《今昔物语集》滑稽谭中的“笑”

时间:2022-05-15 08:48:28

一、故事梗概

《今昔物语集》第28卷第16话阿苏史遇盗贼机智避险的故事

从前,在阿苏地方(今日本熊本县东北部),有一名四品官。他虽然身材矮小,但是拥有过人的胆量。平安末期,社会动荡,夜间经常有盗贼出没。他家住在城西,一天夜里,在结束公务之后回家的路上,阿苏史在车内衣服,叠好置于座位之下。当途中遭遇盗贼时,谎称在此之前已经被另一伙盗贼洗劫一空,从而脱险。

二、作品介绍及先行研究

《今昔物语集》是日本最大的古代说话集,成立于12世纪前期,编者不详。共31卷,分为天竺(5卷),震旦(5卷),本朝(21卷),1000余篇说话故事。每个故事都以“今昔”(中译本译为“从前”)起首,故得名《今昔物语集》,简称为《今昔物语》。此说话集以佛教说话为中心,另外世俗说话约占全集的三分之一左右,生动地描述了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本说话属于世俗说话中的滑稽谭,主人公预想到盗贼出现提前想好对策,面对盗贼时临危不惧的态度和幽默风趣的谈吐得以脱险,编者对此表示赞扬。

至今为止关于《今昔物语集》的研究大概分为以下三类:(一)文本研究。包括对文中的词汇、语法、文章结构和出处等方面的研究。(二)内容、思想。主要集中在与佛教的联系、因果报应、灵验、世俗生活及世俗思想等方面。(三)影响方面。以与近代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芋粥》对比以及《今昔物语集》对近代小说的影响为主。虽然也有关于世俗说话的研究,但多以第28卷全卷为中心展开研究,以第28卷第16话为对象进行的研究尚未发现。因此本文试图以16话为中心,通过考察阿苏史的人物像,分析说话中出现的“笑”①,进一步探求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编者的意图。

三、文本考察

(一)阿苏史的人物像

关于主人公的性格,有三点需要注意。即勇敢,思维缜密,幽默。接下来,就以上三点进行具体分析。

文章开篇即交代阿苏史是一个胆大的人,“从前,在阿苏有一个四等官,虽然身材矮小,但是却拥有过人的胆量。”这是对阿苏史最直接的描述。当阿苏史一行人遇到盗贼时,“车童弃车而逃,身边的几个随从也不知踪影”。与之相反,阿苏史则淡定地端坐在车内。与身边侍从相比,可见阿苏史的胆量非凡。其回到家后跟妻子谈论起路上的遭遇,妻子说:“您比盗贼胆子还大”,借阿苏史妻子之口,再次证明了其豪胆。

其次,阿苏史缜密的思维也是本话的亮点。在办公结束回家的路上,阿苏史“在牛车内,脱下衣服,只剩下布袜,叠整齐放在座位下。”假装已经遭遇抢劫。此处,我们可以看到阿苏史具有预见危险的思量。当真正遭遇盗贼时,其泰然处之,完全不露丝毫惊慌失措的表情,仿佛已经预知此事件的发生。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阿苏史有异于常人的分析和预见能力以及临危不乱的能力。

再次,阿苏史的幽默感是很值得一提的。当盗贼看到的阿苏史端坐在车内好奇地追问原因时,阿苏史毕恭毕敬地回答道:“刚才从宫中出来,正好遇到一行像您们一样的贵公子,我把自己的衣物全部献给了他们”。阿苏史在遇到盗贼之前,就选择脱掉贵重衣服避险,这种不顾自身形象的举动着实令人发笑。再者,面对盗贼,居然称对方为“公子贵人”,还执笏作揖,由身份差产生的幽默感跃然纸上。

(二) 本话中的“笑”

本话通过阿苏史各种不符身份的言行表现了其过人的胆量、缜密的思维和幽默感,这些都奠定了“笑”的基础。

本话中的“笑”,是以主人公故意贬低自己,使对方保持优越感,从而达到搞笑的效果。本话在结尾处称阿苏史为“物言”之人(即能言善辩),这是“笑”形成的重要因素。运用语言产生的幽默是知识性的幽默,主人公通过随机应变的回答完美地引出了笑点。没有观察时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不能做出如此风趣幽默的回答的。运用智慧产生的可笑的效果与纯粹的可笑的效果是不同的。遇到危险的时候,阿苏史以超凡的演技骗过盗贼,其脱险的机智、巧妙的口才,过人的胆量,都是本话的特色。听说了这个故事的人,都说“阿苏史是一位懂得观察时机的善辩之人”。“物言”不仅仅是使人发笑的一种手段,更是保护自身的一项技能,因此人们都对阿苏史的行为赞不绝口。“物言”是僵硬的毫无生气的旧时代的活化剂,是催生新思想和活跃思维的一剂良药。在《今昔物语集》中,把“物言”视为机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值得称赞的一种美德。“物言”是一种活用语言的能力,更是混乱社会中一种求生的手段。

(三) “笑”产生的原因

滑稽谭中“笑”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编者以“笑”为对象,控诉当时的社会。“笑”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不仅仅是一种趣味性,消遣性的事物,更是人们联合起来对抗黑暗社会的的工具和对美好生活的积极期待。换句话说,编者意图不仅仅是引读者发笑,其中隐含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

平安末期,是万事混沌的转型期。在之前秩序井然的时代,即使统治者生活富足,被统治者生活贫困,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状态。但是,在动乱时期,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况之中,双方都很焦躁,想迅速脱离困境。与此同时,平安都内连日烧杀掳掠等罪行泛滥。无论是对现世失望透顶要归隐山林的厌世派,还是坚强地抗争寻求生活机会的现实派,都主张多创作一些明朗有生气的富有幽默感的作品。想在混沌的时代生存,“笑”是必须的。滑稽谭中的“笑”,是人们竭尽全力抗争混乱时代的证明。滑稽谭,不仅赞扬了当时人们的勇气,也是对在混乱中挣扎的人们的鼓励。

平安时代,人们在混沌中摸索生活的依靠。无论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生命,为了保证生命安全,他们可以牺牲一切,想尽一切办法远离危险保护自己,这是滑稽谭的主要思想。而且,在本说话集中,还贯彻了“要想保护自己,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的思想。平安前期,盗贼企图逃难的话,会寻求佛祖、观音、弥勒的庇佑,这是平安前期的佛教之上的思想,而滑稽谭则与此旧思想完全对立。自救的思想体现了平安后期庶民顽强的生命力。本话的主人公虽为官吏,却做出如此不符合身份的举动,大约也是受到当时民众的影响。描绘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下人们的处世原则及思想变化也是编者的意图之一。

四、总结

本稿通过分析阿苏史以机智果敢、能言善辩的高超技艺骗过盗贼,免于劫难的故事中主人公的豪胆、思维缜密以及富有幽默感的人物像,来探究原文中体现的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笑”,从而进一步研究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和编者对庶民顽强生命力寄予评价的。本稿以《今昔物语集》第28卷第16话为中心进行研究,关于滑稽谭中各话之间的异同点尚未涉及。今后,将以此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说话集中滑稽谭的意义和价值。(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古典の》 吉田精一 大野晋 角川店 1990年

[2]《物文学史の研究 後期物》 今井卓 早田大学出版社 1978年

[3]《新版日本文学史》 久松潜一 至文堂 1978年

[4]《日本古典文学全集 24 今昔物集 四》 和夫 国文 今野 小学 1976年

[5]《『今昔物集研究第二十八における「笑い》 木佳

[6]《の声中世世界のり・うた・笑い》 小和明

注解

①《今昔物语集》卷28,共44话(第36话未完),全部为滑稽谭。大体分为两类,“物言ヒ”(ものいい)“呼” (おこ)。“物言ヒ”以主人公发挥聪明才智脱险的叙事类型为主,说话中充分表现人物的教养和才学,从而达到知识性的搞笑效果,《今昔物语集》对这一类人持赞扬的态度。)“呼”以描写人物窘态为主,蕴含贬低的意味。本稿考察的人物属于第一类。

上一篇:从词组学的角度看“近い”的多义性 下一篇:从《新著国语文法》的省略看空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