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之管见

时间:2022-05-15 06:17:28

在语言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之管见

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和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应该使认识、运用语言和发展思维特别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相统一。字、词、句的理解,语言规律的掌握,词语所概括的场景的想像都应该成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引导学生自己排疑解难,获取新知,培养思维的探求性

创造性思维指能运用大脑储存的信息去发现和解决前人或自己未曾发现和解决过的问题,或是去努力发现、认识前人已经认识的事物,表现出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创造性思维必须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表现出面对疑难也敢于主动进取、大胆追求的探索精神。学生只有具备了思维探索性,才有可能排疑解难,不断获取新知,发现真理。所以学生必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教师应该变“一灌到底”为“引路指津”,决不越俎代庖。要告诉学生,真理不是专利品,谁都有发现真理的权利,但美丽的真理殿堂之门只向在思维王国中敢于探求的人们敞开。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苏州园林》这一篇说明文时,作者完全把读者引入图画之中,教者也应把学生引入图画中。抓住概括句,联系课文内容,归纳到点睛之笔,学生就能更形象地了解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四个“讲究”句是分项说明的概括句。怎样的布局、怎样的配合、怎样的映衬、怎样的层次,学生自然根据这样的思考到文中去寻找答案。而下文的重点句给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布局特点是“绝不讲究对称”、“要求自然之趣”;配合的特点是“在艺术”、“任其自然”;映衬的特点是“着眼在画意”;层次的特点是“花墙、廊子、镜子”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这样,很自然地结合了点睛之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教者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获取了新知,培养了其思维的探求性。

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不唯书唯师是从,培养思维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人云亦云,毫无主见,囫囵吞枣式的吸收都与创造无缘,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审视教材语言和自主教学语言的良好习惯,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大胆质疑、“挑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即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的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思维方向,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汉语历史悠久,语言现象纷繁复杂,千变万化,认识语言现象的思维活动特别需要善于变通。学生在认识某种语言现象的时候,如果思维沿着常规方向前进时受阻,或是用某一种方法不得其解,那么教师就要启发学生不断换向,做到在变通中发散,在发散中变通,从而使思维流畅地进行进而获得创造。古汉语中有一种用到“孰与”的比较疑问句,这种句式有一般式和变式。学生对一般式容易理解,句式一变,思路往往受阻。我引导学生用A、B代表比较的双方,用R代表比较点,用代号的不同组合显示不同的句式,并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变化,进行发散变通。学生终于得出了如下规律:

这充分说明,善于发散变通思维是创造的重要条件,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思维变通性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知其然且研究所以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的想像思维超越表面的一般的理解进入体现事物本质意义的更深一层的时候,往往会带来认识上的飞跃,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易被忽视且有思维价值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思维的触角向深处延伸。例如我在上九年级《故乡》一文时,对造成闰土生活日益贫困的原因,就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闰土之所以生活一日不如一日,除了课文中所列的原因外,还有他自身的原因――闰土的思想太过于保守,不够灵活,只会种地,不会其他的营生手段,“穷而不思变”也是造成他生活窘迫的原因之一,能够提出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能力。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体会到鲁迅的独到匠心,而且锻炼了思维的深刻性。

把发展学生的的创造性思维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为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进行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各种品质,而且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付出更多的创造性劳动,我们都应为此而努力。

上一篇:“六龄童”数学学困生原因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如何教孩子轻松快乐学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