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观察的思考与判断

时间:2022-05-15 05:24:09

基于观察的思考与判断

在大班区角活动中,我投放了各种宽度、长度的纸条,要求幼儿用两张同样的长纸条通过交叉折叠的方法折出一条纸弹簧来,我简单演示了折叠方法。我的意图是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纸弹簧产生的伸缩功能。经过模型观察、拆装探索、尝试操作,有几个幼儿学会了纸弹簧的折叠方法,但也有幼儿反复操作后仍不得要领。当已经做好纸弹簧的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拿给我看时,我发现佳佳小朋友做纸弹簧的方法与大家所学的方法不同,他是只用一张纸条经过来回折叠的方法(类似折纸扇的方法)折出纸弹簧的,他说这也是纸弹簧,也具有伸缩功能。当时。我及时肯定了他的创意,表扬他会动脑筋,并鼓励他再用我演示的那种方法试一试,可他说他的方法更快更简单,不想再尝试其他方法了。这时,那些尚未成功折出纸弹簧的幼儿看到佳佳的方法似乎更简单也更快捷,便纷纷运用他的方法折起来。此时,我产生困惑了:幼儿的创意自然不错,但我预设的教育目标难以落实了,更何况我还打算开展延伸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用纸弹簧做纸人的手脚,进而做提线纸偶开展表演活动呢,现在我该怎么办呢?如果是您,您会如何应对呢?

■读者观点

基于观察的思考与判断

这一案例中的场景是当前区角活动的一个缩影:教师想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期待幼儿主动对材料进行探究,从而实现预设的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方式不尽相同。结果有时会偏离预设目标。针对案例中教师的困惑,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明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中,佳佳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有两种可能:一是佳佳的确想用自己的方法做,二是佳佳不知道怎么用教师的方法做。教师在预设目标时要明确幼儿的现有水平以及幼儿可能达到的水平。教师还应尝试各种幼儿可能的操作方式,从而发现操作过程中的难点,以便对现有材料进行调整。例如,如果发现幼儿不会用两张纸条交叉折叠的方法折纸弹簧,教师就可以通过提供两种颜色的长纸条,帮助幼儿清楚地分辨交叉折叠的过程。如果发现幼儿的困难点是在最初的折叠上,教师可以将两张纸条的头部交叉黏在一起,以降低难度;甚至可以提供已经折了一半的纸弹簧,让幼儿在此基础上继续折。而且,教师不应要求所有幼儿在同一时间达成目标,应允许有一定的“时间差”,让幼儿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完成。

2.实施“不干扰原则”

案例中,教师在发现佳佳做的纸弹簧和自己的预设不一致时。采取的是直接介入的方式。教师似乎觉得此时不介入就没有履行自己作为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责任。其实,教师需要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判断自己这时候介入“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能否推进幼儿的游戏,能否帮助幼儿获得并提升经验”。如果教师是担心难以开展后续活动,那么可以在前期就提供完整的提线纸偶,让幼儿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或者让佳佳先按自己的方法来做纸弹簧,等做提线纸偶的时候让佳佳来判断用哪一种纸弹簧做纸偶的手脚更合适。

3.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

对于佳佳的表现,教师“肯定了他的创意,表扬他会动脑筋”。教师作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什么呢?是因为佳佳平时很少有这样的创意行为吗?教师表扬的内容与后续的要求也是矛盾的,佳佳也许很难理解这种委婉的表达。事实上,教师应根据佳佳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佳佳的表现是“创意行为”还是“学习品质”方面的问题。比如,佳佳平时倾听习惯好吗?做事坚持性如何?他能按一定要求完成任务吗?他的学习方式又是怎样的?如果佳佳是觉得教师提供的方法太难,看不明白,不愿意尝试,而且平时经常对有明确目标的学习活动产生逃避心理,那教师就要引起重视,不能盲目表扬了。教师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多加分析,才能为正确判断提供更多依据。

(浙江杭州 章小芬)

幼儿为本顺势而为

如果我遇到案例中的情况。我会采取以下方式应对。

“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抓住机会让孩子通过操作体验各种纸弹簧的伸缩性,并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发现怎样的纸弹簧伸缩效果好、不易变形。

“此时无声胜有声”——不动声色地用我的方式制作出可爱的纸偶进行展示,吸引孩子的目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即便孩子执意用自己的方式做纸偶的手和脚也无妨,可让他们做的纸偶也一起参加展示。在展示中,他们必然会关注到“交叉折叠”与“折扇折叠”做出的纸偶的手和脚动起来效果不一样。从牢固性、伸缩性方面来看,“交叉折叠”的要好一些。

“跳一跳摘个果”——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孩子挑战自我,引导孩子在不同水平上获得成功。例如,可以把“交叉折叠”的折法以图示的方法呈现在区角中。并根据难度分层,设置一星(两张同样的长纸条交叉折叠出半成品,孩子只需继续折完)、两星(两张同样的长纸条已经选好,孩子需要自己交叉折叠)、三星(各种宽度、长度的纸条混放在一起,孩子需要从中选出两张同样的长纸条进行交叉折叠)三种级别,让孩子自主选择,自我挑战,教师则及时加以鼓励和肯定,并自然地引导孩子发现“交叉折叠”式纸弹簧的伸缩优势等。

(江苏张家港 袁亚红)

让幼儿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

如果是我遇到类似问题。我会选择等待,观察幼儿如何摆弄自己“发明”的相对简单的纸弹簧;等待幼儿在交流、比较中发现新问题。对制作复杂的纸弹簧产生兴趣;等待幼儿运用已有经验作出假设,并通过动手实践,制作出不同的纸弹簧。

幼儿的经验、能力和思维水平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他们对这个活动的理解和具体的操作方式可能与教师预设的不一致,他们的尝试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这种“亲身经历的真实的研究过程”能使他们体验探究、发现和创造的乐趣。这远比完成一个具体的作品要有意义。

幼儿都希望自己经历长时间探索得出的“研究成果”能够与每个人分享,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教师若能体会幼儿的这种心情,就会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幼儿是敏感的,你对他的“发明”喜不喜欢、重不重视,他能通过你的表情和语气察觉到,所以成人对于幼儿的探索不要过多、过早地发表评论或进行干预,更不可敷衍了事,而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给幼儿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探究氛围,让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遵循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教师要因势利导,而非拔苗助长。幼儿对教师提供的范例有一个逐步接受和认可的过程,等幼儿对自己以“折纸扇”方法折出来的纸弹簧完全理解并掌握后,如果教师及时推出用“交叉折叠”的方法折出的弹性更好、更结实的纸弹簧,相信幼儿~定会产生新的探究动力。如果幼儿是在教师的生拉硬扯下被动地去学习制作新的、相对复杂的纸弹簧的。学习效果肯定不好。

(山东青岛 杨春学)

支持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获得成功

活动前,教师应充分考虑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如完整的范例、分步折叠示意图以及半成品材料等,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自主选择。鼓励“反复操作不得要领的幼儿”看着示意图或利用半成品进行操作,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当部分幼儿运用折纸扇的方法获得成功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先比较两种纸弹簧的性能,再适时展示一些用两种颜色的纸条交叉折叠而成的纸弹簧以及准备在延伸活动中使用的提线纸偶供幼儿自由摆弄,然后请幼儿说一说:“你觉得哪种纸弹簧更好看、更合适?你想用哪种纸弹簧来制作提线纸偶?”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制作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对那些经过反复尝试后获得成功的幼儿进行表扬,或者以教师自身为例。鼓励其他幼儿不怕困难、勇于尝试:“老师刚开始学的时候也跟你们一样,总是折不好,不过后来我仔细地看示意图,再多尝试尝试,终于学会了。你们也试试吧!”

(湖北武汉柯玲)

三言两语

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教师不应急于求成,因为区角活动的目标是宽泛的、长远的,不可能要求所有幼儿在一次活动中达成。教师首先要观察与分析。观察幼儿为什么喜欢单纸的折叠方法,分析这种折叠方法对本活动的作用是什么。思考怎样把这种折叠方法与教师预设的折叠方法联系起来。其次,可以在区角活动小结时让幼儿分享各自的操作经验,这样既保护了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又能让幼儿通过交流学习解决他们在操作中的瓶颈问题。最后,利用弹簧纸偶游戏等形式激励幼儿再次进入活动区进行探究,挑战自我,以达成本次活动的目标。

(上海 徐燕燕)

我觉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评价环节加以引导,首先对两种折法都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幼儿进行比较。一是对两种纸弹簧的弹力进行比较,二是拆解交叉折叠式的纸弹簧。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它是由两个折扇式的纸弹簧组成的,从而让做成折扇式纸弹簧的幼儿产生再次尝试的愿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趁势引导幼儿:“两个折扇式的纸弹簧经过重新组装就可以变成交叉折叠式的纸弹簧,看来也不难呀!”然后现场演示,让幼儿进行尝试。

(江苏扬中 韦琴芳)

案例中,其他尚未获得成功的幼儿看到佳佳的方法简单易学,而且得到了教师的表扬,自然纷纷效仿,不愿再自己尝试探索了。可见,教师的表扬对他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表扬时要注意方式。有时可采取个别表扬的方式。当然,若是大部分幼儿“反复操作后仍不得要领”,教师就该调整目标了;若只是小部分幼儿不会。教师则可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

(湖北武汉 马晓霞)

上一篇:从“水管漏水”开始的建构 下一篇:是幼儿游戏,还是游戏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