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罗与《百科全书》

时间:2022-05-15 01:00:11

著名文学理论家叶舒宪先生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到英国牛津访问讲学,经常到市内各家新旧书店淘书。有一天从街上走过时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一本书。他从未看到这种“不协调”的景象,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便问他看的是什么书,原来是法国名家凡尔纳的小说。

作为乞丐,连温饱都不能保证,却照样需要幻想中的“环游地球”。叶先生由此大发感慨,还比较了英国与世界各国的读书状况。他介绍说:英国每550人印书一种,德国1050人印书一种,法国1600人印书一种,美国每4000人印书一种,中国每1.2万人印书一种。也就是说,每年读者需要的印书种类,英国读者比德国读者多1倍,比法国读者多2倍,比美国读者多几乎7倍,比中国读者多20倍。在伦敦,阅读的需要,几乎像需要呼吸和吃喝一样,成为近乎本能的文化习惯。

社会上曾经流行过一句话,说“穷得只剩钱了”。的确,从精神层面看,这个英国乞丐比起许多腰包鼓鼓、头脑空空的富翁,生活更为充实。

无独有偶,2003年3月6日的《扬子晚报》刊登了石志宏先生写的一则趣闻,介绍了一位美国校长舔肥猪的故事:

为了激励学生们多多阅读,美国桥沱滨小学的校长唐拉尔德·沃森打下一赌,说他的410名学生如能在一年之内读完2003本书,他就去舔猪。2003年3月,在全国教育协会组织的“全美读书日”上,沃森心甘情愿地兑现了他的诺言。大腹便便的8岁肥猪“戴茜”乘着精心装饰过的小车登上学校的舞台,接受了校长这一吻。同学们乐不可支。得知这是推广阅读的活动,“戴茜”的主人、康涅狄格州的保罗·米讷说,他们在华盛顿停留时,还收到了第一夫人劳拉·布什的感谢信呢。

410名学生,每人不到5本书的阅读量,竟然能够使一个堂堂的小学校长去吻猪,这在我们看来几乎是一个不太正经的笑话。然而,我们有多少校长能够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在一年内读5本以上的课外书?我们又有多少校长能够为了鼓励孩子们课外阅读,愿意做出类似舔肥猪的“牺牲”?

中国正处于一个不愿读书、无暇读书甚至无书可读的时代,人们习惯于游戏、电视、快餐文化,教育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孩子们荒芜的心灵得到滋润,让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如何让孩子们阅读经典,拥抱大师?这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校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多次出国,对叶先生所说的情况也是感同身受。我亲眼看到,无论是在火车车厢还是飞机场的候机室里,总有许多“老外”在静静地看着书。在他们的行囊中,书已经真正成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我也常想,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不把读书、学习看成是负担,看成是一种为得到某种荣誉、获得某种证书的途径和工具,而仅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哪怕成为物质世界的乞丐,也想要当精神世界的富翁时,我们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学习型社会。

布什夫人给肥猪和它的主人写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而我更要向校长沃森致脱帽礼。我要再次向中国的校长们呼吁:营造书香校园,让我们的孩子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吧,因为我们今天的校园,正孕育着明天的社会!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我的阅读观》 )

上一篇:多棱扫描 10期 下一篇:尴尬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