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模方向社会体育论文

时间:2022-05-14 06:41:27

航模方向社会体育论文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航模方向。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全国关于体育专业办学及特色人才培养相关文献、全国各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类期刊以及其他学术期刊和论著,了解本研究现状。

1.2.2访谈法

对各年级航模方向学生和国内航模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进行访谈,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2.3问卷调查法

采用全面调查方法,对该专业方向09、10、11级三个年级共发放问卷28份,回收28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5份,有效回收率89.3%,满足研究需要。

2结果与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航模方向特色人才培养从2006年开始着手实施,初步确定了培养“航模制作与飞行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在2008年培养方案中进行了一定完善,但总体上目标定位较低,仍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制作飞行能力,为国内航模企事业单位提供操作手的层次上。随着历届航模方向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对专业方向人才需求,以及国内无人机、直升机方面研究不断地深入,我们认为,仅仅满足掌握航模制作与调试飞行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作为本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航模研发以及更高层次无人机研发机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该方向培养更高层次定位均有比较一致认可,68%的同学认为培养定位应该在无人机或更高层次研发机构领域,排名第一(见表1)。为此,学院在2011版培养方案中,已确定了培养“制作、飞行与研发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的提升,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航空产业对该方向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该方向良好的发展势头。从该专业方向选择的学生人数来看,2009级至2011级航模方向学生人数的逐年增长,显示出了该专业方向良好的发展前景。

2.2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定位必须通过课程设置及每门课程授课内容得以体现。在社会体育专业下增设航模方向,与国内同专业相比是崭新的尝试,对于如何体现该专业方向特色,课程群的设置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2006年学院在初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培养定位,确定了“航模运动概论、机械制图、模型飞机结构工艺制作、模型飞机空气动力学”等六门课程,在2008版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模型飞机的调整原理”,但受当时人才培养定位局限性影响,特色仍不明显,也未设立单独航模方向课程群模块,该方向课程与社会体育专业其他方向课程混杂在一起,同学们对课程设置总体评价较低,调查显示,52%的学生对当时课程设置持“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态度。在2011版培养方案中,结合新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院在保持原有课程基础上,又增加了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研发能力等课程,更加符合目标定位及社会需求。同时针对航模方向单独设置了课程群模块,对该方向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均有了明确界定,使课程特色更加明显(见表2),调查显示,大家对新课程群各门课程普遍持满意态度。

2.3实践性教学环节

作为航模方向的学生,学生在保证基本航模理论知识学习同时,更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与训练,小到每一架航模飞机零部件制作、组装,大到各种类型航模飞机调试、试飞等待。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国内航模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也是迅速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拓展知识面,更好的迎合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调查显示,88%的同学认为去航模企事业单位实践训练是“非常必要”和“必要”的。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上,普遍认为应尽早安排,可以利用大二到大三的寒暑假分散进行,并在大四最后一个学年,全年安排在航模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性学习,形成“3+1”的培养模式,一方面,能让该专业方向学生尽早接触社会该领域,弥补学校知识的不足,形成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相结合的校企联合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亲身实践真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软、硬件条件设施

办学条件是保证办学效果的外部条件和物质保障。该方向2006年办学至今,在实验室建设、固定实验仪器、制作工具等方面硬件投入逐年增多,基本满足了该方向学生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但专业师资则一直是制约该专业方向做大做强的瓶颈,常年来,学院该方向一直只有一位专业教师,不仅承担大量的航模理论课教学,同时还兼顾制作、飞行等实践环节教学,师资非常紧缺,成为制约该方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学院也曾多方寻求师资,但从严格专业区分来界定,由于国内至今尚无专门航空模型专业人才培养,现有该方向教师多为具有飞行器、航空制造等相关工科专业背景教师,他们将是体育航模方向的重要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进相关工科专业教师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而对于实践、制作与试飞等实践性课程可通过自身培养学生留校方式得以解决。

3结论与建议

(1)社会体育专业航模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办学初期的培养学生“制作与飞行”能力到现如今的“研发”能力,水平有了较高提升,也更加满足社会对该专业方向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专业方向的办学定位必须以社会需求为指挥棒,并要有长远的规划。

(2)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必需满足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对于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应设置相应的课程群,并能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利于该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

(3)社会体育专业航模方向特色人才培养对于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有针对性地尽早安排,并可通过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社会体育专业航模方向办学条件经过多年的努力有所提高,但师资力量仍旧非常薄弱,可采取引进相关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自身培养学生留校方式解决师资问题。由此可见,要想保证新办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效果,在师资问题解决上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更加实效的办法。

作者:周驰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

上一篇: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社会体育论文 下一篇:健康管理社会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