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中职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05-14 04:20:20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既没有升学的压力,又没有毕不了业的危机 ,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厌学、逃学,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特有的中职综合症或叫“中职现象”,影响和危害是长远的。本文试分析这种现象的表现和危害、根源,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提出对策,以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及成人成才。

关键词:学困生;中职现象;成因;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在职业教育上的倾斜,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不断扩大,但是随着职校生源竞争的加剧,许多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纷纷打开校门,降低门槛,在确保生源数量的同时却忽视了生源质量,形成了庞大的中职学困生群体。如何做好中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一个中职教育者的责任所在。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学校学生实际,分析中职学困生的成因,提出对策,以求共勉。

一、学困生“中职现象”的表现和危害

1.浮躁和厌学,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浮躁和厌学,情绪情感、态度意志等波动很大,有突发性和盲目性。课内做小动作、左顾右盼、前后说话、传纸条、打闹,对成绩差无所谓,好多学生认为是给父母学习的,这种行为和态度是极具危险性的。

2.抵触和逃学,无视纪律、法规和道德的约束

教师在了解、批评教育破坏纪律和课堂秩序的现象时,这些学生常蛮横顶撞,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不顾校纪班规、法纪法规及道德的约束。

另外,迟到早退、吸烟喝酒、旷课、夜不归宿、逃学等现象虽不很普遍,但影响和危害更严重。

3.泡网和早恋,缺乏进取心和正确的人生观

由于学习差,精神空虚,这些学生长时间地沉湎于网上游戏、聊天、交友,甚至浏览垃圾信息,结果课堂上精神恍惚,成绩一天天下降,勤奋学习的精神在泡网中被消磨了。

同时,随着学生年龄增加,还有社会环境、文艺作品、影视媒体等的影响,开始出现早恋现象。

以上三种表现,首先加速了学生的分化、学风和班风的下滑、学习质量的下降;其次加剧了学生与家长、老师的对立和矛盾,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这些表现和危害交织在一起,“合力”的消极作用更大。

二、学困生“中职现象”的主要根源

1.学生自身的根源

(1)生理心理方面

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趋向成熟,热情活泼、求异好胜,但缺乏理性和经验,处于“危险期”。优点表现出来,缺点也暴露无遗;加上课程数量增多和难度增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吃不消,打退堂鼓很自然。

(2)非智力因素方面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长辈们的娇惯和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一方面依赖性、自尊心很强,追星赶时髦;另一方面任性懒惰、不合作图享受怕吃苦。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低头了。

(3)综合素质方面

一些学生知识基础差,反应慢,不肯下功夫;一些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父母逼上才学习,作业粗心拖拉,能力差;一些学生不认真听讲,死学习,效率低;一些学生大量做题,反思总结、吸取教训少。以上情形可能一人有几种,其后果是失去信心,学习一蹶不振,其他毛病多了起来。

2.学生之外的根源

(1)社会环境方面

就业、致富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给一些家长及其子女很大的影响,导致抓学习不力。

(2)家庭环境方面

一些家长的消极情绪感染了子女;一些家长嗜酒好赌,不管子女;一些家长离异后推诿责任,伤害了孩子心灵;一些家长把孩子甩给父母,祖辈大多溺爱孙辈;一些家长信奉棍棒教育和物质刺激;一些家长期望值过高,到处补课培训。以上情形可能兼而有之,都冲击了子女的学习和成长。实际上家庭温馨,责任心强,正确引导和促进子女的学习,才是最根本的。

(3)学校管理方面

国家普教、职教改革的制度、政策不完善,依然存在普教人办职教的现象,导致学校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但是唯分数是从,变本加厉的应试教育排挤了素质教育。给教师不断施加压力,对学生的管理却难以深入。这种评价制度,没有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导致一些教师片面盲目地追求分数:粗暴对待学生、延长时间、加大强度、简单重复、唯本课程分数是从。这些老师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忽视了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造成学生丧失兴趣和厌学。

三、解决学困生“中职现象”之对策

1.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制度

除家长委员会制度外,健全家长学校制度、师生联系制度,至少一月一次,及时交流反馈,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引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统一。同时学校教育要走出去请进来,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使学生了解、适应社会,培养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开展各种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

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合理的分类和鲜活的生活材料进行时事、理想前途与爱国主义,青春期与心理健康,科技、环保与人文精神,学习策略,差生成长等教育,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倾听学生心声,消除成长困惑和障碍,化解对立和矛盾,师生互动、沟通理解,共同成长: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树立崇高理想,自尊自信自强。

3.坚持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按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个性需求,以人为本,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加强体育、艺术、电脑等课程,扩大学生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全面成长。

(1)关爱学生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

关爱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对中职学困生更需如此。有了对学生真诚的爱,才能尽量多地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尽量多地表扬他们的进步,才能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教师、同学和集体的温暖,使其主动地融入班集体,和教师同学们共同进步。

(2)学会尊重、赏识学困生是做好转化工作的重要催化剂

“蹲下来看孩子,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行”。人有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的差异,但无高低贵贱之分。怎样看待学困生,把他们看成什么样的人,对他们持什么态度,是转化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教育只有在尊重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他们的兴趣、特长和进步的前提下,才是有效的,因为受尊重和被赏识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这要求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在矫正学生心理和行为偏差时,首先要从师生平等的本质出发,来调整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话语和行为方式,以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使他们乐意接受教师的劝说和指导,改正自己的错误。

4.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中职教育没有升学的压力,这其实也给我们的教学拓宽了空间,我们不妨把教室放到车间、写字楼、田野里,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当然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评价,就要结合中职教育实际,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和进步。分层次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基础的实际评价考核,目标呈现层次性,使学生有自信心、成就感,鼓励、引导其进步。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 下一篇:谈职业学校学生亲情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