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应对策略

时间:2022-05-14 03:28:49

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应对策略

摘 要:面对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大、难于就业的现状,结合个人实践总结的经验,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状况及其相关的原因,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缓解就业压力的观点和应对策略,为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及其研究提供一点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就业;现状;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就业难的现状日趋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面对诸多繁杂的因素,难于得到有效解决。这需要弄清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通过一定的实践探索,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和行为,总结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1)就业上岗笔试成绩不理想;(2)学生准备不充分而盲目找工作,;(3)面试技巧差阻碍面试的顺利通过。这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未来将如何面对就业,现将结合就业难的现状进行分析。

二、原因分析

高师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前期,面临完成毕业论文、找工作的现状,部分学生未能正确看待和重视就业上岗考试。对于招聘单位有限的人事指标,学生不仅要通过考试,还要保证成绩名列前茅,甚至必须是第一名。关于“合格”的定义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其不同的标准。招聘单位更倾向于需要“更合格”的人选。[1]即:在极其有限的用人指标限制下,录取需要的人才。这种状况给找工作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门槛式”的高要求(尽可能提高笔试成绩)。

其次,对于学生的盲目找工作,忽视了对自己的个人能力和招聘单位的用人倾向进行分析总结,导致一种“自由随意”的心态。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自身综合素质未能有效的提高,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包括学生所处的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潜在地影响学生的个性心理等等,这种现象必然会对学校的就业和学生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三,面试技巧掌握不好,不能灵活有效应付面试。问题在于,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更多的是面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面试技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这主要体现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缺乏沟通交流和有效表现自己,更多的是通过做题和考试提高分数来显示自己的优秀,而面试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展示自己优秀的品质和能力。

三、应对策略

就业市场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学生择业和招聘用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问题。国家多次在“两会”上将就业难的问题提到议程上来[2]。基于以上原因分析,我们认为,“立足现实现状,分析原因,找出相应对策”是逐步缓解就业压力的关键。这里的现实是指就业难的实际情况,现状是指当地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对于缓解就业压力的应对策略,通过实践分析总结,提出了如下几点观点。

(1)加强新生入学后的就业教育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给予学生一定的正确引导,是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一项必要因素。启发学生在就业问题方面的合理思考和有效关注,这是就业教育和指导的前期工作。宣传近几年学校自身的就业现状,让学生树立积极和良好的心态;介绍今后的各专业的发展态势,以及不同类型的单位今后的招聘走向、当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趋势等等,促使学生及早了解就业的相关情况,加强个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关注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及早了解学生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陶冶自身的情操,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这是将来从事任何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前提。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教育在于教书育人。教书是目的,而育人是根本[3]。二者的有机结合,促成了人才的有效培养。就业竞争之所以越来越激烈,一是毕业人数增多,但关键是招聘单位需要人才。作为高校,要落实各项教育教学的制度和保障,促使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尽力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与学不能脱离。要有效约束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从学风、考风、校风等方面给予严格的制度保障,开展重实效和有创新性的文体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个人的技能,这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3)加强就业培训,重在提升就业技能

高师院校对于就业的培训,往往类型众多,形式各异,确实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但是就业的培训不是在短期内一蹴而就的事情。培训要从大一开始做起,先做好宣传工作,启发学生积极地接受培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提升自身的就业技能。学生存在惰性和不良的习惯阻碍培训有效开展,而学校的职能教学部门应设法消除不良因素,通过各种不同活动和开展多样化的就业培训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技能的有效提高,这是就业竞争的重要保障。

四、总结

就业难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学生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寻找就业机会,解决在社会中立足的问题。作为一所普通高校,在面对大学生面临就业时,更多地应该去思考如何促进就业。也许所做的工作未必能够在短期内立竿见影,达成实效。但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都是在有力推进高校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事业,就是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道厚,倪望轩.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M].科学出版社,2007:43-45.

[2] 孟庆荣,李莉.大学生心理健康[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8-70.

[3] 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2-94.

上一篇:高校二级学院电子与纸质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研... 下一篇:新医改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