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教育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2-05-14 10:39:35

高校创新教育困境及对策

摘要:当前,不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正面临功利性观念重与课程体系匮乏、指导服务体系薄弱与教学流于形式、学生主置不突出与被认可度低等诸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定位和理念认识不够深刻造成的。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构建创新实践平台、诱导创新灵感、引导大学生自主实践等途径,可以找到破解创新教育困境之路。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困境;成因;对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科学实施《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探索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一所高校的历史责任与现实使命[1]。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开展创新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亟需在梳理其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思索其成因,探寻应对策略。

一、实施创新教育的困境

(一)功利性观念重,课程体系匮乏

目前,不少高校开展了创新教育,但校园内外均更倾向于对创新教育进行直接的商业价值评判。即使是在高校内部,教育管理者也认为创业教育是应针对少数“优秀”学生进行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由于缺乏对创新教育理念和内涵的正确认识,很难真正在教学层面推动创新教育的实施。而对于创新教育的接受对象而言,不少接受创新教育的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而急功近利的表现却很多,并不能根据自身的优缺点进行认真学习和改进,导致创新教育效果不明显、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不容乐观。同时,目前很多负责管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就是“上创新创业课”、成立“学生创新小组”、“参加创新活动”、“成立创新公司”,致使大学生创新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教育受益面变窄。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使得大学生创新教育只能停留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指导服务体系薄弱,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创新教育的成功涉及方方面面,完善的指导服务体系应能进一步推进高校、大学生与社会的联接。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教育主管部门、企业、高校、学生家长等还没有深度联动起来,尚未实现真正的有机融合,各利益相关方给予的指导、服务还远远达不到大学生对创新教育的实际需求。且由于理解不深刻、认识有偏差、执行遇困难,教育主管部门的许多创新政策在地方和高校并未得到全面落实。主要表现在:在政策制定方面,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高校和企业并未积极参与,导致高校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主动性不够,在师资培训、理论指导、场地扶持等方面的指导服务投入还远远不够。

(三)学生主置不突出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出发点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处在主置,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交流的向度和性质基本是单向度的控制型。而当下,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份PPT,又似乎成了大学课堂的“标配”,学生的主体性仍未得到真正的发展。且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多数仍沿用其他课程的备课、授课方式,对创新教育的态度较为冷淡、敷衍。再加上创新教育方面的教材较为缺乏,教师在开展创新教学工作时只能从典型案例分析入手,“一锅煮”的教学方式并不能从理论教学的角度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又没有特定的任务去引导,使得学生的学习获得感较低,因而认可程度也不高。

二、创新教育效果不佳的成因

(一)对创新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

“创新”一词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在国际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一词的内涵也得到了拓展和深化。“创新”对应的英文是“Innovations”,其含义一是指前所未有的,比如说创造发明;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2]。在国内,学界对“创新”的界定基本是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即“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原来不存在或不完善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大学创新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过程的重要表征,是高校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和人的创新素质培养规律,以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3][4]。创新教育是以能力为导向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有其自己的特色,也不直接等于简单的创新活动。而由于对创新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当前高校的创新教育效果还不尽人意。

(二)对创新教育的定位不准

大学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教育活动总和,目的是引领大学生在求道、悟道、得道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做文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信念执着、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的第十九款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哈佛大学的校风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崇尚冒险和创业,崇尚对事业的追求与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强调生活的富有应来自勤奋与奋斗,强调个人的智慧、毅力、能力和自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注重理性分析,讲求实际和办事成效。美国其他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百森商学院等,也非常注重大力发展创新教育,敢于在理论知识中创新,敢于在实践应用中创新,使学生通过接受创新教育养成科技创新的基本素质,充分展示个人才能,引领高精尖技术潮流[5][6][7]。德国高校则以创新意识教育享誉世界。其享誉全球的洪堡大学就极力倡导教育向所有人普及,向高校创新教育的困境、成因及对策所有人开放,主张大学教师一定要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内容,倡导大学生介入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8][9]。《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则明确要求,截至2017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在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高校有序实效开展创新教育,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任务。而当前多数高校尚未对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规模、教育内容等作出方向性选择,皆因对创新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

(三)创新教育的理念有待深化

高校创新教育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而在如下创新教育理念的践行上,能有效做到的高校可谓少之又少。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身心素养、文化素养、学科与专业素养、创新素养,实现创新能力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要求高校的创新教育目标与学校地位保持一致性、与培养目标相吻合[10]。例如《北京大学章程》规定,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卓越人才。《清华大学章程》规定,实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人格健全、宽厚基础、创造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北京理工大学以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教育目标。扬州大学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和科学素养及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协调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创新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长春理工大学以培养务实进取、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教育目标。高校开展创新教育,须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激发创新激情,养成创新精神。通过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创造,学会创新思考,掌握创新方法(手段),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只有融合大学校园文化、政策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等构成的大学创新教育环境要素,作用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实践能力等创新要素,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个性修养,使大学生个性修养内化为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学科与专业素养、科研素养,在“厚基础”“宽视野”“扎实开展学科与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创新教育要素,促进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养成。同时,注重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依据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性、思维差异性、实践能力差异性、学科与专业背景等特点施教[11]。

三、创新教育的对策

创新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切入点,亦是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意识,营造教学氛围,构建创新实践平台,诱导创新灵感,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大学生自主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实践能力,才能达成创新教育之目标[12]。

(一)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由于高校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先认识到创新人才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及成长规律,认识到创新教育教学条件与创新人才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升华创新教育的教学思想[13]。首先,进行课程优化。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需要在发扬传统课程优势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容纳社会发展新文化、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创新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拓展课程范围,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整体提升教育内容。例如,高校传统教育内容一般包括公共课程约1000~1200学时、基础课程约800学时、专业课程约500~600学时等三大部分,这样的教育内容设置的优势是理论课程涉及面全且内容深刻。而创新教育的实施也需要通过课程进行,可以在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等必修课基础上,每部分均增加选修教育课程,教育内容包含文化修养与创新要素,同时增设专业拓展课程,以及课外创新实践培养计划,形成通识教育课程(必修与选修)、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必修与选修)、专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必修与选修)、创新教育课程、课外创新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有助于创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施的课程体系。其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大学教育教学发展,赋予现代大学更加丰富的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例如理论教学、视频教学、情境教育、典型案例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互联网学习等。在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引领大学生进行自主式创新型学习,这就需要依据各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采取灵活多样且适合学生发展特点和需求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开放性创新实验、机器人训练项目、社会实践等,均安排了课外实践,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等形式开展活动。再次,深入开展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大学生创新教育内容既体现着大学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又具有创新教育自身的规律与特色,因此,需深入研究创新教育的内在规律与本质。吉林大学自2015年起,已设立创新教育专项研究课题50余项,针对创新教育教学实施中的难点与前沿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推进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创新教育的观念更新、方式优化、内容丰富。

(二)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构建创新实践平台

通过不断整合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如教师资源、教室资源、实验条件、图书资源、网络教育资源等,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并依据创新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拓展空间与丰富内涵,夯实创新教育基础。以吉林大学为例,自2009年以来,学校建成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4个,部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个;与吉林省林田远达形象集团共建“吉大-林田远达创客学院”;与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以及吉林省科技厅等单位合作成立了“吉林大学中以创新创业合作研究中心”;依托商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的资源优势,建立了3个实训模拟平台;在各校区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苗圃如“创客文苑”、“地球空间”等共有5处;依托科技园区建立“学生创业园区”;在长春净月校区建设了占地13000平方米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园和学生创新创业园;与吉林省林田远达形象集团、摆渡工厂、启明孵化园、大连沙河口区产业园、烟台产业园等省内外20余家创新创业孵化器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尚需努力加强创新教育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创新教育文化建设涉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文化是大思想、大精神的集合,是知识、能力和人格的结晶。创新文化下的创新氛围能够帮助高校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驱动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大学生积极实践。

(三)诱导创新灵感,引导大学生自主实践

创新是以需要或需求为基点,从心理行为到生理行为的集合。紧扣时代脉搏开展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需从诱导大学生创新灵感开始,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实践,自主践行创新行为,才能最有利于达成创新教育目标。首先,正确诱导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大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强烈的求知欲望、丰富的灵感与创作激情,需要引导与诱发,需要正确的创新教育做引领。当前,高校需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各项社会实践、科技创新训练、创业实践为典型案例的创新活动,并使这些创新活动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便引发大学生的关注。这需要高校彻底放弃为创新而创新的想法,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还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提升实践教学平台、拓展创新实践空间、提升教师水平、加强大学生个性修养等方面下足功夫,如此才能使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观与成长观成为可能[14][15]。大学生创新活动应坚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12字方针。其次,引领大学生自主实践。大学创新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因此,大学生创新教育必须通过大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而实现。这需要从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入手,引导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挖掘问题,并在实践活动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一系列的创新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凝练与升华,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路。以吉林大学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例,该项大赛于2010年启动,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采取半命题方式,设置功率电子与电源类、高频与通信类、电子测量装置类、自动化装置类、综合类等五大类,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个人能力等进行自主选题,自主设计与实现功能作品。总的来说,高校创新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创新人才,这关乎国家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高校必须依据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求,按照其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从而引领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践,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

作者:刘学军 徐建玲 付坤 单位: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

上一篇:决策支持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 下一篇:河道治理防洪工程设计洪水计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