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摄影报道中的影像表现

时间:2022-05-14 09:59:01

试论新闻摄影报道中的影像表现

摘要:形象性是新闻摄影的重要特性之一。摄影记者要借助影像传达新闻信息,需重视新闻照片的艺术性。新闻摄影的纪实性只有与艺术性结合起来才能使摄影报道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本文探讨摄影报道中的五种影像表现方式,希望能为从业者提供加强摄影报道视觉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闻摄影;影像表现

中图分类号:J4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37-03

在新闻摄影报道过程中,摄影记者经常考虑这些问题:如何突出新闻主题?如何加强视觉冲击力?如何感染读者?摄影记者要达到的目标便是拍摄出既具有新闻价值,又具有艺术性的新闻影像来。应有意识地加强新闻摄影报道中的影像表现,具体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来考虑:

一、表现现场氛围

我们常常说新闻摄影是“在现场”。这个“在现场”不只强调摄影记者要抓拍到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那一瞬间,还强调摄影记者所拍摄的画面要给读者一种强烈的现场氛围感。现场气氛的烘托对新闻照片的主题表现与深化有直接影响,也对读者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现场氛围主要借助光线、色彩和动态等来体现。

(一)光线。不同色彩的光线传递不同的现场氛围。不同光质的光线也同样能传递不同的现场氛围。此外,光线产生的影调效果也能传递出现场气氛。比如低调的照片总体上以黑色或黑灰色占绝对优势,显得整体氛围庄重肃穆,在新闻摄影中,低调那种沉重忧郁的表现色彩被广泛用于灾难、战争、饥饿、疾病等新闻摄影题材的拍摄中,而高调的照片以白色和浅灰色为主,显得整体氛围轻松明快。

(二)色彩。色彩的恰当运用也能突现出现场氛围。每一种色彩都代表一种情感意义。因而可以有意识地突出某种色彩来含蓄地表现主题和现场情绪。广州日报社摄影师周馨的《泰国民众纪念印尼大海啸死难者》就是利用色彩来表现现场氛围的。画面中大大小小的纸灯透射出来的晕黄的灯光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哀思,使整个场面显得庄严肃穆。

(三)动态。在拍摄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新闻照片时,新闻现场往往比较混乱、紧张,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中也是处在一种急剧的运动状态当中,不可能从容构图拍摄,这时画面会产生一些虚焦、凌乱等不完善之处,而这种不完善恰巧反映出摄影记者在现场的真实状况。

二、突出新闻主体

新闻的主体形象的表现是否成功是摄影报道成败的关键。突出主体形象的方式有多种:

(一)视觉中心法:视觉中心也称视觉重点。处于视觉重点位置的形象往往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摄影记者在抓拍时要有意识地把主体形象放在视觉中心,也即黄金分割点上,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线条法。线条在画面中可以充当指引者,引导人们去领略画面中的主要对象。当主体不处在画面的视觉中心时,可利用线条透视的方法来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能依循线条的方向注意到画面深处的新闻主体。

(三)对比法:差异往往会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新闻的主体形象和其它陪体及背景之间的差异越大越能得以突现。对比的方法有多种:如大小对比、多少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色彩对比、明暗对比等等。

对于新闻摄影而言,画面中的内容也能形成对比。比如《生命之舞》中摄影记者有意识地拍到母女两人不同的表现。女孩子天真可爱,在病床上欢快起舞,而躲在暗处的母亲一想到女儿命运,禁不住流下眼泪。在这幅照片中,女孩处在明亮的光线下,而母亲则处在暗处,这种影调上的对比与内容对比相辅相成,加强了这张照片的感染力。

(四)光线法: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光赋于万物丰富的造型和多彩的情感。所以摄影师常借助光线的描绘功能来突出主体,表达情感。比如张伟拍摄的第十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一组照片中,有多幅照片都是利用舞台上的光线来突出模特的。在这些照片中模特在画幅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却因为有较强烈的光束照在身上,便从周围环境中“跳”了出来。

三、捕捉真情瞬间

新闻现场的人物往往是摄影记者刻画的中心。新闻人物能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外在的“形”,更是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情”。韩居策和南康宁在《国外新闻摄影表现手法的新趋向》中就提到表现人物的感情是当前国外优秀新闻照片的一大特色,也是国际新闻摄影发展的新趋向之一。文章指出:“一些摄影记者显然意识到,在报道社会性的形象新闻时,单单表现事件进程,表现一些场面,还不足以强烈地打动人,必须十分注意的,是表现新闻事件中的人,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情感起伏,人的命运变化。特别是报道重大社会生活题材,他们特别注意将与事件有关的各色人物的情感及内心世界凸现出来,充分发挥形象的特征去张扬它,从而将报道推向高潮,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内在的情”的流露最终是通过外在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来表现。

(一)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变化透露了人物心理复杂微妙的情感:欢快、幸福、哀伤、痛苦、惊恐、愤怒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摄影记者在拍摄新闻人物时,总是关注人物眼神的那一瞬间的变化。比如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中的那个女孩子的那双大眼睛,这眼神中流露出的对学习的渴求感动了多少中国人。

(二)面部表情。人类的面部表情十分丰富。表情是人类传递情感的主要方式。新闻人物的一颦一笑,总是能吸引住读者的目光。因此,摄影记者为了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时,多选择正面构图,其目的就是更好地捕捉新闻人物的脸部表情,用真情来打动读者。

(三)肢体语言。当人们的情感非常浓烈时,往往需要通过夸张的、大幅度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如王楠拍摄的《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中的一张照片,舞蹈家陈爱莲在海滩边兴奋起舞,奔放的舞姿表现了舞蹈家陈爱莲重获艺术新生时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

真挚的情感永远是新闻摄影中影像表现的重点。有许多摄影记者坦言,人类的情绪变化是他们在新闻报道时关注的焦点。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让画面中的人物有了故事,有了情节,读者与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借助情感的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被影像打动和感染。

四、凝结精彩动作

新闻事件表现为一系列的行动和动作,在这些行动和动作中有些关键的动作或表现出了事件发展的本质内容,或者凝聚了事件的瞬间张力而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

(一)高潮动作。新闻事件发展到高潮时,人物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姿体动作表现得尤其充分。在体育摄影中,摄影记者常抓拍运动员处于运动高潮的那一刻,让观众从中感受到那瞬间的能量爆发和生命力的张扬。比如在百米赛中选择运动员冲刺的一刻,在游泳比赛时选择出水的一刻,在跳高比赛中选择越过栏杆的一刻……在其他的新闻事件中,同样也有这样的凝聚着美和力的的高潮动作:麦尔·芬克尔斯坦拍摄的《中国代表进合国》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经过20年的外交斗争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出席联合国的首批代表乔冠华和黄华听到这一喜讯时,无比欣喜。画面中乔冠华伸展双手,仰天大笑,神态极具感染力。

(二)优美动作。在报道体育、舞蹈、文娱类新闻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并非高潮但形体优美的动作来传递新闻信息。比如说高台跳水时优美的空中姿态,艺术体操中腾跃动作,舞台上舞蹈演员的舞姿,只要是形体舒展,姿态优美的动作都可纳入镜头。

(三)典型动作。在预期性的事件新闻当中,还可选择活动中必然出现的反映事物进程的典型性动作来表现新闻。比如大型会议中,摄影记者可选择典型动作拍摄:会谈双方握手、在协议书上签字、向会场人员挥手致意、敬献鲜花等。

(四)趣味动作。趣味性本身就是新闻点。超出常规的、夸张的姿态和动作,具有象征意味的动作,主体与陪体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动作,主体与环境之间反差较大的动作等,都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五)细节动作。细节动作虽然不一定能反映事件全貌,但可以“以小见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事件本质,并且细节动作往往因其特别的视角而受到读者关注。

新闻现场中的人物一直处在运动状态,不是每个动作都能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摄影记者应细致观察,积极思考,预测和判断人物的动作是否能真实表达新闻事实。

五、刻画微小细节

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一个微小的细节特写往往能见到一个伟大的主题,并且比一些大场景的画面更能令读者感动。

刻画微小细节有两种:一是针对人物而言,主要指身体的局部,比如手、足、背影等。一是针对场景而言,指有代表性的局部场景或现场中的典型物品来反映整体。

(一)身体局部。身体局部中最能反映人物特征或新闻内涵的莫过于手。比如英国摄影记者迈克·韦尔斯拍摄的《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画面中只两只手的特写,一只是联合国官员的白胖肥厚的大手,一只乌干达灾民的干枯黑瘦的小手,这两只手叠印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乌干达干旱的严重性便在这无言的对比中显露无遗。

背影、脚等身体的局部同样能透视出一个人的内在心灵。比如王瑶拍摄的舞蹈家陈爱莲的背影,陈爱莲扶身在把杆休息,被汗水浸透的后背向人们无言地诉说了舞蹈家对艺术的热爱与执著。

(二)场景细部。在表现新闻现场时,并非大而全的场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往往是一些有特征的环境细节给人深刻印象。比如在葬礼中放置在墓碑前的鲜花,虽然不能让人看到葬礼的整个情况,但通过这个细节刻画,让人感受到了葬礼的肃穆和悲伤、亲人们对逝者的思念等。又如农家的堆满食物的灶台、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玉米,都向人传递丰收、富足和喜悦的感情。

摄影记者在采访拍摄中要对一些不太为人们所注意的细枝末节保持一定的敏感性,这些细节是组成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尤其在专题报道中,要用多组照片对报道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对身体局部、环境细部的拍摄往往有助于丰富新闻主体的内涵、增进报道内容的情趣。

上一篇:论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和非女性意识 下一篇:远古陶器——远古造型艺术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