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艳,网罗阳光的女孩

时间:2022-05-14 03:39:38

许晓艳,网罗阳光的女孩

从中国东部繁华的家乡到中国西部偏远的乡镇,许晓艳首先面对的是饮食生活习惯的碰撞,现实告诉她,美好的愿望只能在文章里体现,而现实生活的苦累是不折不扣要体验的。

有一个女孩,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对遥远的新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瀚海沙漠,那大漠孤烟,那绿洲雪山……新疆的一切都让她神往,前辈祖先建功立业的事迹更让她热血沸腾,她希望能去新疆看看,情愫一经萌芽,往往会长成参天的大树。当她上了大学,去新疆成了她的愿望,她在文章《新疆,等我》里写道,“穿越层层风沙片片丛林,我已把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留给了另一个地方”。是的,这个地方,就是新疆。实际上,那时她对新疆的感情还有些肤浅甚至虚幻。毕竟,走出梦境,新疆于她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跟许多人一样,提起新疆,她想到的是偏远,是原始,是荒凉。纵使如此,她依然充满期待。大学临近毕业,恰逢西部志愿者计划实施的机遇,她下定决心要去新疆。

其实大学毕业时,她有很多选择,听说学校很少批准女生的申请,她跑到团委,一次次表白她对新疆的感情。终于,她成为那年青岛农业大学唯一的女生志愿者。

这个女孩就是许晓艳,土生土长的山东人,跟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有着不解的缘分。

将爱进行到底

2005年9月26日,镇上来了山东大学生志愿者的消息不胫而走,这样一个灵灵秀秀文弱的女孩,离家千里,背景离乡会安心吗?在一年的服务期里会做些什么?

许晓艳先后任照壁山乡远程专干、西吉尔镇远程专干、宣传文化站副站长、团委书记、西吉尔中学计算机教师。

她每天奔走于镇中心学校和机关之间,被孩子们一口一个“许老师、许老师”地叫着。

那段时间,许晓艳悄悄进行着她的调查摸底。学校正在读初中的学生中不乏一些品学兼优却又家庭贫困的孩子,他们随时面临着辍学的威胁。许晓艳为此焦虑、烦恼,这么小的孩子就辍学了,将是一件多么伤心的事啊。她想,以自己微薄的志愿者津贴,肯定帮不了大忙,焦急中她想到了网络,在网络游弋多年的她结识不少“网友”,在他们的建议帮助中,许晓艳在对全西吉尔镇贫困学生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成立了爱心组织,并给自己的爱心组织取名“网罗阳光”,意在聚集更多爱心、传播更多爱心,让爱如阳光洒遍每个角落,温暖每颗幼小的心灵……

寻梦女孩姜永娣是许晓艳的第一个救助对象,这个18岁的女孩在2006年春节后的新学期里因为缺钱一个星期都没有去学校,眼看孩子要折断奋飞的翅膀,患有严重风湿的父亲东借西凑也没能凑足永娣的学费。万般无奈下,已享受政府长期救助的父亲只好再次来到镇上,镇党委、政府及时解决了1000元,而这对永娣来说仅仅是一学期的住宿费。在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学校为她免了借读费、学费,可每月最低百余元的伙食费又从何而来呢?

许晓艳得知这一情况后,一篇题为《听来自新疆的风之寻梦女孩姜永娣》的贴子很动了她的“网友”们,1000元的伙食费很快打到了许晓艳的卡上。记得那是新疆初春咋暖还寒的日子,许晓艳到离镇上20多公里的县一中几经周折找到正在上课的姜永娣和她的班主任,说明来意后,一脸惊喜的永娣受宠若惊,使劲搓着双手不知该说什么好。许晓艳鼓励永娣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她、捐助人和“网罗阳光”的希望。

姜永娣之后,还有另一个幸运儿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正在上初二的李佳,在学校和许晓艳的倡议下,全校师生及社会力量为其募集捐款6000多元,仅“网罗阳光”就捐助1000元。

年仅4岁的马伟龙家境贫困,原本“网罗阳光”是不打算救助未进入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的,可了解了马伟龙的情况后,许晓艳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发了求助贴,并很快收到了回应。每学期500元的救助金对这个被糖尿病的父亲拖得极为困难的家来说,无疑是孩子在幼儿园期间的保障。

将爱传递下去

在许晓艳一年的服务期内,她为西吉尔镇6名贫困学生争取到长期救助,接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衣物、图书等实物捐赠。从姜永娣到李佳、从俞天亮到李涛(许晓艳为他们分别联系了每月100元的长期救助人),从朱全德到马伟龙,许晓艳以一种偏远乡镇人们尚不熟悉的方式传播着来自新疆以外千万里的爱,以一次又一次付诸实际的行动播撒着温暖的阳光。从这里我们认识了来自甘肃的云女士,来自深圳的周缨女士,来自河北的童童女士,来自山东的刘英梅女士,来自河南的潇散闲人先生、飘然过客先生等等。虽然素昧平生,虽然不曾谋面,虽然可能永不相见,许晓艳说,她还是想代表西吉尔镇所有已经受助、将来可能受助的孩子们感谢这些爱如阳光的人们。

不知不觉,到了2006年7月,300多个日子在时间海岸渐行渐远。服务期满的志愿者需填服务鉴定表,中间需服务单位填评语,一般服务单位都填几个字然后随意盖个章,而许晓艳服务的西吉尔镇,专门附纸写下了近700字的评语,而且以党委、政府双重盖章的形式对许晓艳的志愿服务给予了高度肯定。早在2006年3月,许晓艳就毫不犹豫地递交了延期申请,谁知全疆“百县千乡”项目的11名志愿者直属团中央管理,因延期中间环节缺失,2006年7月,她带着浓浓的不舍与留恋黯然离开新疆。

让许晓艳放不下的是将爱如何继续进行下去。她的好友被许晓艳的义举感动,表示愿将爱的接力棒传下去。正好县妇联主席来了,听到许晓艳的想法,马上给予了支持,并说要通过县网络中心将爱进行到底。

来自许晓艳、来自“网罗阳光”、来自千里、万里外的爱已在西吉尔镇生根发牙,茁壮成长。

再回首已是春暮夏至

回山东后,2006年9月底,许晓艳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淄博市广电局。她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她的梦里,还是不可抑止地想念新疆、惦念木垒。

也许是爱,也许是乡情,也许都兼而有之吧,让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到木垒。2010年年初,许晓艳做通父母及家人的工作,放弃山东的一切,重回木垒,又一次坐在济南到乌鲁木齐的火车上。她一直在想明代于谦的话: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她感觉到压力的存在,因为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

回到木垒,她几乎从零开始。她相信,比起点更重要的是加快速度。因表现出色,回到木垒仅一年的许晓艳被组织推荐到白杨河乡任党委委员、组织干事。而如今,许晓艳又被任命为木垒县政府党总支副书记、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很多人都问她一个问题:选择新疆,你觉得值不值得。她说,她喜欢这样一句话: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你不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如她爱说的几个字,无它,只是爱。她觉得,所有她做的一切,只是因为她热切地爱着木垒这片土地。所以在她发表的《情牵木垒》、《木垒的春天》、《木垒的夏天》、《木垒风情别样天》等数十篇的文章里,字里行间处处弥漫着真诚的爱恋。

从“艳儿姐”到“艳儿妈”

2010年4月,许晓艳参加了第二届 “激扬青春 建功新疆”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巡回宣讲团,辗转新疆、陕西、河南、山东4省29所高校巡回宣讲,还作为新疆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团中央主办的“相约西部·责任与梦想”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网络对话,为2011年西部志愿者招募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在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小范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问题,找艳姐。”她为自己的被信任、被需要而幸福着,骄傲着。能跟大家分享或者分担,她觉得快乐。

2011年3月,第三届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宣讲团成立,她又作为“老前辈”加入到这个团队,负责前期培训并协助自治区团委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从宣讲稿每个字词的不断推敲到每场宣讲上下场怎样鞠躬致谢,从帮助每个人明确自己的风格到每天催团员休息喊团员起床……事无巨细,她都要一一过问。没几天,她就被宣讲团成员亲切地喊做“艳儿妈”。从“艳儿姐”到“艳儿妈”,她心怀感激,觉得大家见证了她一路走来的成长足迹。2012年4月,许晓艳又参加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西部计划宣讲团,辗转新疆、甘肃、河南、北京等38所高校宣讲,被自治区评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宣讲报告员。2012年5月,许晓艳荣获昌吉州第八届青年五四奖章。

上一篇:网络创业的十条建议 下一篇:走,拍微电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