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穿人民大会堂玻璃的神秘子弹

时间:2022-05-14 03:33:59

洞穿人民大会堂玻璃的神秘子弹

1966年2月2日上午10点,人民大会堂二楼会客厅正在进行重要国事活动。10点1O分,伴随一声异常的碎响声,人民大会堂北侧的一块玻璃破了。闻讯而来的北京市公安局民警发现,一颗子弹打在了二楼的玻璃上,击穿了玻璃,弹头掉在两层玻璃之间。

这是人民大会堂建成以来的第一次枪击案件。当天,公安部在人民大会堂成立了一个专案小组进行现场调查,据专案组专家介绍,现场找到的子弹是一颗5.6毫米的小口径步枪子弹。在上个世纪,有许多步枪都采用这一口径,它的口径虽然小,但有效杀伤距离达上千米,就是说,如果有人在1公里以内被这种子弹击中,那可是非死即伤的。人民大会堂周围戒备森严,不对外开放,那么这颗子弹究竟是从哪里打过来的呢?

专案组民警反复梳理枪击现场每个细节,但仍然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的射击位置始终无法确定,更别说找到本人了。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专案组的成员之一陈建华在反复观看玻璃痕迹以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他发现人民大会堂被击碎的玻璃破碎不均,根据他以前做过的枪弹击碎玻璃的试验,像是远距离射击造成的。

但有专家对5.6毫米口径子弹远距离射击效果充满怀疑,于是办案人员选择与那颗子弹同口径的步枪,在北京西山靶场进行试验,以验证这一假设。办案民警按照人民大会堂窗户的样子,做成卡车大小的玻璃靶子,射击距离从100米到500米,看在不同的距离上子弹对玻璃的击穿效果究竟怎样?

射击试验进行了一天,射击队员从100米到500米的距离上,向玻璃靶打了一百多发子弹。

专案组根据试验结果判断,子弹应该是远距离打的,也就是从长安街以北400米以上的距离打的。根据这个结果,专案组立即确定了一个排查范围,人民大会堂西北方向400米左右范围的扇形区域要逐一排查。

秘密排查开始了,当查到南长街44号大院时,一个情况出现了。“当时调查发现一个人有枪,而且在那个时候打过枪,所以我们就把这个枪收缴了。”陈建华回忆说。收缴到的这支捷克造的小口径运动步枪生产于1898年,重2.8千克,共有6条膛线,所用的子弹是5.6毫米,在对枪支膛线的痕迹检验后,专家们判断射穿人民大会堂玻璃的那颗子弹就是从这支枪里发射出去的。枪找到了,而且专案组发现持枪人所处的位置,南长街44号院距离人民大会堂大约有427米,这个距离与事先的射击试验得出的数据非常接近。但持枪人为什么在总理接见外宾的时候开枪呢?

原来事发当天.有个小孩看见院子里的鸟总是叫个不停,于是就拿起家里的那支5.6毫米捷克步枪进行射击,没想到鸟没打到,这颗子弹却飞到人民大会堂。轰动一时的人民大会堂枪击案完全是个意外。

选自《北京科技报》

图/张建辉

上一篇:清兵军服上“兵”和“勇”的区别 下一篇:近百年来最可笑的名人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