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时光隧道 驶向久远的记忆

时间:2022-05-14 02:58:46

驶向时光隧道 驶向久远的记忆

父亲的老家在四川犍为嘉阳,一个山清水秀却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

这个小地方,对于生长在重庆的我来说,并无太多印象,除了一列冒着白烟轰轰作响的小火车。

相隔十多年,再回嘉阳。从重庆出发坐上开往成都的和谐号,到成都转乘K9483号列车,下车,不出犍为汽车站便有直通嘉阳的城乡专线。

这一路的辗转,我的头脑中总是零碎地闪现着小火车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嘉阳煤矿厂建成,为了解决山区煤炭运输困难的问题,煤矿厂专门修建了嘉阳石溪通往芭蕉沟的铁路。实际上,这是一条非常特别的铁路,盘山而行的两条轨道之间的距离仅为普通列车轨道的一半,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寸轨”火车、“窄轨”火车。正是这样的特殊性,让它永远不可能与外界铁路线连通,而是永远地回旋在嘉阳这个小世界里。通车初期,嘉阳小火车客货混装,主要运煤,兼带载人。后来,随着芭蕉沟老矿区煤矿资源开采完结,小火车的车厢全改为客运,搭载沿线的居民往来货通。因为,从石溪到芭蕉沟至今没有公路相连,早已过时的蒸汽动力小火车依旧是居住于此的人们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这也是它营运至今的原因。

思绪在时光中荡漾着,穿过拥挤的候车室,终于见到记忆深处的小火车,还是那副旧模样:斑驳的车漆、破旧的车身、矮小紧凑的车厢两边排列着两排十分简陋的长条木凳座位。

我拿着票,走过一道哐当作响的铁皮车门,小时候跟着父亲回老家的场景跃然眼前:那是赶场天,车内车外人头攒动,上车的老乡有说有笑地提着大包小包的货物,在跺跺脚就摇摇晃晃的车厢里,“开放式”的车窗上,人们在向站台挥手告别……

终于启程,习惯了高铁时代飞驰的和谐号,这列颠簸的小火车,在我看来恰如一位龙钟老人,每一个动作都显得迟缓而笨重。一路上,他吃力地吐着白雾、鸣着汽笛、一颠一簸地在山林间穿行。越过开满野花的田野,爬上绿意盎然的山坡,黑嗡嗡的山洞轰然间将他吞噬……这一刻,我闭上眼,随着车轮压过铁轨咔嚓、咔嚓、咔嚓的声响,忆起当年怕黑的我进入山洞时会莫名地惊恐,猛地将头深埋入父亲怀中,仿佛父亲怀里揣着光。而此时,邻座的孩子,想必也怕黑,大声地数着秒“1、2、3……”

列车穿过山洞,光明降临,漫山遍野的野花闯入我的眼帘,深呼吸,我迷失在记忆的香气中。

嘉阳小火车的铁路线从起始站石溪出发到终点站黄村井,全程20公里,但依靠蒸汽动力作牵引的小火车要悠然地走上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在这段闲散的时光中,眼睛跟着小火车拐过大大小小109个弯道,身体依着山势从山腰到峡谷上上下下两百多米,这一路上山花烂漫,绿林簇拥。

晚春,铺开在铁路两旁的油菜花田是小火车山野间的爱人,因为花儿不会害羞,她奋力地摇曳着金黄的花朵忘情地深吻小火车。初夏,俏丽的桐子花,激情绽放,白裙红衣烂漫一地,沿着铁路蜿蜒。

爱摄影的人,会爱上嘉阳小火车,全程八个站,每一个小站都有不一样的风景。

蜜蜂岩站,是一个呈“人”字形的铁路口。这一站,工作人员会在此为小火车排炉灰、掉头、挂钩……这样原始的人工手动操作,从眼入心,我恍若穿越到了上世纪中叶的工业时代,一种半手动器械特有的粗野力量于胸中滋长。

我在蜜蜂岩下车,沿铁路线步行,收获一路宁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在距离蜜蜂岩站三百米开外,有一个名叫段家湾的地方,爬上高高的山坡恰逢在蜜蜂岩重装上阵的小火车,挑一个心仪的角度,按下快门将这山野间的童年记忆封存。

悠哉游哉地转到下一个小站――菜子坝,坐上另一班小火车,继续前行。路上经过一个名叫水星寨峡谷的地方:青山叠翠,峡谷幽深,茂盛的远古时期的植物――桫椤树遍布整个峡谷,不由得让我想起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场景。而当小火车穿过山谷,驶入一片开阔的土地:层层叠叠的梯田刚蓄满水,在光的折射下倒映天空,如一面面破碎的镜子,每一面镜子里都装着深浅不一的蓝,幽幽地透着光。

到达终点站黄村井,我跟着来此旅行的人,去往曾经繁盛一时的老矿场。穿上独具特色的矿工服装,佩戴好自救设备、矿工帽、矿工灯,我下到百米深的矿井之中,过了一把旧时矿工的瘾儿。

喜欢如此奇妙的旅行体验,我仿佛变成了一个孩子,进到一个新奇特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有上世纪50年代工业革命时期粗犷而原始的张力,又有桃花源般幽静自然的浪漫之美。

如今的芭蕉沟与我记忆中的画面并无多大变化,小镇上的楼宇风格,清晰地刻画出时期的影像,苏式的礼堂和办公楼,虽然已有些许的破败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风采。一面斑驳的老墙,一张颜色褪得厉害的公告栏上,依稀还能辨别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标语。一旁的泛黄白墙,一行行大字,是语录。这里除了小餐饮店、理发店、日杂店,几乎找不到商业的痕迹。因为小镇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少有与外界连通,时间于是也过得很缓慢。

镇上,空气格外清新,绿树掩映的农田村舍一栋接一栋乖巧地立于道旁,鸡、鸭、鹅也不怕人,踱着步子在熟悉的路上自由觅食。我跟着记忆中童年的小路转悠,终于找到曾经和父亲常去的影剧院和东方红食堂。影剧院招贴栏上贴着的电影海报褪色得厉害,看来影剧院早已停业了;东方红食堂也改了名字,叫做东方红餐厅,食堂内也重新装修过了。不过,即使变了模样,食堂的饭菜依旧喷香。

回去的路上,太阳已西斜,这个与世无争、静谧祥和的小镇因为外来游客的增多,热闹不减。远远地,我看到即将返程的小火车驶入车站。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在心中涌动:进入高铁时代的嘉阳小火车,本早该退出历史舞台,却因特殊的地理环境,一直留存至今,俨然一个活古董。而就它奔波于此地的时光来看,短短的几十年里,小火车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运煤到载客。现在,对于生活在此的居民来说,一日四班车和七节窄小的客厢已经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人们希望更拥有更加快捷、方便的公路与外界相通,同时,却又极力地想要保留嘉阳小火车,于是它成为了世界上唯一营运的蒸汽窄轨火车,并保留下旧时矿工文化遗迹。

上一篇:驶向“抗战最后一桥” 驶向布依族的牛王节 下一篇:驶向大海,驶向春暖花开的寄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