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昀 我要红,然后做自己

时间:2022-05-14 01:59:07

封面拍摄时期张若昀主演的《十五年等待候鸟》正在热映,作为他首部青春题材的剧集,裴尚轩也成为了他的第一个“纯粹用记忆去表现的角色”。校园一直是家庭之外让人尤为放松的场所,果然,一进入我们特地选择的一所中学的教室,张若昀的状态明显放松下来。黑板、课桌、书本和地球仪,背上双肩背包的张若昀似乎又成了北京十一学校那个乖乖少年。张若昀从小生活在大院,是个地道的北京大男孩,问他身上最显著的北京人特质是什么?他笑着说:劲儿劲儿的。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张若昀

不乖也不坏,我的18岁是天堂

对于张若昀,相信只要稍加了解就会为他的作品数量之多而惊讶。从2011年正式出道后,除却14年,每年都保持着3部以上的产量。仅去年就接拍了7部戏,没待在剧组的时间不到20天,几乎全年无休。张若昀不仅作品高产高质,而且类型多样。虽说早年凭借《黑狐》打响名号后接拍了不少战争戏,以至于收获了“军装美男”这一称号,但这两年他有意脱下这个帽子,玄幻、古装、仙侠剧无不涉猎。最近热播的《十五年等待候鸟》则为他的青春剧一栏填补了空白。

裴尚轩的人生除去坎坷,张若昀几乎都经历过。校园,足球,几个好兄弟一起挥洒汗水,即使现在谈起来也是满满的激情与回忆。裴尚轩身上也投射了太多张若昀的影子,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他在现场临时编出的那段宅男语录,甚至裴尚轩的说话方式张若昀也自己进行了调整,“拍戏的时候导演没告诉我地域背景,但我16岁说的普通话肯定没有现在的标准,所以我想裴尚轩也是这样”。

张若昀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裴尚轩的18岁是天堂,当本刊记者抛出这句话时,他略带得意地说,“我的18岁也是天堂”。说这话时他仿佛回到了18岁时的校园,一个人躺在草坪上,什么也不用想,看着蓝天白云就可以度过一整天。有大把的闲散时光可以去发呆,已经是张若昀太久没有过的状态。

虽然自小活在规矩中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但张若昀也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乖乖男,不然或许不会走上演员这条路。张若昀的母校北京十一学校是老牌名校,若不出意外原本应该走出一个未来的帅气金领,但他却在高二那年对表演产生浓厚兴趣,并决定报考北影,“我当时问老师要是我高二去参加高考能考多少,他说四百多分,我想那就够了,电影学校只要二百多分就可以”。没有专业基础,他就多花了一年时间恶补。对于支持他这一决定的班主任,张若昀感恩至今。“重点学校都很重视平均分,但我去考电影学院必然会拉低平均分,没想到他挺开明的”。

张若昀几乎从一进校就做好了把表演作为终身职业的打算,只是他的表演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出道初期他演了不少剧,还拿到了几个颇有分量的新人奖,事业的顺利让他没能认清演艺圈的现实,“不喜欢的就不接”是他当初的惯常脾性,而这样的任性也很快让他踢到了铁板,某个阶段当他想拍戏的时候却没有了机会。为此他不得不将一切推倒重来,以新人的姿态重新出发。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他说自己比起过去活得更加现实,“尊重市场和按照自己的兴趣常常是不能并存的”。对于过去那些不好的经历张若昀早已能泰然处之,正如他微博上的个人签名,“循此苦旅,以达天际”,跨越了那一个个挫折意外,他才成为了今时今日的张若昀,那个想要成为好演员的张若昀。

当演员还是要红,娱乐圈是个很现实的地方

16岁的张若昀初次触电就对表演产生了兴趣,毅然决定报考电影学院,其后顺理成章的从影出道。翻看这几年的作品表,他堪称娱乐圈劳模,仅2015年就接拍了7部戏。但张若昀却说这是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曾经的轻狂任性让他在演艺道路上栽了不小的跟头。外人眼中好评如潮的痴情军阀张显宗,不过是他放低心态后的重新出发。不同于圈中多数艺人,张若昀毫不掩饰自己想红的欲望,“娱乐圈是个很现实的地方,当演员还是要红”。但张若昀的欲心并非为求名利,而是为了争取更多的选择权。26岁的张若昀会演戏,会唱歌,还会飞,性格跳脱,而28岁的他告诉自己“不忘初心,回归本真”。

Q:2005年左右你对表演产生兴趣,并且萌生报考电影学院的想法,那是什么时候决定把表演当做未来职业呢?

A:报考电影学院时就做好了把表演当做职业的打算。我很惊讶的是上了大学之后,很多表演系的同学并没有准备把这个当成一辈子的事儿,他们没有我想的那么绝对、那么清楚。我是我们班少数几个一上学就知道自己以后要做这行的人。

Q:把兴趣变成工作会不会就不那么热爱了?毕竟在工作中一定会遇到不开心的事。

A:表演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能够常年保持兴趣是因为你很难说自己已经演得足够好了,你甚至很难说“我已经会演戏了”。我记得有个前辈跟我说过,一个演员可能二十三、四岁就开始稳定地拍戏,但即使二十年之后再去回想学校里老师讲过的理论,还会觉得获益匪浅。虽然工作的现实会让人有些疲惫,但对表演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所以也很容易保持兴趣。

Q:演员是不断扮演别人的职业,演过太多别人的人生难道不会丢失自己的生活吗?

A:会。我觉得现在市场对演员、艺人、偶像的定义都混淆了,真正的演员应该是每一个角色是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都是有一个起始点的。你需要提前去适应,去进入角色,然后再开演,结束后你也需要一段时间去淡出这个角色,但现实情况是大家都做不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成名之后如果一直保持高节奏就很难有突破,因为他不仅没有吸收新的养分,还把自己的生活无限挤压了。成名早说明你之前的一种表演套路成功了,但成功了之后如果没有新的想法,而是不断重复以前的那一套,就变得没意思了。到这一步就真的是兴趣变成了工作,或者说是兴趣的失败。

Q:拍戏的过程中消耗这么大,你又从什么地方来获得补养呢?

A:一定要跟好一些的导演合作。这就要说到演员的选择权问题了,所以你一定要先红起来。

Q:刚刚说了那么多红不红的问题,你觉得你现在红了吗?

A:觉得不够吧,但我已经到了可以逐渐调整自己的步伐步调的一个阶段。现有机会来临时还是要放慢一些脚步去选择。

Q:你说过能否成功个人的努力运气也很重要,那你觉得自己的运气怎么样?

A:总的来说不好不坏,但当一次好运来临并且抓住了,那么好运就会越来越多。比如说《无心法师》。其实《无心法师》拍之前我面临着没有戏拍,也没有钱的状态,再出去拍戏只是重新开工,抱着重新出发这样的心态去的。但没有想到去年夏天《无心法师》这么火爆,这算是我的幸运。其实当时在拍的过程中我把自己的心态摆的很低,以前的高起点也全部被抛掉,有点新人的感觉,但跟新人不一样的是我已经经历过一次失败,知道不能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Q:几年前你用慢、怪、挑剔来形容自己,现在呢?

A:“慢”字已经去掉了,现在是快节奏。以前是真的很慢,什么都不在乎,现在心态比较接近于,时间有限,我们赶紧做点重要的事情。“怪”和“挑剔”应该还在,毕竟作为演员对于剧本都是有审美的,谁都想接到自己喜欢的戏。不过以前我的挑剔是遇不到喜欢的我就不接,比较任性;现在是同期的几部戏里都没有太喜欢的,但我会跟团队商量,更加现实地去考量像市场,对手演员,播出平台等问题。不过一旦遇到我喜欢的团队或剧本,这些就都不会考虑,认准它了,谁也别拦着我。

Q:当你带着这种审美标准在拍戏中跟导演的意见相左时怎么处理?

A:我会主动说出来,即使是前辈也没有关系。有追求的导演跟是不是前辈无关,而是跟导演的信任度有关,就是你信不信任他。如果在交涉过程中导演说,我觉得你这么演更好,那我一定听导演的,毕竟演员要服从导演,但如果他以其他的理由,像是灯光、走位很麻烦之类的,那我不接受。我相信大牌的导演也会愿意为了把戏做得更好而跟演员争执。

Q:你微博的个人签名是“循此苦旅,以达天际”,“苦旅”该怎么理解?

A:如果告诉16岁的自己你现在的生活,那么16岁的你一定会觉得人生就是不断地经历痛苦。现在的自己眼中很多小儿科的东西在16岁的自己眼中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就是这样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你成为了今天的自己。苦不是悲观,而是一种自我满足。为了达到天际,你要怀着信仰,怀着信念,去克服那些不可能的事情。

Q:你曾在微博上发问“成为张若昀是怎样的体验”,但对于这个问题你才是最有资格回答的吧?

A:这个问题是解答不了的,我发这个问题就是特别想听别人说说成为我的感受,也许能帮我发现很多我没有意识到的快乐。别人眼中的我是不完整的我,但自己眼中的自己是太过完整,以至于你找不到一句合理的话来概括自己。比如某个粉丝跟你说,成为张若昀很好啊,因为有那么多人喜欢,你就会说原来我应该为这些喜欢开心,但你受困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却未必能想到这些快乐。

“后台强大”是我的标签,浪漫是件很隐私的事情

从2011年声名鹊起之后,张若昀身上就贴上了太多诸如“军装美男”的标签,一路走来他也在不断努力撕下那些标签,“我的想象力比较缺乏,但我也不想被贴上太平常的标签”是他一贯的态度。出人意料的是,他现在并不避讳谈及父亲和加诸在自己头顶的所谓“影二代”光环,“后台强大”也成为了被他承认的标签,“家人永远是我最强大的后台”。除了家庭以外,明星们的恋情也备受关注,在声色犬马、光怪陆离的娱乐圈里,一段绯闻,哪怕只是空穴来风,就已经足够吸睛。但出道至今,张若昀从未主动与谁炒作过绯闻,“绯闻太多只会让观众一看到你就想到那些(绯闻)”。比起成为人们口中茶余饭后的谈资,张若昀更想用作品说话。对于前段时间微博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周三见”他自然不愿回应,“我不需要戏以外的曝光”,但在交流中他的感情态度也可窥见一二。出得厅堂入得厨房,演得了戏唱得好歌,可以想见,能享受这位全能男孩独一份浪漫的女子将会多么幸福。

Q:去年你回了一趟三道镇,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次寻根之旅呢?

A:其实三道镇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只是祖辈从那里走出去。那天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只是我正好在附近拍戏,杀青了要回北京,只要绕一下道,花上4、5个小时的车程就能到达。我会觉得我一辈子再也没有机会回去了,这次是离它最近的一次。去了之后也什么都没干,当地也没有亲人在了,我就站在路口看了会儿。严格说起来这趟旅行并没有什么收获,但也不算是浪费时间,人生中有太多次到了一个地方却什么也不干,或者准备了很久的一个行程突然取消了。和这些比起来回一趟老家不是多余的事。(父亲知道这件事吗?)我去了之后跟他发了个坐标,说“你看你没回来,但我做到了吧哈哈哈”。

Q:说到父亲,男孩在少年时候通常把父亲作为自己的偶像,而你更是带着“影二代光环”出道的,“父亲”这个词对你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吧?

A:他在我少年时代出现的很少,基本上三五年见一次。说到“影二代”的身份,我是拍过他很多戏,但这不意味着我就站在了多高多好的平台上,毕竟大家都是在共同进步。(这个身份)确实会有很多的帮助,但人不能一步登天,也不是靠他一个人的帮助就可以。个人的努力奋斗,再加上除他以外的很多人的帮助,甚至要算上自身的运气,所有这一切才会铸造成功。

Q:所以父亲的身份只是让你在起跑线上快人一步,剩下的还是要依仗自己和外界的很多帮助?

A:也没有说快人一步,现在新人一出道资源平台很好的也大有人在。与这个相比,现在我们聊天时他给我的一些人生建议,我会觉得更有用处。前段时间我参加一个活动,主办方让我撕掉身上的三个标签,让所有人意外的是我没有把“后台强大”这一条撕掉,因为我觉得后台不是指给一些外在因素你的事业带来多么决定性的影响,而是你的家人以及长辈给你的建议、指引以及情感上的关怀足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后台。不管你听不听,他永远会为你考虑着想。家人的关怀永远是我最强大的后台

Q:有没有一件事是因听了父亲的建议至今受益的?

A:上高中的时候我跟他说我想考导演系,但他觉得我这个外形条件就应该去考表演系。小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去了导演系,一定是导演系最帅的,但去了表演系就不一定了。他说你不要管这些肤浅的,你就应该去当演员。所以我能走上这条路和他当时的劝导是分不开的。

Q:说完了家人自然还要再说说恋情,你曾说过如果发现身边的好友暗恋了自己15年你会很惶恐,那你能接受的暗恋最长时限是?

A:半年。暗恋是个非常美好的过程,每一段感情的初始阶段都是暗恋,有的人可能暗恋一两天就表白了,有的人会长一些。最好的是你暗恋的人恰好也暗恋你,但两个人如果一直不说破就不美好了,所以表白一定要趁早。时间越长积累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到时候给你带来的伤害也就越大。(你在感情中算是主动出击型?) 应该是。

Q:你会接受由好友转变成恋人吗?

A:没有想象过,可能不会接受吧。能成为好朋友一定有很多年的交情,但恋人和好朋友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原因会导致你们做了那么多年的好朋友而没有发展成恋人呢?这是我考虑的一个重点。如果是裴尚轩那样,在一开始没有意识到,到后期又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所以退作好朋友的情况,我可能会接受,但我的人生中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所以我就会觉得大概还是两个人之间差了一点缘分。(所以一见钟情是可能发生在你身上的?)对。

Q:出道这些年里你的绯闻很少,但缺少绯闻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缺少曝光度……

A:我不需要戏以外的曝光。绯闻过度只会导致观众想起你就会想起你的绯闻,我希望观众想起我就想起我的角色,用作品说话。就像我之前说的,一个演员两三年应该有个代表性角色,不能让你的生活覆盖了你的工作。虽然这么说有点理想状态了,但最好是我的私生活能够跟工作分开。

Q:从你的角度来看维系一段感情最重要的是?毕竟身处娱乐圈这样一个大环境。

A:不是说秀(恩爱)的就一定能相处得好,有句话叫“秀分快”。所有的爱情里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爱的热度。每段感情都不一样,我特别羡慕人家爸爸妈妈很多年都在一起,爱情本来就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往大了说,我们的时代跟前人的时代并没有太大不同,现在我们会觉得他们的重心放在家庭中,那是因为他们都老了,年轻的时候一样会一直忙于工作,不然哪有钱养活家人?不管时代怎么变,爱的内核还是一样的,那就是还爱着对方。

Q:设想过自己未来的生活图景吗?

A:有一个爱人,有一个院子,院子里种上薄荷,这样我们家狗就不会口臭了,还要有很舒服的影音室可以随时看片子。(还需要一个很大的厨房吗,毕竟你厨艺这么好?)厨房不在大,够用就行,不然我会搞得很乱。收拾东西的我会很强迫症,但做东西的时候考虑不到这些。

上一篇:用融入体验代替到此一游 下一篇:你好,小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