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蛇传》结构简析

时间:2022-05-13 11:26:32

歌剧《白蛇传》结构简析

摘要:华人作曲家周龙的歌剧《白蛇传》在2011年获得了普利策音乐大奖,迄今为止这是华人第一次获得该殊荣。本文就该歌剧的结构进行粗略简析,通过这些介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该歌剧。

关键词:歌剧;白蛇传;结构框架

此歌剧是一个四幕歌剧,幕与幕中间由无伴奏童声合唱相衔接。

1序幕

序幕有177个小节,从音乐结构上来讲有非常明显的三分性特征。第一部分1~104小节;第二部分105~161小节;第三部分162~177小节。

第一部分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以A、B、C的形式并列出现。1~54小节是第一个阶段。第二阶段是55~78小节,最后一个阶段是79~104小节。

序幕的高潮是它的第二部分,105~161小节。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05~120小节;第二阶段是120~161小节。整个第二部分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就是水漫金山,关于这一场景的描述充满了各种戏剧冲突。

序幕的最后一个部分有一点带尾声的效果,主要描述了故事之后,青蛇对于整个故事的总结。

2幕间曲――春之歌

第一首幕间曲的标题是SPRING SONG,因此我把它翻译为春之歌。春之歌的歌词选自于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合唱被分为了三个声部,结构使用了比较典型的无再现单二部曲式。第一段用卡农形式开始,三个声部在同一音区以纯一度重复形式先后出现。调性主要建立在E徵调上。

3第一幕 春:觉醒

这一幕一共292小节,由八个主要的唱段组成。首先是白蛇的咏叹调,9~51小节,三段式。之后54~61小节是青蛇的旁白解说,由A、B两段组成。之后86~144小节是白蛇遇见许仙,这地方是由一些类似于说话的吟诵材料所组成。紧接着145~157小节非常抒情化的旋律是青蛇的旁白,由A、B两段组成。在快速的,犹如急行军的合唱部分158~176小节之后,迎来了白蛇与许仙的二重唱,177~242小节。二重唱是以变奏形式出现,主题用不同的速度出现了四次。从243小节开始,出现白蛇主题的再现。这一次的再现是一个减缩再现,仅仅变化出现了前面一段的材料,再现部分在268小节结束。最后269~292小节是青蛇的旁白,由三句组成,在合唱的背景下,解说性的结束了整幕。

4幕间曲――夏之歌

这一次的幕间曲除了古诗的歌词之外,在声部中加入了许多无具体语义的助词,以sha lo lo lo以及yo,yo,的形式出现。整体上呈现出a、b、a、c、a的回旋结构特征。这里用的歌词仍然选自于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第二幕――夏 激情

这一幕包括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白蛇的家中,第二个场景是青蛇的叙述。第一个场景是这一幕最主要的场景,共420小节。

(1)第一场景结构分析。第一个场景整体结构为三部性结构。第一个部分是1~136小节。结构主要为回旋原则。第二个部分是137~322小节。第二个幕间曲,仍然使用回旋原则,夏之歌中出现的固定音型在这作为叠部材料又一次出现。147~159小节,在固定音型的伴随下,青蛇旁白,旁白的旋律材料来自于夏之歌童声合唱的主要旋律骨架。紧接着159~186小节出现白蛇主题的咏叹调,结构是a、b、a三句。之后186~202小节,第二次叠部,夏之歌童声合唱中固定音型再次出现,青蛇在此没有再演唱夏之歌主要旋律,而是以念白形式吟唱。203~239小节是白蛇和许仙的二重唱,在经过一句念白之后,重唱的主要旋律展示在大家面前。在这里,作曲家再次使用了白蛇主题,以白蛇和许仙二重唱的形式出现,主要主题由白蛇演唱,许仙的唱腔以对位形式出现,结构为二段式。

248~276小节,许仙的唱段主要是由四五度跳进组成,这一材料在第一幕曾经出现过,是白蛇咏叹调的第二个主题材料发展而成,二段式。276~287小节,第三次叠部,在童声合唱固定音型的背景下,青蛇反复同一句材料四次。之后288~311小节,带有戏剧腔调的吟诵材料。最后312~322小节,白蛇许仙二重唱,代表爱情的白蛇主题再次出现。

第三部分是323~420小节,明显带有再现第一部分的因素,同样的,这一部分也选用了回旋原则。这一部分的再现应该算是顺序再现,关于材料的安排和第一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数量上没有第一部分繁琐。不同于第一部分的是,回旋材料中加入了第一幕中非常有代表的白蛇咏叹调主题,和这一幕第二部分一样,这一次的白蛇咏叹调主题也是以二重唱形式出现,同样也是建立在白蛇和许仙两个人物中间,主要主题由白蛇演唱。

(2)第二场景结构分析。第二个场景和序幕一样,是青蛇的唱段,一共60个小节。结构类似于戏曲中经常用于结尾的散板。

6幕间曲――秋之歌

第三次幕间曲,四句类,三个声部以纵向多声形式出现。诗歌的选用是李白的七言绝句《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第三幕――秋 腐朽

这一幕从法海低沉的咏叹调开始,代表法海的四五度的跳进在咏叹调中随处可见。

这一幕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之前提到的法海咏叹调,1~90小节。第二部分91~361小节是白蛇和法海的二重唱。之后362~566是第三部分。融合了念白的白蛇许仙对唱。

8幕间曲――冬之歌

最后一次幕间曲,不同于前三次,这里的童声合唱被分为了四个声部,其中又以两个声部为一组,分为两组以卡农手法呈现在我们面前。诗歌选自于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9第四幕――冬 背叛

(1)第一场景结构分析。第一场景发生在金山寺,一共248个小节。可以分成五个部分,开始和结束的唱段都是三段式的结构。

(2)第二场景结构分析。场景又回到断桥,在这一场景中,代表爱情的白蛇主题穿插其间,多次出现,但是在此,爱情已经转变成了绝望和恨。

10尾声――战争

白蛇的一句带有滑音式润腔写法的唱段拉开了尾声的序幕。在这一幕中,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大量使用了类似于我国民间歌曲“拖腔”的手法。

本文对于此歌剧说不上完整分析,只是对结构框架有一个粗略的介绍。清楚了结构框架,希望能对于歌剧其他方面的分析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周龙.《白蛇传》声乐谱[M].牛津大学印刷.

[2] 樊祖荫.音乐与人――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周龙)[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谈幼师集体声乐课的教学 下一篇:谈玉雕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