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 简单明了

时间:2022-05-13 09:08:59

不久前,听一位年轻语文教师执教《鸟的天堂》。他板书课题后问:“‘天堂’是什么意思?”不少学生马上找工具书或资料。有个学生轻轻地说:“这里指鸟快乐生活的地方。”这位老师没有理会,他告诉学生:“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地方,跟‘地狱’相对。现在多用于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教师忽视学生正确的理解,而生硬地照搬词典的精确解释,导致四年级学生听了不仅没有明白,反而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其实,作为小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只要知道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讲究精确。时隔几天,听了一位中年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穷人》一文中的“忐忑不安”:

师:“忐忑不安”这个成语,我们不查词典,有没有办法知道它的意思?

生1:根据两个字的特征看,是说心里一会儿上,一会儿下。

生2:从字形上理解,我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心一上一下不安定”。

师:对。这就是利用字形来寻求词义的方法。

上述两节课中的词语解释,让我产生了写作此文的动机。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中词语理解提出的要求是这样表述的:1~2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3~4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5~6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词语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听课积累的事例,总结出八个字:灵活运用,简单明了。我在下面就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直观演示法――让词语具体形象起来

过去,听过一位老教师上《小猴子下山》,教到生字“掰”,他说“掰”就是用两手把东西分开的意思,接着随手将吸附在纸板上的扣子用力拿下来,用动作进行演示。根据字形,分析字义,再通过演示,“掰”就具体形象了。又如,有位老师教《燕子》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衔”“泥”“粘”几个生字,她左手从教具盒里拿出一块泥,对学生说:这就是“泥”。接着,她右手的拇指、中指、食指三个指头一并拢,勾出燕子的嘴形去“衔”泥,然后再“粘”到左手的泥块上。她反复做了三次,并边演示边讲解。这样燕子用嘴衔泥筑窝的动作就形象逼真了,学生都点着头、咧开嘴笑了――表示他们明白三个字的字义了。

二、对释法――让词语简单明了起来

(1)用同义词对释。例如:居然――竟然;清晰――清楚。使用同义词对释要注意的是:要用熟悉或易懂的去解释难懂的,注意辨析同义词间细微的区别。比如“寿辰”就是“生日”,但“寿辰”特指年龄较大的人的生日;要避免用甲词注释乙词,又用乙词注释甲词。比如说即便――即使;即使――即便。

(2)用反义词对照或反义词的否定形式注释。例如:凌乱――与“整齐”相反;松弛――不紧张。

(3)用同义词和反义词相结合的方法解释。例如:清秀――美丽,不俗气;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使用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更透彻。

(4)用词组注释词。例如:习俗――习惯和风俗;严惩――严厉惩罚。需要注意的是,碰上词化了的多音词,不能使用这种方法解释。

三、描写或说明法――让词语生动活泼起来

(1)对动词、形容词或成语,一般是采用描写的方法来解释。例如:瞟――是指斜着眼睛看;晶莹――表示光亮而透明。

(2)对一些意义复杂的词语,尤其是百科词语,难以用其他方法解释的,经常使用说明的方法来解释。例如《桂花雨》一文中说到的台风,内陆地区的学生不理解,这就要向他们解释说明:台风――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上的热带空气旋涡,是一种猛烈的风暴,伴有暴雨。夏秋两季常侵袭我国。

解释词语的方法还有不少,不一一列举。

笔者不赞同不顾学情一味地照搬词典注释,并非不反对随便解释词语,以致解释错误,甚至闹出笑话。写此小文的目的是提醒同行,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如果只用过于生硬死板的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他们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去理解词语的能力。只有灵活掌握并运用多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学生才能轻松地理解词语,从而提高阅读的实效。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江湾中心小学)

上一篇:小学数学发展性学习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之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