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公共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13 06:42:46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公共管理论文

一、当前公共管理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

虽然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师队伍既年轻,又极具科研能力,但整个学科领域普遍偏理论型,讲起学术、讲起理论,滔滔不绝,但联系实践,广泛深入地进行案例讨论,解答现实问题,带领同学走出校园,既缺乏动力,也缺乏能力。大多数老师也是从校园到校园,本身缺乏社会实践的经历,也无缘接受相关的培训,离“双师型”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尚未形成互惠互利的校地合作机制

公共管理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基于公共管理专业特点,单位范围主要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然而,现实中,这类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或是因为行政工作繁忙,或是因为缺乏指导能力,更存在认识上的问题,认为大学生实习是学校的事情,基地给予挂牌、安排实习已经是尽力协助了,毕竟它不是单位的本职工作,等等。为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多数情况下学校实习负责老师凭借个人的人情关系去促成,当负责人发生更换时,实习基地相应更换,导致基地的稳定性较差。地方上碍于情面接收实习,但并不觉得对单位有任何好处,校地合作观念和机制没有建立,基地的长效性就无从谈起。

(三)基地实习运行与管理制度化不足

实习基地建设需要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经费投入,以保证毕业顶岗实习从计划—动员—实施—评估整个流程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性。但现状是: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多受忽视或无章可循,致使有些学生在基地无所事事,严重影响实习效果,但实习效果再差,也一般不影响学生拿满实习学分,因为成绩评定在缺乏严密的制度和监督下,沦为形式化、走过场的活动。至于指导老师的履职情况则更无具体的要求和标准,除了评优,其他一概没有评价,尽责、不尽责结果都差不多。至于管理,除了要思考和撰写试图解决上述问题的实习生责任制度、指导教师责任制度、实习效果评价制度等等,还要从制度制定到执行到监督开展一系列的工作,这就需要专门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当前的实习管理工作由系副主任分担,没有专门的组织安排,更被认为是系副主任职务分内之事而无经费投入,实习管理制度化之路任重道远。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思路

针对现存问题,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需要全盘考虑,这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给予充分重视;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构互惠互利的校地合作机制;规范各项实习工作制度,完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

(一)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扩大见习课程的比重,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见习的积极性。教师们大多都认同实践教学的必要,只是囿于麻烦和安全的考虑。为了减少教师的麻烦,可在学院专设实践教务秘书一名,专为专业教师做好诸如联系实习基地、联系车辆、见习过程的安全保卫等一系列的行政后勤服务工作。同时,加大见习课程的绩效考核力度,对于有完备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效果突出的专业教师,加大奖励力度。第二,实行“弹性化毕业实习”,完善毕业实习计划。针对毕业实习时间僵化的问题,可考虑实行“弹性化毕业实习时间”。所谓“弹性化毕业实习时间”,是设想让同学在大四的秋季和春季两个学期里,自行选择自己实习所在的学期。要考研的同学,可选择春季实习;要考公务员和就业应聘的同学,可选择秋季实习。第三,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担任客座教授,丰富大学课堂。利用基地丰富的人力资源,从中选出具备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能胜任教学或学生指导就业的人才,“请进来”,聘请为兼职教师,结合相关课程穿插授课或开设专题讲座,让同学们分享到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二)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建设,可以多途径、多方式,根据教师特点和专业建设要求,组织教师设计“双师型”建设的个人计划,在此基础上由院系进行统筹,合理有序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实践能力提升活动。第一,组织教师积极申报与实践教学相关的科研项目;第二,参加相关的国(境)内外专业交流与培训项目;第三,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第四,建立教师外派机制,选择有经验教师组成调研或咨询团队,为基地提供服务;第五,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密切校地关系,组织开展校内指导教师与基地指导教师双向交流活动。提供平台、创造机会,促成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演变。完善专业教师到地方实践的监督和考核办法,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互惠互利的校地合作机制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有赖于校地双方建立多层面的、互惠共赢的、长效化的合作机制。否则,校外实习基地的牌子势必挂不长久。道理很简单,如果校外实习基地仅仅是被用来在学校规定的时间段安排学生实习的,基地每每要给实习生寻找岗位和指导老师,既增加了人力、精力乃至财力方面的支出,还给常规性工作造成一定的干扰。也许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实习生的工作有助于基地的部分业务,但是仅仅为期8-12周的毕业实习,工作严重缺乏连续性,何以算帮到实习基地,而且实习是在学校规定的时间里开展的,而不是基地需要人手的时间,换而言之,在基地没有人力需求的情况下,基地还要安排学生实习。长此以往,实习成了基地的一种负担,双方关系拿什么持续?故而,建立互惠互利的校地合作机制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了解校外实习基地的岗位需求,结合学校“弹性毕业实习”计划,在基地有需求的情况下有序地输送实习生到基地实习,做到相互了解,需求共生;第二,根据高校科研和专业优势,为解决基地实际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组织人员交流,提供理论建议;第三,根据基地工作人员在继续教育和提高学历等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平台优势,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四)规范各项实习工作制度,完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

具体到实习的运作,离不开有领导、有组织、有安排、有落实、有监督。第一,学校与基地要签有合作协议,协议期三至五年,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合作的长期性,不因负责人的更替而中断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的调整与撤消,应经合作双方同意。第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领导机构和联系人制度。领导机构由校地双方领导代表3-5人共同组成,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就双方合作事宜进行磋商。联系人由学校和基地各安排1人担任,负责领导联席会议的召开和对领导联席会议精神的贯彻实施。第三,规范各项实习工作制度。学校负责制定和完善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计划、毕业实纲、指导教师责任制度、实习学生责任制度、实习成效评估制度,等等。基地负责制定含实习岗位职责和要求的实习岗位说明书,开展实习生的过程管理和记录,负责基地指导老师的选拔、培养和考评。

作者:龚咏梅 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行政改革公共管理论文 下一篇:煤矿风井场地土方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