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疟药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时间:2022-05-13 05:59:14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8824(2007)-4-0106-01

关键词 抗疟药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上抗疟药副作用较多,常见的有①胃肠道反应;纳差、恶心、腹疼、呕吐等;②神经系统症状;头痛,耳鸣、视、听力减退等;③金鸡纳反应;④特异质反应,少数发生溶血或过敏反应。罕有出现血小板减少致紫癜或大出血者。现就本人所遇一例用抗疟药后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顽固性鼻衄,失血性休克”介绍如下:

1 病历介绍

李X,男,6岁,于2003年9月1日以“皮肤紫癜三天,鼻衄14小时,休克半小时”为主诉入院。入院前一个半月,因患乙脑在我院住院治疗,但每日下午2时左右出现畏寒、低热(体温37.5~38℃)身困、乏力(应用解热镇痛药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持续一周,以脑炎后遗症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不佳,疑合并“疟疾”,查疟原虫,因血中查到“环状体”而行正规抗疟治疗(县防疫站发放药物)服氯喹三天,伯氨喹四天,当时无明显不适,体温渐恢复正常,查体无阳性体征而出院,本次入院前又服一疗程,服法如上,服后两天出现双下肢对称性紫癜,8月31日下午鼻衄,量少,呈间断性,9月1日5时许出现持续性顽固性鼻衄,总出血量约400mm,并伴明显心慌胸闷,气促、大汗、四肢冰冷,急送我院测血压60/30mmHg,急查血:血小板30×109/L,RBC40×1012/L,Hb50g/L,WBC正常,立即输血200mm,鼻腔填塞止血,抗体克等综合治疗措施,病情渐稳定,后行骨髓穿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给以口服利血生,静点止血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三天后鼻衄完全缓解,一周后紫癜消失,又观察两天,无不适而出院。出院时查血Hb100g/L血小板80×109/L,随访至今未复发。

2 讨论

氯喹的抗疟机理可能如下:①应用氯喹后,疟原虫溶酶体西药物的含量高出宿主溶酶体一千倍以上,由此认为疟原虫有浓集氯喹的特异机制;②氯喹可插入疟原虫DNA双螺旋结构中,形成稳固的DNA一氯喹复合物,影响DNA复制和RNA转录从而仰制疟原虫的分裂繁殖;③疟原虫在消化血红蛋白时释放血红素,血红素具有膜溶解作用,可容解疟原虫细胞膜。氯喹能抑制血红素聚合酶活性,使血红素的生物转化受阻,血红素堆积于C膜内表面,C膜溶解破裂而导致疟原虫死亡;④氯喹为弱碱性药物,能升高食物泡内PH值,降低蛋白酶的活性,从而减弱疟原虫利用宿主血红蛋白的功能。

伯氯喹抗疟机制可能促其损伤线粒体以及代谢物6-羟衍生物,促进氧自由基生成,或阻碍疟原虫电子传递而发挥作用。

故该患儿氯喹和伯氨喹联用后能迅速起到抗疟作用,发烧等症状迅速控制,但应用抗疟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出血,可能的原因有:①病人体质特异;②抗疟药抑制骨髓巨核系(生成血小板C系)致血小板生成减少;③直接破坏血小板;④抗疟药过敏;⑤抑制或破坏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某个环节。

上一篇:老年支气管――肺部感染的排痰护理 下一篇:卵巢妊娠误诊宫内死胎行钳刮术致子宫穿孔肠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