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析

时间:2022-05-13 05:58:53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呈现着丰富的内容和变化,有许多的方式方法供教师参考,使现代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绚丽多彩。语文教学要力求“真”。这里的“真”,即语文教学的本质。小学语文教学的“真”,首先须呼唤“儿童语文”的回归。

小学语文教学本真阅读快乐一、经典诵读,唤醒孩子的本真

如今的学校教育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教学过程缺少了真、善、美、智慧与爱等非智力因素的渗透,缺少了对学生自身个性发挥和潜力挖掘的积极性,偏离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还没有明确,但教师重点应放在如何去阻止这一不良趋势的发展,纠正偏离了正确转道的学校教育。那么,面对这复杂、变化中的实际,如何来启动知慧与纯真,打破功利思想的束缚呢?那就应该唤醒儿童的本真,唤醒教师尊重生命的本真。

特级教师周益民就曾尝试用经典文化的主题进行诗化教育,使儿童徜徉于经典的情趣之中,展“童本”之真。例如,周老师就曾以《童年的月亮爬上来》为主题上了一节童谣童诗诵读课。我们先看周老师的选题:月亮。这一话题是中国的经典内容。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里,月亮这一普通的宇宙星球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既可抒发心迹,又可寄托愿望。月亮被无数的诗词歌赋所描写、引用,甚至被演绎成流传千古神话;月亮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希望之地,成为人们寄托理想的载体。虽然月亮更多是为成人所引用和理解,但生活中,月亮更被寓于了母性的颜色,富有童话的光泽。在儿童的眼睛里,月亮是诗,是梦,是可以对话交流的。这种合理的统一使月亮的童谣童诗里生成了儿童对文化的建构。于是,儿童用他独特的感性建构了月亮的世界。而教师用他独特的文化融合点帮助孩子完成了建构。这种经典的传承不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启迪,更是一种对心灵的哺育。孩子用自己的语言编织了月亮世界,其实就是自己美好心灵的反映,在想象而又朴实的语言里,儿童精神获得了永恒。

二、科学引领,享受阅读的快乐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过多的分析,已消融了孩子的兴趣。如今,机械的模仿训练,仍然充斥着孩子对语文的热爱。他们没有闲暇去读喜爱的书,没有精神的洗礼。背诵、积累、分析已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头号大事”。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似乎没有发现,语文的学习其实更多的需要在一种平静与闲暇之中才能完成。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摆脱“我要去记住”的桎梏,追求心灵的一份真实,让自己回归至阅读中去感受,去领悟,才能“念文本之悠悠,独沧然之涕下”。

孩子的兴趣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并以理性及感融的视角去关注,才能真正激起孩子对文化的渴望。

当兴趣产生后,没有了阅读的欲望,于是,“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成了我们帮助孩子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另外,我们作为教师,仍需加强方法的引导。以同一种方式去阅读各种不同的资料也是当前的学生阅读中的问题之一。实际上,阅读的种类是种各样的,依据阅读动机和读物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探究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我们应根据不同读物内容的阅读目的,引领孩子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另外,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任务情境,确立相应的话题。话题应把握几个原则:宜大不宜小,宜宽不宜窄,宜整不宜碎,宜少不宜多。尽量避免对错的区分、优劣的比照。比如,中高年级学生开始对人物传记感兴趣,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选择一位你喜欢的人物,课下阅读有关材料,并对这一人物写下你的看法。

孩子的阅读增加了他们的“心灵能量”,而学会分享则让他们更加走向“人性”的深处。正是因为分享,使得阅读成为了一种快乐,其阅读心理中产生的是无法比拟的。分享如同瀑布落差产生的壮观,如同空气流动磨擦产生的凉风,给人的心灵以启迪,以震撼,这样,语文阅读便产生了自觉,自觉便造就了“心灵成长”。

三、启迪阅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在语文的阅读中,学生的智慧从哪里来?智从文本中来,在反复研读中生成智慧。文章本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正因为作者构思巧妙,语言的贴切,表达的准确,使得文本具有了艺术的魅力。作为教师,就是要持着这种魅力,并将它传递给学生。因此,应首先用作者的智慧去启迪教师的智慧,用教师的智慧再去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能够学中质疑、学中思考。在质疑中产生智慧,并独立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疑问,理解和体会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模式。当然,这种自主建构的过程,首先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因为儿童并不具备自主建构体系的能力。所以,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课堂生成、问题设计都很重要。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许会自我领悟,这是一种本能的直觉;学生也会经引导后才能理解,这就是引导;学生也许需要告知才能知道,这就是的指导。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关注学生的阅读时,要学会倾听,学会发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去引导、激发、点化、启发。在语文的阅读中,为什么需要教师?正是因为文本中作者构建的智慧文本,学生没有能够“悟”透,需要教师带领孩子们去追寻。

在经历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探索以后,我们发现孩子真正与“童年”为伴,真正畅“童心”所欲,真正显“童年”之真。阅读,只有阅读,才能打开儿童心灵的一扇扇窗,只有关注儿童的心智,才能走进“真童本”。

上一篇:浅谈数字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恰当应用 下一篇:强化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