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自信问题研究

时间:2022-05-13 05:40:01

大学新生自信问题研究

摘要:自信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在新生中间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却是自信的缺失。这就需要高校对他们加以正确的疏导和治疗,积极引导他们走出自卑,重拾自信,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新生;自信;自卑;自由

自信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最为基本的人格特质,它可以激发每个人不断进步、积极进取,自信的有无或强弱从根本上关系着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否,自信偏低将阻碍个体获得成功,反之则有助于个体获得成功。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以及谈话等方式,笔者重点关注了信阳师范学院大一新生的自信问题,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自信的本质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新生在面临一种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时,最主要的反应就是不自信,但他们同时又很容易陷入另外一种误区,即把自信简单化、表面化,以为能说会道、人际关系好就是自信。这种将自信简单化的做法实质上是对自信本质的忽略或者无知,因此本文第一部分就简单地探讨一下自信的本质所在。

从字源上看,“自”即“自己,己身”,“信”即“信从、信任”,“自信”即“自己相信自己”。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有“吾心信其成,则无坚不摧;吾心信其不成,则反掌折枝之易亦不能”的论述,指出了自信的重要性。

关于自信的学术定义,见仁见智,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当然这也反映了学者研究的重点和方法的不同,以及自信内涵的丰富性。对此,车丽萍在其博士论文《当代大学生自信特点研究》中作了非常详细的归总和讨论,在此不再赘述,单引用她给自信所下的定义作为问题的答案:“自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可见,自信首先是一种人格特征;其次,它是一种指向自我,反观、反思自我的认识或者评价;再次,这种认识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认识或评价。通俗地说,自信就是一种积极肯定自我、积极进取的一种精神力量,要相信自己,不要让自己沉浸在贫困、失意、焦虑、不幸中不能自拔,只有相信自己才会迎来成功。

二、自信的缺失

通过近一个学年的亲密接触,笔者感觉大多数新生面临着自信缺失的问题。例如:大多数新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无法轻松自如地在讲台上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长远目标的缺失导致自己长期处于一种比较严重的迷茫状态等。缺少自信更为严重的表现就是自卑。

所谓自卑,就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反映,是一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一种复杂情感。自卑心理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类重要心理问题,自卑心理严重者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遇事畏缩不前,严重阻碍了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兴趣和激情,使他们变得颓废、消沉、缺乏斗志,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如果在大学阶段没有解决自卑这一心理问题,将会给整个人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的话甚至会丧失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

通过调查发现,自卑心理在大学新生中比较严重,它是自信心缺失的必然后果,而造成自卑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种:一是高矮胖瘦等形体原因;二是学习成绩不好,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三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与同学特别是异性同学保持正常的交往;四是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孤僻、自闭的心态。当然,从自信的角度来看,这些因素也正是导致大学生新生缺乏自信的基本原因。可以说,自信与自卑是相互交织、轮番出现的。因此,要想拥有积极的大学生活乃至积极的人生,就需要我们多一点自信、少一些自卑,把自卑踩在脚下,昂首挺胸,迎接属于自己的那片自信的天空。

三、自信的重建

病态的自卑是对自己的彻底怀疑甚至是根本上的否定,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卑的学生加以正确的疏导和治疗,积极引导他们走出自卑的桎梏,重建自信心,认真过好每一天。针对自信心的缺失和自卑心理的泛滥问题,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

一是采用比较权威的关于自信、自卑等人格个性方面的调查问卷,在新生中间开展全面的自信心理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调查显示,自信问题确实是当前大学新生特别关注的问题。这项调查活动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定期开展下去。

二是充分利用日志、博客等网络途径与学生保持积极有效的联系,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话与交流,有重点地开展心理辅导。同时,将相关的文章收集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并随时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做法解决了不少学生在专业学习、生活迷茫等方面的困惑或无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效果也比较好。

三是积极开展以公开发言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演讲类活动。鉴于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入学前几乎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缺少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因此笔者在开班会时,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走上讲台,向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四是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克服自卑心理。因此,笔者在各个新生班大力倡导体育活动,先后组织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跳绳、长跑等多项体育赛事,自己也尽可能地参与,与学生同乐。通过锻炼,不少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明显得到增强,心理压力得以减轻。

五是开展有深度的经典品读活动。传颂千年的中外优秀经典作品,无不包含一种思想的力量,阅读经典最大的好处就是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为此,笔者有计划地在新生中开展了经典著作的品读活动,如组织专家教授解读经典作品,通过网络视频观看名家讲座等。

自信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最终归宿就是达到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自由地思考、自由地生活。如果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自信与自由的这种联系,那么对自信的认识仍然是肤浅的,这也是当下的部分研究者所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自信的归宿

在笔者看来,人们寻找自信、培养自信、挥洒自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获得一种自我创造感,一种真正的自由感。

其实,不仅仅是年轻的学生,整个国民在骨子里都缺少一种自信,一种文化层面上的自信,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中国人对自由的理解上。正如邓晓芒先生所断言的:中国人在本性方面有两大欠缺——自由精神的欠缺和理性精神的欠缺。单说自由精神的欠缺,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庄、禅宗和儒家的自由观都不是人的自由意志的真正体现,儒家、道家的自由观“都是把自己消融到作为既成事实的世界(自然、社会、宇宙)中去,以无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以无可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这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一种自欺的妙法,或如鲁迅所说的‘瞒和骗的艺术’”,因此这种“自由”是无法产生“创新人才”的,而只能产生出“奴才”,而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自由”,真正的理性是“自由的理性”。

因此,从根本上说,自信是为了自由,是为了培养一种积极自信的精神状态,其实质就是为了人的本然的自由本性,为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为了自信而自信”,而是要“为了自由而自信”,要积极的自信,更要理性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自信绝不是自大、自负,它在本质上包含有一种创造的力量,一种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自由感。我们的人生并没有现成的模式,每个人的角色必须自己去创造,要想真正承担起人生中的痛苦、失望、苦恼和危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来,就离不开这种饱含自由感的自信精神。只要我们拥有最基本的自信,就能够克服自卑等心理问题,昂首挺胸,坦荡如砥,勇敢迎接挑战,成就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邓晓芒.西方精神对我们的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2002,(3).

责编:赵东

上一篇:浅论以独立开设法律基础课为契机加强法制教育 下一篇: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