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长平之战秦赵战略管理的成败

时间:2022-05-13 05:03:21

谈长平之战秦赵战略管理的成败

摘要:长平之战对中国发展史影响深远,是众多史学家研究的对象,军事方面也是古今中外军事家研究的课题。此外,长平之战的成败也开始被导入作为企业管理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为企业管理研究提供诸多启示。本文通过战略管理过程的2个模型,具体分析秦赵在此间的得失及对最终成败的影响。

关键词:战略管理;愿景;目标设定;环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一、从长平之战起因看战略愿景、目标设定与环境分析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秦赵实际态势,秦国适用“战略管理过程—模型之二”(即“任务和目标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适当战略的选择战略的实施”)进行分析,而赵国则适用“战略管理过程—模型之一”(即环境分析设定目标生成战略战略控制)进行分析。秦国作为主动方在事件起因中主要分析其战略愿景和目的,而赵国作为被动方则应该更多地剖析形势和环境作出正确的决策,即设定合理的战略目标。

1.从事件背景看秦国战略愿景、目标的设定

秦国起用商鞅实行变法后,从经济基础到上次建筑进行系统的战略资源整合。此后虽然商鞅被杀,但变法一直延续下来,一直秦国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后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怀、邢丘,迫使魏国亲附于己。接着又大举攻韩,先后攻取了陉、高平、少曲等地。而赵国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大增,君臣睦、将相和,成为战国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叫板”的国家。从事件背景看,秦赵大战不可避免,而在长平之战前,秦国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夺回上党。以此为由,征服赵国,打败秦国东进最大的敌人。所以在赵国接受上党17郡后,立即派出军队扑向上党。

2.从起因看赵国的战略分析及战略目标的制定

从长平之战的起因看,秦国战略愿景、目标十分明确清晰,战略实施指向性极强。同时秦国战略思维清晰,战略分析到位,战略计划具体有效。反观赵国战略分析不全面,战略决策与战略分析脱离,在做出战略决策后无具体实施方案。

二、长平之战过程战略的选择、实施和控制

从战略选择的角度分析,在战争之初双方互有得失,而随着战争的深入秦赵战略选择上出现较大差异,秦国逐渐趋于合理化,而赵国则出现不应有的忙乱。

从战略实施角度来看,秦国制定了详细的战略实施计划,并有条不紊地执行;反观赵国则基本没有战略实施计划,要么见招拆招,要么一层不变,要么贪功冒进,均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1.秦国战略实施思路明确:首先,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取上党,并击败来援的赵军;紧接着,进一步强攻赵军,双方进入对峙阶段;再者,双方相持不下,假意与赵和谈,孤立赵国,使用反间计,离间赵王与廉颇;最后计成后,选派杰出将领白起接替王完成致命一击。

2.秦国战略实施计划详细:首先严守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其次利用赵将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制定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策略,并做详细部署。整个战略实施过程可谓环环相扣,细致精妙。

3.赵国战略实施方面基本为零。赵国在受到攻击时匆忙应战,一战即败,战败即退,退稳坚守,一味坚守,不做任何变化。对长平之战没有明确的战略思路,甚至没有战略目标。

从战略控制角度看,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战略控制到位有效,相对的赵国不仅没有战略控制,而且处处受控制。

三、从长平之战成败看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围绕战略生成和实施而展开的,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目的在于提高战略的成功率。战略管理包含战略分析、战略目标设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在长平之战的整个过程中,秦赵两国的举措都各自构成一个战略管理。

秦国:依托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征服韩魏赵打通东进之路为目标;战略实施以“先魏再韩最后攻赵”为主线,以攻取上党为攻赵之始,采用强攻、议和、反间、换将、诱敌等手段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达到战胜赵国的目标。其过程进行紧密的战略控制,及时应对各种情况,并作出相应调整。

赵国:借秦孤立韩国上党之地,上党郡守来归的契机,欲占上党为己有,以此为目标;战略实施平原君收取上党,出兵应对秦国进攻,坚守险要抵挡强秦,采用坚守、议和、换将、突进等办法力求战胜强秦。根据战争发生的变化进行战略控制,但基本属于被动调整。如议和、突进是受迫于国家无法支持旷日持久的战争,换将是中了敌人的反间之计。

秦赵两国均有相应的战略管理,但其过程差异巨大。赵国表现的是被动战略管理的状态,在战略管理中赵国缺乏很多环节,甚至连最近基本的战略目标都能随意改动,此为兵家大忌,更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大忌。

成功的战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透视出超前的战略意识;2.富有创新的内容;3.围绕一组关键观念展开;4.具有挑战性;5.战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根据长平之战的成败,结合成功战略的若干特点分析秦赵战略管理的成败。

超前战略意识:秦国在制定攻韩战略时已将攻赵考虑进去,所以将上党作为重点;赵国则缺乏前瞻性,明智的秦国剑指之势已是咄咄逼人,而赵国却贪小便宜,而无了大事,做出不合理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不合理的战略目标。

创新的内容:秦国随着战略实施的情况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满足战略实施需要,当战场上进攻受阻时,则寻求其他手段影响战场;赵国也有相应的调整,但实际上这些调整并非主动而是形势所迫,不得一而为之,何谈创新的内容。

战略稳定性:秦国的战略稳定性强,有很强的指向作用:征服赵国征服三晋一统六国,秦国所有的活动都是依此战略目标开展的。赵国从以开始就对形势分析不足,先是以得上党为目标,战略实施过程中标出得不守,失去上党后又畏惧秦兵强大一味坚守,无进取之心。战略目标变成抵抗强秦,取上党本为虎口夺食之举,不与秦军战而胜之,焉能取得?而赵国却在此间反复。

通过长平之战中秦赵两个的战略管理过程分析,我们可看出两国在战略管理过程的巨大差异,而战略管理的成败直接导向两国最终的胜负。尽管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预见的突变,但对于战略管理到位的一方,只是不断调整和完善而已,而对于战略管理不到位一方则犹如灾难。

上一篇:浅析关税税率的调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下一篇:现代企业合同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