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开放后银行业的竞争战略

时间:2022-05-13 01:30:29

市场开放后银行业的竞争战略

SWOT矩阵理论是市场分析研究和策略学的主要分析理论之一,本文借助于该理论对市场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竞争战略进行分析。

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经过一系列改革和发展,目前在营业网点和市场占有、客户基础和保障、政府的支持等方面具备优势,但同时也面临冗员过多、不良资产比例仍居高不下、金融创新和盈利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优势及强项(Strengths)

营业网点和市场占有的优势。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和布局,与外资银行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网点上具有先天优势,形成了遍布城乡的机构网点体系(表1),这为中资银行拓展金融业务与服务空间、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的网上银行业务还延伸了营业网点上的物理空间,进一步奠定了网点上的优势。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141家商业银行中,48家开设了网上银行业务,企业和个人网银注册用户总数已经达到7100万户,网上交易总额达到93.4万亿元。与之相比,外资银行则要逊色许多。截至2006年12月底,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只有14家,同时存在200家外资银行分行和79家支行,242家代表处。外资银行网点数量少,办理业务并不便捷。从市场占有方面来看,2001年外资银行刚进入中国时,其市场份额占中国银行业资产份额的1.78%。但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以后,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仍只有1.89%,国内银行以绝对优势领先。

客户基础和保障优势。国内商业银行长时间的延续经营,已经培育了特定的客户群体和一定的忠诚度,基本上能够满足居民的金融需求,可以较为方便地提供除人民币存贷款和汇兑业务外的信用卡、基金代销、证券业务、保险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费用缴纳服务,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户基础。可以预料,中国持续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还将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客户资源。而外资银行因为网点稀少和通过设置服务门槛对客户事实上的歧视,以及业务审批效率的低下,短期内无法拥有像中资行那样相对完整的产品线的现实,将使它们在竞争中显出下风。

品牌提升和国际竞争能力逐步增强的优势。我国一些大型银行在经历一系列的剥离不良资产、注资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等大动作后,经营利润大幅好转,发展和竞争能力得以提高,在国际银行界的形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消费者认同度逐渐增加。根据国际上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穆迪的《2006年中国银行体系展望》的报告,在对中国银行业财务实力、监管、外部经济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展望后,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级别,这显示了中资银行总体状况和竞争能力的改善。

政府支持的优势。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都不同程度的在各方面得到各级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可以预料,尽管我国已经履行承诺开放银行业市场,但出于审慎监管和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等考量,各级政府仍会在适当时候出手支持商业银行的运营,并可能在对外资银行在业务范围和监管要求等方面进行一定的限制,这客观上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快速成长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

劣势及弱项(Weaknesses)

冗员严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历史原因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较多,管理层次多,机构臃肿,尽管顺应于重组和上市进行了一些机构的撤并,但与国际先进活跃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上仍差距不小,适应领先银行发展的人力资源激励、考核、培训和退出机制并未完全建立。这在外资银行全面抢滩国内市场,基于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和文化融合等考虑实行人才本地化战略,正在增加对人才争夺的背景下,中资银行面临挑战。

不良资产问题依然困扰国内银行,案件多发的局面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截至2006年12月份,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含外资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12549.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1%。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534.9亿元,不良率9.2%,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68.1亿元,不良率2.8%,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54.7亿元,不良率4.8%,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3.6亿元,不良率5.9%。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仅为37.9亿元,不良贷款率0.8%,我国商业银行处置和防范不良资产的任务仍较重。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深受各类案件的影响,200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生各类案件1085件,其中百万元以上大案273件,防范风险和加强内部控制的任务严峻。

收入结构不合理,赢利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利差构成中资商业银行的重要收入和盈利来源,利息收入占资产的比重为2.2%,这与世界前五大银行2.1%相比差距不大;但在非利息产品收入占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上,中资银行为0.45%,外资银行是1.7%,差距明显。同时,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50%,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而我国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银行也不到30%,还有相当多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10%左右徘徊。近十年来,全球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正由传统的利息收入为主向由非利息收入为主的方向转变,这显示未来银行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围绕中间业务展开,非利息收入比重的增加是银行提升赢利水平、增加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内地银行赢利能力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仍不够突出(表2),这在银行业市场开放,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放开后是中资银行一道难解题。

金融创新不足,风险管理能力低下。受制于分业经营和监管等限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层次目前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技术含量不高,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较居多,自主式创新较少。而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则表现逼人,尤其在金融衍生品业务、代客理财、设立基金公司、资产证券化、银行保险业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在重要的风险管理方面,我国目前既没有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供商业银行对冲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也缺乏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为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转移信用风险提供平台,商业银行多是被动承担风险,利用自身盈利或资本进行风险补偿,在风险管理文化和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风险管理水平受到极大限制。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人口红利等引致的经济持续平稳的增长,以及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和市场开放后各类正向激励效应,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契机。但与此同时,竞争加剧引起的客户流失,业务受到冲击和过度监管等,将可能阻碍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

机会(Opportunities)

宏观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中资银行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特殊人口红利现象的存在,使1978~2006年间GDP平均增长9.7%,过去四年经济尤其以超过10%速度增长。可以预料,伴以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在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的同时,经济的辐射和各种溢出效应将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良好的氛围和支撑。

庞大的市场空间创造的金融服务需求。我国目前银行业市场规模已达5万亿美元,并且每年约有14%~18%的存款增长,15%左右的贷款增长,这使我国银行市场成为全世界银行业市场的战略市场,蕴涵着无穷的展业空间。此外,随着资本市场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全球性流动性过剩衍生出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以及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劳动人口的增长,外国市场对中资银行的对等开放,这些因素会使中资商业银行业面临巨大利好。

市场开放后的竞争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正向激励效应。随着银行业市场的开放,相对于长期受到政府的隐性保护、缺乏发展经验的中资银行而言,外资银行在业务品种、管理经验、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上的先进理念和运作模式,将为我国银行业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最好范本。同时,中外资银行在信贷市场的剧烈竞争将有助于从两方面提升国内银行的筛选水平。一方面可以提高中资银行对于项目和贷款对象的筛选水平,降低筛选成本,促进发展;另一方面竞争过程也有助于对中资银行进行筛选,并甄别出好的银行,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和发展水平。

威胁(Threats)

客户流失的隐忧。按照“二八”定律的思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于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在信誉和服务质量上更有优势,且与分业经营的中国银行业不同,外资银行多能提供更为全面和完备的全能银行服务,能够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也更能吸引优质客户。银行业市场开发后,外资银行可能凭借其各方面的领先资源而强化“摘樱桃”行为,与中资银行展开对大型跨国公司、集团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内外向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和富裕个人等中高端市场的争夺,中资银行可能面临已有客户群体流失的威胁。

业务冲击加大。可以预料,外资银行将利用其熟悉现代银行经营的特点,依赖于其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支撑,在中国市场将国外成熟的金融工具本土化,不仅会在批发业务(如大客户贷款)和零售业务(如个人消费贷款)领域与国内银行直接面对面展开市场的拼抢,而且还将在投资理财业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金融衍生业务等分市场对中资银行施加更大压力。

过度和不适当的监管。银行业市场开放以后,出于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型和审慎考虑,监管部门会加大对整个银行业的监管力度,但可能的监管过度和监管不当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可能加大中资银行的运作成本,并对未来的多样化经营和金融创新等造成现实障碍。

基于如上分析,采用SWOT矩阵形式,我们可以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一目了然(见表3)。

竞争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由5家大型国有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4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各类农村合作商业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未经改造的农村信用社等)组成。由于各自的历史背景、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机构网点,以及人员素质、科技水平、竞争能力等都不相同,在银行业市场已经开放带来的新格局下,绝不能采取相同的展业和发展战略,单纯围绕国内市场开展低水平的同质竞争。而应根据各类银行的具体实际,在大方向的指导下,分析自己的业务竞争能力,明确各自的市场定位,厘定银行的发展策略和文化,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形成与外资银行和国外银行竞争的强大合力。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重点采取“进攻推进型”战略。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第一梯队,也是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宏观性战略资源,背靠中央政府的支持。目前,工行、中行、建行和交通银行已经成功股改上市,农业银行股改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这几家商业银行在竞争战略上应该在发展和稳定国内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参与国际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全球化布局,大力拓展国外市场,在高层次上和国际先进活跃银行展开竞争。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重点采取“增长领先型”战略。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创业阶段采取“大企业、大城市、沿海、沿江”的市场定位战略,运用“拼规模、上速度、抢大户”的做法,积累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大中型优质公司业务客户,从而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在银行业市场全面开放的背景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历史包袱轻、市场意识强、机构布局相对合理、创新能力强等方面的先天优势,服务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应从组织再造、经营策略、市场营销、风险管理、银行文化等入手进行银行建设,加强金融业务创新和科技投入,开发和稳定优质行业、优质企业、主流市场、主流客户等高价值目标客户群体,培育品牌,成为国内市场上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中坚力量。

城市商业银行群体重点推行“防御突破型”战略。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基本上都由原来各地的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其区域性与地方性特征十分明显。同时,城市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独立性较强,决策性的工作在行内就可以完成,免去了大银行繁复的报批程序,具有决策链短、业务创新灵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优势。但应该看到,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发和创新、人员素质、资产规模和质量等方面不及大型国有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并没有与外资银行竞争的经验和实力。因而,城市商业银行应在充分发挥服务于城市中小客户群体和社区这个基础不动摇的同时,抓住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巨大发展机遇,扩大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空间,提升经营管理绩效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推进我国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统筹与协调做出贡献。

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各类农村合作商业银行机构,重点推行“扭转发展型”战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正在渐次深入,各农村合作银行机构的定位应主要是服务于“三农”的金融组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应看到,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临着管理体制不顺,未真正体现合作制,产权不清、法律地位不明确的困境。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客户群体有限、盈利能力不强,经营中亏损严重,资产质量差,竞争力十分低下。农信社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积极跟上当前农村金融政策释放出较好信号的机遇和步伐,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甩脱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各类农户和中小企业,不断探索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逐步向现代的农村商业银行转型,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基于上面的分析,表4归纳了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SWOT矩阵。在银行业市场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认清自我,审时度势,明确发展方向,找准市场定位,为经济发展中金融扮演重要的角色提供论据。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上一篇:管理、创新与价值创造 下一篇:保险公司诚信建设的八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