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平凡教育”

时间:2022-05-13 01:26:52

浅论“平凡教育”

摘要:目前,在学校、家庭教育中,“精英教育”的概念被成人泛化,“平凡”思想的弱化,暴露出一些教育的弊端。不少学生缺少“在平凡中体现不平凡”的认识基础和思想准备。本文揭示了这些弊端,并试图阐释并呼吁教育者建立“平凡教育”的思想。

关键词:平凡教育;精英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91-02

一、“精英教育”泛化带来的教育误区

“精英教育”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他把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而事实上,家长对于“精英教育”的追求并不局限在高等教育阶段,而是充斥着教育的每个阶段,指向是“培养不同于普通人的精英人才”的教育。虽然“精英教育”没有明确化,但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已经都期盼将教育定位于“精英”层次,并按照这样的教育意指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以至于导致教育走进了一种误区。

1. 教育目的的功利化

“社会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运动。”具体说来,就是指人们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一个阶层,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社会流动是以社会分层为前提的,有社会分层就有社会流动。社会分层根据流动的方式分类包括:向上社会流动、向下社会流动和水平社会流动。自然,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各种方式产生上升性社会流动,经济生活更加富裕,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从而获得更高的、更稳定的社会地位。因此,在教育的每个阶段,家长、学校、教师的教育有着很明确的目标,就是“培养不同于普通人的精英人才”。诚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精英教育”的存在情有可原,然而这样的教育指向已经完全地功利化,失去了教育原有的诗性内涵。

成人把他们的世界的竞争压力过早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对于“学生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可以得到以下几种答案:①为了将来考上大学;②为了将来能找到好的工作;③为了报答父母的期望;④为了挣“大钱”,过好日子……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一种偏差呢,他们会认为成名成家才是成功。为了考高分,为了升学,为了父母的期望,他们不得不也不敢不将自己束缚于异化的“学习”之中,此时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手段严重地分离了。学习目的的功利化,一改来自自然生命的学习的诗性内涵,从而剥夺了学生游戏的时间、与同伴交往的时间、自我探索的时间……最终剥夺了他们真正意义上“学习”的权利,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使越多越多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2. 教育目的的功利化直接导致成人本位,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机械化,而且使得学生的身心发展失衡,成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严重缺失

不言而喻,教育目的的功利化使得家长只重视子女的成绩,忽视他们成长的自然规律和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他们希望孩子什么都能学,什么都能学好,从小就安排这样那样的辅导班,安排家庭教师的辅导,孩子的时间被占满,就像机器一样按照一定的程序不停地运转着。并且,他们实行了“家长承包制”,除了学习之外的生存、处世技能,家长什么都包揽下来,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导致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意志薄弱。殊不知,家长给予充裕的物质关怀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更需要精神的关怀,需要心灵的交流。

3. 教学方式的机械化

也正因为“精英教育”导向,为了增加知识量的传输,教师往往采用呆板僵化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将枯燥味的教学内容以“满堂灌”的陈旧方式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课后,教师片面地以增加作业量来换取成绩,甚至仍然存在着“错一罚十”、“错一罚百”的现象。殊不知,学生在高压之下小鸡啄食似地、歪歪扭扭地、心不在焉地写作业,能有多大的效果呢?“减负”、“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都因为这种“精英教育”的泛化而无法真正实施。

到底应该建立怎样的教育观念和立场?在这里,“平凡教育”作为相对的概念被提出。

二、平凡教育的内涵

社会学理论指出,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即精英人群和弱势群体是少数,绝大部分是普通的劳动者。教育承担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精英人才的任务是无能为力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平凡教育”观念。所谓“平凡教育”,是以“平凡中体现不平凡”为认识基础,旨在培养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劳动者。需要关注的是对于平凡的理解,“平凡”不等于平庸,“伟大”是奠基于扎扎实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平凡”土壤之上的,在平凡普通的人生中可以体现不平凡。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三、平凡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1. 教育目的的非功利性,关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普及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没有止境、没有终极的,也没有最后的目的。生长和生活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而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真正的目的是儿童可以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力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平凡教育”旨在培养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劳动者,正契合了这样的教育目的。将教育目的指向学生未来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是使他们依附和屈从于外在的遥远渺茫的目的。“平凡教育”能帮助成人改变错误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克服“精英教育”的带来的弊端。在平凡教育中,学生能将学习的动机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等外在的功利性目的,转化为对知识的探索愿望和学习过程的快乐体验这些内在驱动力上。从而,体现出学生与教育、与学习的一种诗性的、良性的关系。

因而,平凡教育能端正学生的生活、学习的态度,建立“平凡中体现不平凡”的思想基础,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并且使得他们获得心灵的眷顾和精神关怀,身心发展得到全面和谐。这也是推动与普及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2. 教育过程的非强制性和教育方法的非呆板性,保证教育学习过程的愉悦性

杜威指出,以“儿童中心”取代“成人中心”,认为成人应该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应该彻底改变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陈旧式教育。平凡教育观念的确立使家长、教师必然尊重学生的兴趣趋向和选择,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并且改变教育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得他们的求知、探索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并得以自我提升,学习目的和学习手段得到统一,而非被强迫地束缚在异化的“学习”之中。平凡教育为学生设想,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天性,重新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反思,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超越,快乐而有意义地成长。

综上所述,“平凡教育”对于当代社会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迫切性,它给家长,、教师们合理的教育理念和平和的教育态度。我们期待着给“平凡教育”辟一片天空,在学生内心深处种植“平凡”的思想,使他们自由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杨竹.平凡教育—— 一项不容忽视的素质教育内容[J].现代教育论丛,1997,(5).

上一篇:公民培养:学校的基本责任 下一篇:山区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