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的防治及对产量的影响

时间:2022-05-13 11:31:06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及对产量的影响

摘要: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生理性病害,每年在水稻生产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导致生育期延长,产量降低。掌握赤枯病的发病规律,将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夺取水稻丰产丰收至关重要。

关键词:水稻;赤枯病;防治;产量;影响

水稻赤枯病一般在水稻栽插到大田2―3周后开始发生,在杂交稻和常规稻上都有发病。

1 水稻赤枯病的发病原因。

1.1 长期灌深水 由于每年栽稻时对水的需求量很大,有些农户唯恐栽后缺水,灌水很深,特别是植株矮小的机插秧苗,长时间淹没在水中,根系无法呼吸,生理机能减弱,不能正常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引起赤枯。

1.2 地势不平,排水不畅 高处缺水,低处积水。低洼处的秧苗长期处于深水之中,遇大雨,田间积水无法排出,引起发病。

1.3 地里留存麦草太多 麦草在腐烂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毒害秧苗根系,造成土中氧气不足,根系呼吸困难,吸收N、P、K等都受影响,尤其对钾的吸收受阻最大,故表现赤枯症状。有些地块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也表现如此。

1.4 新开垦的稻田 由于田间工程的实施,在原来的地里又开挖了沟、渠、路,造成稻田部分熟土被挖走,留下生土,土壤缺磷严重,可溶性碘含量增加,造成赤枯。

2 水稻赤枯病的症状。

发病初期秧苗生长缓慢,叶色渐变浓绿,下部叶片的叶尖沿中脉处出现锈色至红褐色斑点,后扩展成赤褐色,植株矮小,叶片硬而脆,叶色发红,百姓俗称“红叶病”。根系呈赤褐色至深褐色,多混有黑根或烂根。病害发生从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由叶尖向叶基部发展,严重的只有新长出的2片嫩叶为绿色,有的下部叶片枯死。分蘖、抽穗、成熟期推迟。

3 水稻赤枯病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从表(一)可以看出:

3.1 赤枯病对水稻株高的影响最大 常规稻平均株高降低18.3cm,杂交稻平均株高降低47cm,影响最重的杂交稻株高仅70.2cm,比无病的降低58.2cm,非常显著。

3.2 对杂交稻叶片的影响较大 健株叶片长,叶面积大,病株叶片明显缩短,叶面积小。

3.3 对节间的影响 对穗下节间的影响最大,病株比健株的穗下节间平均要缩短11.24cm,并且杂交稻病株比健株还少一个节间。

3.4 对分蘖的影响 健株无效分蘖少,无效分蘖率低;病株无效分蘖多,无效分蘖率高。这些增加的无效分蘖与有效分蘖争夺肥水,严重影响产量。

4 水稻赤枯病对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二)可以看出:健株水稻抽穗结实早,提前收获。病株抽穗结实晚,成熟晚。病株虽然也孕穗,却迟迟抽不出来。生育期的推迟,影响了水稻灌浆结实,影响产量。

从表(三)可以看出:

5.1 穗粒数 病株比健株的穗粒数明显减少,空秕粒增加。对杂交稻影响最重的每穗仅有29.4粒,空秕率51.8%,且有半数以上的分蘖不能成穗。

5.2 千粒重 病株的千粒重低,健株的千粒重高。

5.3 产量 病株比健株产量明显降低,杂交稻低344.7公斤/亩,极为显著;常规稻低141.1公斤,也十分显著。

由此可见,赤枯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非常大。

6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

从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水稻赤枯病对植株性状和生育期的影响都非常大,如不及时加以防治,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赤枯病的防治,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策略。

6.1 水浆管理 水稻在栽后不能大水灌溉,要浅水勤灌,水不能淹没水稻心叶。对于地势高低不平的稻田,要留田埂,将高处和低处分割开来,防止高处缺水,低处积水。在地边要开平水缺,防止连降暴雨积水,预防和减轻病害。

6.2 处理麦草 小麦收割后要及时将田间过多的麦草拉出田外,只留少量打碎的麦草,并每公顷增施秸秆腐熟剂30公斤和尿素75公斤,促进秸秆腐熟,防止秸秆和秧苗争夺肥水,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土中氧气充足,根系能够正常吸收营养元素,避免发病。

6.3 对于生土田,要重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以改良土壤。

6.4 已经发病的稻田,要立即排干田水,晒田中耕 利于土壤通风透气,有毒气体排出。每公顷追施草木灰750公斤或氯化钾45公斤,过磷酸钙300-450公斤,重点施在病株周围。同时叶面喷施芸苔素等生长调节剂,调节植株生长,促苗尽快转化。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丰力素等叶面肥,给植株补充营养,促苗生长。

参考文献

[1] 上海农学院主编。《植物病理及农作物病害防治》。农业出版社。1990.5

[2] 张洪光主编。《庄稼医生实用手册》。农业出版社。1995.3

上一篇:病案教学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寒hán假jià智zhì力lì大dà闯chuǎn关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