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需要净化

时间:2022-05-13 10:12:53

媒体需要净化

北京大学法学院赵国玲教授在给英国学者伊冯・朱克斯《传媒与犯罪》中文版的序中写道:“传媒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的垃圾筒’,其内容充满着色情、暴力、怪诞等成分。戏剧化和娱乐性成了决定能否登上新闻日程的重要参考。”

当然,赵教授是站在这个传媒的视野下批评媒体的。平心而论,作为“社会的垃圾筒”媒体,绝不仅限于广播和电视。不过,就当前大众传媒制造的“垃圾”看,按危害社会的程度排列,电视和广播,显然“名列前茅”。

公共舆论的抨击,主管部门的制裁,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媒体需要净化。

广播性节目的预设是“患病的一代”。不管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只要你一不留神参与进来,注定就是病态的。被主持人或医生恫吓,最终推销诊治机构或药品,是最可能的选择。电视娱乐节目的预设是名利双收。只要你能角逐成功,自然会有人给你包装,给你机会,给你钞票。一句话,选秀即名利。这是时下一些广播和电视节目对受众的间接“教诲”。如此势利的“导师”,从灵魂到外表,能干净得了吗?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制造娱乐和性节目的全体参编人员,当如是自问了。

不久前,笔者在《媒体的“洗耳池”今安在?》中,曾援引过历史上的一个典故:

据《巢县志》记载,古巢城东城门有个“洗耳池”,池边有条牵牛巷。相传5000年前,巢父在池边牵牛饮水时,批评一代圣贤许由“浮游于世,贪求圣名”。许由自惭不已,立即用池中清水洗耳、拭双目,表示愿听从巢父忠告。后人为颂扬许由知错就改的美德,遂将该方池取名为“洗耳池”,成语“洗耳恭听”的典故也由此产生。

其实,媒体的“洗耳池”就在媒体所有从业者的内心里,只要内心清洁,节目自然干净;假如经营媒体的思路出了毛病,学许由没得用,因为脑子的水是浑的,怕是越洗越浊。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一些媒体片面追求收视(听)率,不惜将受众当作摇钱树,其思路自然是有问题的。

据业内人士分析,很多电台之所以制作性节目,其实都是和性用品、性药品广告直接挂钩的。如此一来,怕是该到法规这个“洗耳池”、“洗眼池”里强制性保持自身的“卫生”了。

就像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自觉洗脸一样,也不是每家媒体都能首先考虑受众的利益。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作为广电行业最高行政主管部门的“家长”,国家广电总局教训“子女”并非有错,怎奈这有越俎代庖之嫌。

纵观海外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综艺、纪实、新闻、财经节目,安排得很均衡。虽然有涉性节目,但也没有满天空的拿性开涮;虽然选秀,也没有误导这么多青少年;虽然有主管广播电视的机构,也没见这些部门动不动颁布“禁令”叫停这个那个的。奥妙何在?也许,给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内容事先划定一个红杠是有必要的。有了具体的,再明确违规的制度性成本,严重者吊销执照,看它还敢不敢我行我素?

“国家广电总局作为国家产业管理部门,应当把握宏观。”“广电总局,你难道不能制定具体的节目制作标准吗?”观众的声音,无疑在呼唤国家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出台一个标准。换言之,就是要依法管理节目,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禁令”封杀某个节目,找几个当事人当作替罪羊,甚至拿聘用人员当作出气筒,扫地出门了事。

正如有识之士所言:顾及到电视和电台影响范围较大,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度”的规定,在“度”上面做文章,而不是封杀,也不能是单纯的叫“停”。

麦克卢汉曾经断言:“信息不仅是我们最大的产业,而且已经成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本该是信息的载体、传播文化阵地的电(视)台,如今在一些地方成了献丑、调侃、的集中营,成了传播低俗的通道。一个民族,倘若把精力都集中在这上面,她还会有作为吗?■

上一篇:娱乐应有界 下一篇:《反垄断法》不影响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