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的问题和要点探讨

时间:2022-05-13 12:25:14

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的问题和要点探讨

摘要:在现代建筑中采用框架结构的形式比较常见,框架结构具有受力清晰、空间使用率高、工程造价较低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在工业和民用建筑领域。本文对多层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要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用地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大,城市土地资源变得日益紧张,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建筑逐渐朝着多层建筑的方向发展,这使得房屋建筑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这对于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也不断的升高。多层建筑的机构设计难度相对较大,在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2 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的设计问题及处理

2.1 基础联系梁的设计问题

当建筑的基础埋置比较深时,可以用基础联系梁来减少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在±0.00以下设置联系梁,形成有效的框架,联系梁下的柱可按照短柱进行加强处理。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基础间宜沿着两个主轴的方向设计基础联系梁;如果基础联系梁上作用有填充墙或者楼梯柱等荷载传来时,应该与所连柱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叠加计算,基础联系梁的配筋应该满足梁的受力要求。基础联系梁的项标高宜与基础的顶端标高一致。当基础形式为独立扩展基础,施工时应先将基础联系梁下与独立基础之间的空隙部分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到与基础顶面平齐,然后再浇筑基础联系梁。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基础联系梁的计算跨度。当基础形式为桩基础时,单桩承台应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设置系梁;两桩承台应在其短向设置系梁。如果采用基础系联梁来平衡柱底的弯矩,那么基础联系梁的截面尺寸和配筋应该按照框架梁来设计。此时的梁正弯矩钢筋应该全部的拉通,而负弯矩钢筋也应该在1/2跨以上拉通,同时基础联系梁的纵筋在框架柱内的锚固、箍筋的加密以及其他抗震结构物都应该与上部的框架梁保持一致。

2.2 结构薄弱层的设计问题

结构薄弱层是指在强震下,结构首先容易产生较大弹塑性位移的部分,这些结构薄弱部位的承载力在设计时是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的,但是当地震的震级在7级以及7级以上时,容易出现薄弱现象。通常情况下薄弱层对结构的抗震影响极大,设计应该尽量避免薄弱层的出现。而避免薄弱层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加大该层的抗震侧移刚度,也就是采取加大此类薄弱层的柱截面和梁截面的措施;如果可以,应该改变薄弱层的层高或者减少基础的埋置深度。如果薄弱层无法避免,应该在结构计算和出图时,保证按照规范要求采取相应构造加强措施,除了对薄弱层的地震剪力乘以1~1.5倍的放大系数以外,还需要对结构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进行验算。

2.3 框架结构梁的设计问题

在对框架结构建筑进行设计时,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则需要考虑设置附加箍筋和吊筋,为方便施工可优先考虑采用附加箍筋,如主次梁搭接时,可以在结构设计总说明处,画上一节点,在有次梁部位的两侧各加上3根主梁箍筋来作为补充。框架梁与次梁的端部出现相交的现象,或者弹性支承在墙体上,对于梁端支座可以按照简支梁的方式来处理,但是必须对梁的端箍筋进行加密。在设计抗扭梁时,纵筋的间距应该小于300 mm,并保证小于梁的宽度。通常在设计的时候可采用加大腰筋直径加密腰筋问距的方法来增加梁的抗扭力,同时对于纵筋和腰筋锚入支座内的长度应该符合要求。对于箍筋也应该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在反梁板吊在梁底时,板的荷载主要由箍筋来承担,可适当加密箍筋的间距,加大箍筋直径。

2.4 框架结构柱的设计问题

如果框架结构柱在地上的部分为圆柱时,在地下的部分就尽量做成矩形柱,这样可以尽量减少施工的工序。圆柱的纵筋根数应该保证在8根以上,而圆柱的箍筋宜优先采用螺旋式,这样可以有效增加结构的整体性和柱子的刚度及承载力,施工图纸中需要注明柱子端部有一圈半的水平段;矩形柱宜优先选用井字复合箍的箍筋形式,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需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加密设计。角柱和楼梯间的框架柱、梯柱应在全柱高范围内进行加密。通常框架结构柱的截面,非抗震时不宜小于边长250 mm,四级抗震边长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抗震时边长不宜小于400mm;框架柱混凝土的标号则应该在C25以上,且梁纵筋锚入柱内的水平段长度、弯折长度应该符合规范要求。

3多层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要点

3.1 尽量避免短柱的出现

在对框架结构进行设计时,应该尽量避免出现短柱现象。因为短柱的抗震性能通常较差。但是在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 由于楼梯问休息平台梁或者楼层的高矮等原因,有些短柱的出现很难避免。所以,如果存在短柱,就应该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处理,尽量提高短柱的抗震性能。

3.2 中心线应该符合规定

框架梁与柱的中心线应该符合相关规定,也就是框架梁、柱中心应该尽量重合,如果中心线存在偏移现象时,需要全面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可能产生的影响, 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梁上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如果偏心距大于该方向上柱宽度的1/4时,可以考虑采用增加梁水平方向加腋等措施。而当梁、柱偏心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可采用梁水平腋的措施。加腋后的梁在验算梁的剪压比和受弯承载力时,通常不会计算加腋部分截面的有利影响。

3.3 避免砌体墙的出现

在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的设计当中,通常不可以采用部分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通过对大量的震害分析来看,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要比仅按纯框架抗侧力刚度时要大很多,尤其是有砌体墙存在的时候,在地震的作用下,砌体结构会最先受到破坏。这种情况下框架结构对于内力和配筋并没有按照实际刚度来确定,这就会使得结构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很容易受到地震波的破坏,因此,这种建筑设计会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大量震害建筑的分析来看,框架结构中的承重砌体均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开裂和破坏问题,一些出层顶的楼、电梯间会因为砌体承重墙的原因出现破坏现象。所以,在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的设计中,应该避免砌体承重墙的出现。

4 结语

综上所述,多层建筑结构框架结构设计过程比较复杂,其中涉及各种力学原理,上文阐述的基本问题是多层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诚然在实际工程中我们会遇到更多的、更为复杂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建筑设计人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将各种新问题、新发现和新思路展现出来与广大同仁一起探讨,同时为实际的多层框架设计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以免在设计过程中出现问题,给人民生命和社会经济带来重大损害

上一篇: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探讨 下一篇:城市建筑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