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 RAN网络中IP/MPLS技术分析

时间:2022-05-12 06:36:47

IP RAN网络中IP/MPLS技术分析

摘要:网络IP化趋势是近年来电信运营商网络发展中最大的一个趋势,在该趋势的驱使下,移动网络的IP化进程也在逐步的展开,作为移动网络重要的组成部分,移动承载网络的IP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IP RAN、MPLS、LSP、隧道

中图分类号: U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传统的移动运营商的基站回传网络是基于TDM/SDH建成的,但是随着3G和LTE等业务的部署与发展,数据业务已成为承载主体,其对带宽的需求在迅猛增长。然而,传统MSTP承载网已经无法满足未来IP化的需求。业内提出了几种演进方案,其中IP RAN是解决无线接入IP化最直接的方式。

IP RAN三层IP网络,主要运用IP/MPLS协议完成业务承载。目前3G移动回传分为PS域和CS域,并且未来IP RAN会面向多种业务承载,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底层的承载方案也不尽相同。

一、MPLS技术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是一种用于快速数据包交换和路由的体系,它为网络数据流量提供了目标、路由、转发和交换等能力。起源于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其核心技术可扩展到多种网络协议,包括IPX(Internet Packet Exchange)、Appletalk、DECnet、CLNP(Connectionless Network Protocol)等。MPLS 独立于第二和第三层协议,诸如ATM 和IP。它提供了一种方式,将 IP地址映射为简单的具有固定长度的标签,用于不同的包转发和包交换技术。它是现有路由和交换协议的接口,如IP、ATM、帧中继、资源预留协议(RSV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等等。

在MPLS 中,数据传输发生在标签交换路径(LSP)上。LSP 是每一个沿着从源端到终端的路径上的结点的标签序列。现今使用着一些标签分发协议,如标签分发协议(LDP)、RSVP 或者建于路由协议之上的一些协议,如边界网关协议(BGP)及OSPF。因为固定长度标签入每一个包或信元的开始处,并且可被硬件用来在两个链接间快速交换包,所以使数据的快速交换成为可能。

MPLS技术的主要目是加快路由器的转发速度,而后随着硬件技术及网络处理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三层交换设备都已经能够做到线速转发,因此MPLS的这一优势不复存在。由于MPLS是将2层交换和3层路由技术结合起来的技术,通过标签建立端到端的管道,因此越来越多的用于VPN业务承载。

随着MPLS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完善,MPLS可以提供IP承载,对ATM,SDH仿真的PWE3管道,二层和三层的VPN网络。适用于多种业务的承载需求。

在MPLS网络内,通常把路由器分为LER路由器和LSR路由器。如下图所示。

图1:MPLS网络示意图

MPLS中分组数据包可以携带多个标签。这些标签分为外层标签和内层标签,在分组数据包中以“堆栈”的形式存在。对标签堆栈的操作按照“后进先出”的原则。LSP隧道标签则是栈顶标签(外层标签),栈顶标签决定了如何转发分组数据包。

标签为一个长度固定、具有本地意义的短标识符,用于标识一个FEC(Forwarding Equivalence Class)。标签位于链路层包头和网络层分组之间,长度为4个字节。其中Label为标签值字段。Exp又称为TC字段,用于表示服务质量。S为标签栈底标识符,值为1时表明为最底层标签。TTL长度为8比特,和IP分组中的TTL意义相同。

MPLS通过标签交换转发数据,取代了传统的IP包交换。当一个未携带标签的分组数据包到达入口LER时,入口LER根据该分组数据包头查找路由表以确定目的地LSR,把查找到的对应LSP的标签插入到分组头中,完成端到端IP地址与MPLS标签的映射。

当分组数据包进入LSP隧道后,则由LSR进行标签交换。LSR根据分组数据包的LSP标签,查找对应的映射表,更换标签值并发送到对应的下一跳LSR,这个过程被称为标签交换。

当分组数据包到达目的LSR时,LSP通过标签映射表查找对应的出端口,并剥离MPLS标签(或在倒数第二跳剥离),完成分组数据包的传送。

二、LSP隧道

LSP隧道是MPLS网络通过标签方式形成的2.5层隧道,是承载MPLS上层业务的基础。LSP隧道从应用层面说可以分为动态隧道和静态隧道,这两种隧道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动态隧道没有确定的路径,隧道的创建完全由协议控制,配置简单,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预。静态隧道则是由人工指定限制约束条件由协议创建,具有明确的路径。

LSP静态隧道和动态隧道没有严格的界限。在IP/MPLS网络中,隧道的建立都大多是基于动态协议的。其中的动态协议有LDP/CR-LDP,RSVP-TE等。

2.1 LDP/CR-LDP方式

LDP是MPLS中最常用的隧道建立方式。其运行方式是首先在开启LDP协议的设备之间建立连接和会话,形成LDP对等体。然后通过LDP对等体之间Lable消息,包括LableRequest,LableMapping等,进行标签的交互和映射,将FEC,Lable和端口进行相应的组合和绑定,完成隧道建立工作。

LDP建立的隧道是松散模式的隧道,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确定路径。到达同一个FEC的数据报文可能会由于网络的变化而改变路径。LDP建立的隧道是由网络中运行的域内路由协议决定的,因此开启LDP之前必须开启域内路由协议。

CR-LDP则是对LDP协议的一种扩展,在隧道的创建过程中加入了限制条件,那么就可以进行静态隧道的创建。

2.2 RSVP-TE方式

RSVP-TE是资源预留协议,通常用于网络和网络设备间进行资源预留,是流量工程的一种。IETF对RSVP-TE进行了对于LSP隧道的扩展,增加了ERO,RRO等object,扩展了path,reserve消息的属性。使得RSVP-TE可以用于动态隧道的建立。

RSVP-TE的path和reserve消息能够携带带宽,显示路由,着色等约束参数,然后通过CSPF进行路由的计算,生成LSP路由。

与LDP相比,RSVP-TE的使用场景更多,建立隧道的方式更灵活。例如可以在建立隧道的时候规定隧道必须经过的节点,形成一条具有严格路径的隧道。并可以为进行隧道设定优先级,预留资源等操作。这种隧道更趋向于静态隧道。

三、不同隧道应用场景

上文所述,无论何种协议建立的隧道,当没有限制条件时,那么建立的就是松散模式的隧道,也就是动态隧道。当加入一定的限制条件时,所建立的就是严格模式的隧道,当限制条件限定了隧道所有的节点时,那么所建立的隧道则是所谓的静态隧道。

动态隧道的特点是不需要人工干预,只要在设备上开启了协议,那么所有隧道均自动创建。并且可以根据网络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变化,方便了后期运维。但是由于隧道是动态计算的,因此当网络出现故障时,例如链路中断,那么需要一定的时间再进行隧道的重新创建,这个时间是不确定。因此不适用承载高实时性业务时。此外,由于隧道的松散模式,增加了部署OAM和QOS的难度。因此动态的隧道更适用于承载非实时性的IP业务。

相反静态隧道则更适合于承载点到点的实时业务的传送。静态隧道的路径由限制条件和协议共同创建,当网络出现故障时,重新计算隧道路径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减小,可以满足实时业务的需求。在OAM和QOS方面,可以隧道路径部署端到端的OAM和QOS。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IP/MPLS具有很高的组网灵活性,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IP RAN的业务来说,移动PS域可以使用L2VPN,或L3VPN绑定动态隧道承载;对于移动CS域业务,可以使用PWE3绑定静态隧道承载。同时部署不同优先级的Qos,满足移动回传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唐雄燕,张沛,IP RAN:移动回传向全IP化演进[N],人民邮电报,2012-05-10

[2]邵羽中,IP RAN关键技术浅析和应用展望,现代电信科技,2012年Z1期

[3]唐雄燕,简伟,张沛,新一代移动承载网:IP RAN网络,中兴通讯技术,2012年第6期

[4]赵正一,IP RAN技术浅析,中国信息产业网,2012-5-25

上一篇:关于电厂物流管理问题的探索 下一篇:浅谈桥梁施工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