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12 03:44:06

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高等法学教育是我国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法学以“实践”、“应用”为生命源泉,实践技能是法学应用型人才素质的核心。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是解决法律应用型人才短缺问题的根本措施,有助于学生对法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健全法学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建设服务。探讨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路径与对策,以使法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一、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一)培养具有关怀意识的社会人。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法律职业者代表着公平、正义,是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传递者,卓越的法律人才必须立足于社会,洞察社会,关心大多数的需要和利益,关心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要有良心、有责任、有爱心,避免没有灵魂的卓越。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重视教育的人性化回归,在课程的设置上,不能短视和功利。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能力,理解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内心,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重视每个学生的价值。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司法实践,不束缚于个人利益的得失,真正成为有高度责任感的社会人。

(二)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法律人。第一,具备品德素质,即要求法律人品高尚,人格完整。法律人应以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忠于宪法和法律,信仰法律,热爱法律职业,遵守行业规范和执业道德。第二,具备专业素质,即要求法律人具备扎实的法学知识和理论功底,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形成法律思维方式,熟悉司法实务流程,掌握高超的法律技巧。第三,具备能力素质,法律工作绝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是一项极为复杂和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此要求法律人具备很高的能力,包括分析思维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交际应变能力、创新突破能力等各个方面,这些能力都应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

(一)调整法学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中运用较少的课程不开设在必修课中,作为选修课让学生自学,培养其自己对法律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各类实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尤其重要。高校法学教育应广泛采用模拟法庭教学和案例教学加强实训教学,应将法学基本理论与社会实践问题结合起来,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形成习惯性的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用“法眼看世界”,用“规则去行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假期期间到各个实务部门进行调研、以社会热点案例为材料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定期地组织学生到居民社区义务法律宣传与咨询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与司法考试紧密结合。教学目的旨在培养能够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要从事司法工作就需要通过司法考试,结合法学专业教学实践,将教学与司法考试模式结合。在教学中,将历年司法考试真题及实例写入教案,融入课堂,结合司法考试大纲中所列的重点、难点和司法考试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有意识地将历年司法考试真题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复习内容,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高校与司法实务部门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高校与司法实务部门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是培养合格人才,实现院校、法律实务部门与地方建设的“三赢”局面的一种尝试。一方面,可以让法院、检察院等工作人员走进学校,不仅可以在高校开庭审判,还可以聘请有经验的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作校外辅导,定期通过真实的典型的案例,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和办案技巧,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模拟审判,开展法律诊所教学。另一方面,让教师和学生走进司法实务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法院、检察院的各个部门,了解其职能和运作,参加典型案例的旁听,安排有效的实习时间在实务部门进行锻炼。鉴于有相当一部分法学教师缺乏、甚至没有实务经历,不能很好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在理论上研究上也难免脱离实践,缺少突破,应当鼓励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同时,也可安排理论水平高的教师为实务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咨询,讲解新的法律、法规。构建起全面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既能够保证为司法实务界输送合格的人才,又有利于法学教师科研的突破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提高司法实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法律逻辑这门课程应是必不可少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亦或是一名法学学术研究人员,要求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因为司法工作者在办案时,往往不清楚案件的具体情况,加上犯罪分子的种种掩盖手段以及作案时的隐秘性,使得司法工作人员在破案时难度很大,需要通过大量的推理以及与实际相联系,最终侦破案件。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策略对司法工作者的推理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其具有严谨慎密的思维。法律逻辑这门课程很好的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一些普通逻辑已掌握得差不多,但平时依然会犯很多逻辑错误。例如张某的手被王某砍断了,粗略地看似乎并无问题,但若细致思考则会发现问题所在,到底是张某的左手被砍断了还是右手被砍断了?还是两只手都砍断了?这就出现了因表达不明确而产生歧义的困境。生活中这种小毛病似乎可以容忍,但在司法实践中,此类纰漏却是不容存在,这也更加验证了法律逻辑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五)转变课程考核形式,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近几年的高校学生就业率调查中,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直排在后面。虽然原因有多个,但学生们的“学了不会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许多时候,理论考试中成绩很好的学生在面对实践案例时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不知如何作答。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于此,有必要改革考核形式,把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学生的考核不局限于试卷形式,还应当融入实践能力的考核内容,如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演练,社会热点法律问题的讨论等。新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学生需要学会作为一个执业者,如何从多层次、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进行理论上的论证、比较,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社会实践中用“法眼”发现问题,用“法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领悟实体法和程序法等法律的精神实质。

(六)加强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模拟法庭”课程教学与一般的法学课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模拟法庭”具有特有的实践性。指导教师在“模拟法庭”课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具备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最好自身兼职做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其次,模拟法庭课程具有较强的法学综合性。指导教师不仅要精通实体法,更要对三大诉讼法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胜任课程的教学。这些都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非专业教师无法胜任,当前的“模拟法庭”课程“缺乏教学中的启发性、互动性、试验性”。为了发挥“模拟法庭”课程的价值,改变当前由德育课教师兼任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应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J]法学研究,2013,(4)

[2] 苏贺新.法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探讨[J].教育探索,2013.07

[3]陈兵.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模拟法庭实践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3

[4]王星,李静.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下的高校法学教育改革.[J].法制与社会2016.08

上一篇:广东省大学生间隔年旅游现状分析和建议 下一篇:农村小学阶段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培养与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