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疯狂的石头》看中国后现代电影发展

时间:2022-05-12 01:35:15

由《疯狂的石头》看中国后现代电影发展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传入中国,从视觉到思维对中国当代电影产生全方位的冲击,所以中国电影市场上逐渐涌现一批具有浓郁后现代色彩的电影。《疯狂的石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后现代电影当中一部比较成功的电影。电影中运用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元素,又融入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心理,在2006年电影市场上一鸣惊人。本文通过分析《疯狂的石头》的后现代特点及其在电影市场上的成功经验,来理解和把握后现代审美视野下中国电影的突围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电影;市场;发展

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的文学、艺术与哲学诸多领域,成为反映现代与传统的矛盾、现代性自身矛盾的一面新镜子,成为影响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到来,西方后现代主义审美思潮慢慢影响着中国电影领域。电影人在继承与反叛中不断寻求电影的新形式,从而中国影视艺术呈现出与传统影视艺术截然不同的审美特性。这类电影在多元化的取向下,倡导独立的话语空间,脱离权力中心、政治教化,趋向大众性,表现社会底层的酸甜苦辣。《疯狂的石头》以独特的后现代审美风格和电影语言赢得高回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在这里结合该部电影的后现代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后现代审美视野下中国电影观众心理现状,并把握中国电影的突围与发展方向。

一、后现代兴起的社会根源、理论特征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同后工业时代和跨国资本主义相适应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对工业文明社会负面效应产生的思考与回答,是批判与解构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僵化、机械的整体性、主体性,也是批判与解构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等。后现代艺术的创作取向与方法,首先多采用形式的重复和拼接,其次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技法的强化或弱化,然后把过程在艺术创作中凸显出来。后现代艺术不仅致力于形式的创造,而且致力于形式的利用;不发展那些既成系统,而是更多对文化及精神的呈现或批判。这些理论和创作倾向使得后现代艺术衍生出多样的形式和流派。

由于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繁荣,中国实际上已经被卷进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碰撞之中,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最先受其冲击的就是影视艺术。受后现代审美思潮影响的当代影视中所出现的新的审美类型与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有关,体现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走向中后现代主义的渗透的症候以及商业利益、消费心态的变化。青年一代的观众有意无意地接受这种后现代的审美形态,这些新型的叙事审美形态也回应着当下人的情感需要和各种不同创作风格的编导们的创作激情。

二、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疯狂的石头》的学理分析 (一)影视内容的浅平化与娱乐化

“反对中心,消解权威”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如王岳川先生所说:“后现代主义采取了一种比现代主义更极端的形式,打破一切,进行价值重估,以消解一切‘深度’为由走向浅平化,以自己的无价值的毁灭展示世界的荒诞和无价值。”①在此影响下,中国当代影视艺术界提出不要深度,不讲价值,打破和消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政治权力等,只求平面和宣泄等主张。《疯狂的石头》中包世宏怒斥谢厂长然后夺门而出滑稽场面,背后隐含着百名工人沉重的生计问题;黑皮从下水道里出来的狼狈样,这些情节让人在笑声中自觉人之为人的荒诞命运。影片还通过对领袖话语的戏仿、消解权威话语,来凸显后现代人的生存境况。例如“要浪漫,先浪费”“与爹爹斗,其乐无穷”。还有像“低调”“素质”“好人”等备受现代推崇的词语从小偷嘴里吐出来,是解构性、戏谑性及非原则性的后现代话语方式。这种后现代叙说方式不仅满足大众对假崇高、假严肃和假理想的解构心理,也迎合当今消费社会人们游戏人生的信仰缺失和无聊感蔓延的心态。它通过对平庸的生活琐事的叙述告诉观众,生活是一场充满黑色幽默的、荒诞的喜剧,让人在笑声中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像这样许多中国当代影视艺术作品走上黑色幽默之路,摆脱传统影片模式直入现实生活深处,用黑色的幽默和辛辣的嘲讽直接揭示粗鄙的现实。

(二)影视题材的边缘化与个体化

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影视作品渐渐偏好现实生活中边缘状态的题材,如忧郁、绝望和恶心等。影片主角多是徘徊于主流社会边缘的人群,比如本影片中保卫科科长包世宏、环球大发展公司的冯董则,还有被人忽视、被社会所遮蔽的下层群落,如外来民工、小偷等。他们不再是沉默无语、毫无反叛的平民百姓形象,他们大多是个人化、情绪张扬的角色。影视作品侧重描写社会下层小人物在艰难困苦中生生不息的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同时文本充满着导演的主观感受和思考。这些电影既不企图改变这个荒谬的世界,也不追求终极归宿,只在浅层的层面上宣泄。②这些引起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高度重视,他们的影片“似乎总给人以某种‘情绪流’的感觉,任自己对爱情、友情、亲情、理想、现实、生存的意义、艺术追求的情绪、情感在影片中宣泄”③。这种对个体生命体验高度重视的倾向,使后现代审美接受个体文化,成为影视作品中一种特定的现象。

(三)影视艺术表现手法的拼贴化与碎片化

中国后现代影视艺术不仅在内容上脱离传统模式,而且大胆革新表现形式。它所推崇的是打破以往故事内容的整一性,运用不连贯、非逻辑的叙事方式对生活片段随意拼贴。《疯狂的石头》巧妙地采用多线索交叉的立体手法,将现实时间与空间碎片化再重新拼贴,在一个时空中延伸出诸多线索把故事串成一张网。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同一故事和同一事件。如片头谢小盟泡妞时,从缆车上掉下的易拉罐引发连锁反应,直接跳到其他几条线索上:从冯董的助理去工艺品厂拆迁到三个笨贼入室盗窃再到秦助理的车被撞现场,分别以秦助理和包世宏的视角表现撞车经过。这些故事又是通过远镜头中上空驶过的缆车,揭示内在的联系。这就是后现代电影叙述结构的独特之处,通过片段打破时空的有机次序,展开故事,使时空呈现不连续性与叠化效应。整个事件形成的一个网络都是由于偶然性的关系,同时正是偶然性形成了幽默。由于打破文本的线性结构,消解文本的意义,影视艺术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一些碎片的拼接。

三、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观众心理与中国电影发展关系分析 (一)找准后现代审美定位,注重其在电影中的运用

后现代主义反对艺术是确定性的单一等级观念,用感性的美学理念,即“沉浸在灯红酒绿的文化放纵和消费中”④,通过这样的满足和愉悦以消解现代主义的崇高。后现代主义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声音和影像造成巨大冲击力、眩晕力,成为现代文化审美主导潮流。显然,后现代主义影视艺术作品为现代人看见和想看见的事物提供大量优越的机会,与当代观众渴望行动、追求新奇刺激、热衷于轰动效应的心理相合拍。

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受众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是艺术作品本身被理解、被融合、再创作的过程。《疯狂的石头》中运用解构式的叙述方式,通过自我调侃、黑色幽默和讽刺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各种见解,这种不同的声音都集中展现在观众眼前,迎合大众。使得像《疯狂的石头》这样的小成本电影成为电影业的“新鲜血液”,也能健康地进入到国内电影市场,进行市场良性循环。实例说明中国后现代主义影片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具有可行性与借鉴性,越来越受到业内专业人士的重视。所以,一部电影要取得专业人士的认可、观众的喜爱以及市场的回报,并不一定要有大制作、大明星、大投入来制作电影。

(二)弘扬民族文化,注重其在电影中的展现

中国当代电影在20余年的时间内经历了西方电影上百年的演变轨迹,完成这样一个循环:“现实主义的模仿性再现—现代主义的实验性探索—后现代主义的迅速性链接。”⑤但是中国的转型与后工业社会的西方仍有着本质的差别,即使变得更开放,更富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文本仍然是文化艺术的主流倾向。在倡导科技进步、民族自强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要求与国际接轨,加强影视的娱乐化功能,使之真正能做到寓教于乐,贴近或发现更合于现代人性所需要的真、善、美。所以在如今的全球化语境中,依托中国现代化背景,中国后现代主义电影应该走这样一条更加民族化的道路。只有在发达的经济条件下方能形成强势文化,具有强势文化的民族及民族性才会得到世界的认可,我们应该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加强中国电影的民族性,走向国际化,创造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文本与电影文化。

(三)后现代主义要求电影的平民化审美视角

当今,高成本的电影需要高票价回收利润,使得电影院给人的感觉越来越“贵族化”,造成生疏感和隔膜在人们与电影之间,呼声高响应得少的局面。而且经过多年好莱坞大片的“洗礼”和“培育”,大多数中国观众对商业电影的理解、审美能力不容忽视。一部只有300万元投资、没有出名导演和演员的《疯狂的石头》为整个电影市场带来了一次强有力的“石头风暴”。它赢在导演用自己独具创意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城市边缘的普通老百姓为生存的叙述,反映人民无力改变现实生活的无奈、揭示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丑陋现象、迎合人们想要颠覆权威价值观和摆脱传统束缚的心理,让观众看得亲切。所以电影要想获得观众的认同,就要抓住观众的心理需求,更要下力气在剧本和拍摄手法上。大多数的外国大片都具备故事好看、画面精彩和声效震撼这三大要素,这些都是一部电影吸引观众缺一不可的,但同时具备这三点的中国电影却并不太多。其实,电影市场有一定规律:要贴近民众,体察民情,真实地展现生活,表达人们的愿望,缺一不可。所以商业电影的姿态要与观众保持一致,又要比观众更具有深层次思考。

解决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不足的现状,除了强化策划与制作、品牌建立、营销等方面,中国电影还要保持民族性的同时注重融入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以满足观众心理需求。这样既提高了中国电影的思想性,又增强艺术性。那么中国电影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才能不断提升中国电影影响力,激发中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热忱,那么对电影本身来说就是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内涵与审美方式。

注释:

①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 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王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

③ 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④ Fredric Jameson:The Cultural Turn: Selected Writing on the Postmodern,1983-1998,Verso,1998,p86。

⑤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的后现代性批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作者简介] 余婧(1987—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艺术管理。邓军(1965— ),男,广西桂林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艺术管理。

上一篇:刍议我国体育电影中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 下一篇: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的现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