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切口延期缝合治疗11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5-12 09:47:42

【摘要】目的:观察体表脓肿延期缝合愈合效果。方法:比较体表脓肿110例延期缝合与72例传统愈合效果。结果:不同部位体表脓肿切开引流后适时延期缝合可缩短愈合时间(p

【关键词】体表脓肿;延期缝合;切口愈合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081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112-02

传统体表脓肿的治疗采用切开引流、加强换药促进肉芽生长Ⅱ期愈合的治疗方法[1],换药时间长,患者痛苦,愈合后瘢痕明显。为改善体表脓肿切开引流后切口愈合,笔者2007年6月~2009年12月应用延期缝合法治疗脓肿切开引流术后11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方法;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延期缝合法治疗组(设为A组)男性69例,女性41例,年龄10~68岁,平均37岁。脓肿切开引流至延期缝合时间7d~21d。其中乳腺脓肿28例,背部脓肿39例,腹壁脓肿11例,臀部脓肿17例,胸壁脓肿9例,四肢脓肿6例。

经查体和B超明确脓肿形成后,立即切开引流,去除坏死组织,加强换药一日一次,7d~21d后(平均11.3d),创面分泌物减少,肉芽新鲜,可考虑缝合。可选择局麻,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先用碘伏水清洗创面,去除残留的少量坏死组织及分泌物,分离去除部分内翻皮缘,湿纱布轻轻摩擦创面肉芽组织,用大三角针7号丝线远离切缘约2cm作全层外翻褥式缝合,使皮肤对合,皮下尽量不留空腔;较深创面在深部再行间断缝合。切口下加用皮片或橡胶管引流,2d后拔除。切口于延期缝合后8~12d愈合。

1.2 对照选取:2006年1月~2007年5月脓肿切开引流后自行愈合组患者72例(设为B组),男性42例,女性30例,年龄11~72岁,平均38岁。其中乳腺脓肿19例,背部脓肿28例,腹壁脓肿4例,臀部脓肿10例,胸壁脓肿6例,四肢脓肿5例。患者不愿延期缝合,给予定期加强换药,自行愈合。

1.3 伤口愈合等级:"甲"级愈合:伤口边缘对合整齐,无明显红肿反应,伤口愈合良好。"乙"级愈合:伤口愈合欠佳,有红肿炎症反应或有血肿、积液等,但尚未化脓。"丙"级愈合:伤口明显红肿热痛,形成脓肿,需进行伤口敞开引流和换药治疗方能逐渐愈合。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以P

2.结果

2.1 A组与B组不同部位脓肿愈合时间(见表1)。

表1 A、B组愈合时间(单位:天)

乳腺脓肿背部脓肿腹壁脓肿臀部脓肿胸壁脓肿四肢脓肿

A组24.8±2.516.1±1.315.6±1.416.9±1.515.4±0.915.5±1.0

B组38.8±4.028.6±3.920.5±3.729.6±3.428.5±3.420.5±3.7

p

不同部位脓肿愈合时间A组与B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延期缝合法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脓肿切开引流后自行愈合组。

2.2 A组与B组不同部位脓肿愈合情况(见表2)。

表2 A、B组甲级愈合率

背部腹壁臀部胸壁四肢

A组甲级愈合22/2827/3910/1110/175/95/6

B组甲级愈合8/199/281/42/100/62/5

p

除四肢外不同部位脓肿甲级愈合率A组与B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延期缝合法治疗组明显高于脓肿切开引流后自行愈合组。

3.讨论

脓肿是急性炎症过程中,在组织、器官或体腔内,因病变组织坏死、液化而出现的局限性脓液积聚。对体表脓肿的治疗,以往采用切开引流,通过换药靠肉芽生长Ⅱ期愈合的治疗方法[1]。但换药时间长,患者痛苦,在时间和治疗费用上给患者造成了很大负担,体表脓肿切开引流后反复换药,很多引流切口愈合缓慢,愈合后形成大块疤痕,丑陋不堪。为改善体表脓肿切开引流后切口愈合,选择合适时机进行缝合,可缩短愈合时间,愈合后疤痕较小,减少病人痛苦。在缝合时应注意,引流切口下创面多不规则,缝合难免会留有空腔,一般要放置引流,使积液及时排出,减少感染机会,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较快,可迅速填补残腔,促进愈合[2]。本组资料可见,不同部位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延期缝合法治疗愈合时间均短于脓肿切开引流后自行愈合治疗,且甲级愈合率除四肢部位(可能样本例数较少)外均明显高于脓肿切开引流后自行愈合治疗。随着病人对外形美观要求的日益增长,临床医师应该适时对体表脓肿切开引流后进行延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提高切口甲级愈合率。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袭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

[2] 武正炎,主编.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上一篇:妇产科腹部手术的临床处理方法论 下一篇: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与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