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支持与实现

时间:2022-05-12 09:29:06

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支持与实现

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已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为14.3%;2013年我国老龄化人口达到了2.02亿,老龄化水平高达14.8%;预计到2014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3亿。老龄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人口结构,是社会不可逆转的进化趋势。老龄化社会中老年群体的衣、食、住、行、医、护、娱、教、游所形成的老年生活模式对社会秩序造成激烈的冲击和挑战,造成了社会资源匹配失衡、社会服务严重滞后、社会需求矛盾明显、社会形态迭代模糊等严重问题[1],而创新设计作为宏观性的社会行为和微观性的物质行为,可以创新构建老年社会的行为方式以及老年生活的物质载体,从而有效架构老年社会新秩序的规则和体系,关爱老年群体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情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破解老龄化对社会秩序所带来的连锁性问题,有效促进老年群体成长模式和机制的进阶完善。

一、老年社会形态及生活模式研究

老年社会形态和老年生活模式作为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的依据和起点,决定了老年服务体系的构成和运作。

(一)老年社会形态

老年社会形态主要包括老年经济形态、老年政治形态、老年文化形态,经济形态是基础,文化形态是影响,政治形态是保障。

1.老年经济形态

老年经济形态是对老年社会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构和特点的一种抽象表述,主要包括老年需求、老年消费、老年收入以及老年积蓄。

老年需求主要是指老年社会消费和投资总量对社会供给的购买力,老年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才能促进老年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老年消费主要是指通过老年用品购买满足老年消费欲望的一种经济,老年消费包括老年消费要素、方式以及成效等;老年收入主要由离退休金、劳动收入和子女供给三大部分共同构成,大部分城市离退休人员有固定经济收入,具有较高的购买消费能力;老年积蓄主要以放入银行“保险柜”吃利息为主,老年群体资金总额占比率很高,但由于传统节俭意识强、缺乏理财信心、医疗养老保障储备等因素,大多数还是银行储蓄为主。

国家老龄委信息,2010年中国老年人消费需求超过1万亿元,2013年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超过1.2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将超过1.5万亿元,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将超过2万亿元,2050年左右将达到5万亿。但与此同时,老年社会的总供给却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了老年经济形态的失衡。

2. 老年政治形态

老年政治形态主要由老年意识形态、老年相关法律法规等构成。老年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比如离不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不断涌现,近五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对老年社会及养老服务相关产业予以改进和完善。

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措施。会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2013年7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比旧法,新法法条从50条增加为85条。新增单列“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宜居环境”为三章以突出对老年人优待与帮助,完善敬老与养老,以充分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保障老年人获得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2011年9月1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国发〔2011〕28号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1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 1—2015年 ) 》;2008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建设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10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2008〕4号)。

3. 老年文化形态

(1)“家”文化。家是社会的个体单位,具有浓厚的社会学意义,同时,家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具有道德伦理层面的凝聚力和约束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沉淀,中华民族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家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迁。老年群体更加注重“家”,

有家就有了安全,有家就有了归宿,有家就有了幸福。

(2)“孝”文化。孝文化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孝,具有实实在在内涵,蕴含无坚不摧的能量,“孝行天下”,社会得以进步,国家得以复兴,人民得以幸福安康。孝文化的发扬促进了老年社会的和谐、健康、稳定。

(3)“根”文化。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沉淀的一项,“根”是什么,根是本源,根是灵魂,根是归属,根是深入骨髓的那份渴望认同的情愫。“落叶归根”,是多少中国人内心最神圣的追随。老年社会的寻根、守根意识更加强烈,他们渴望找到自我,找到内心最深处的归属。

(二)老年生活模式

老年生活模式是老年社会的根本,是养老模式的作用点和落脚点。对老年生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年生活模式的构成、以及社会养老模式的体现。

1.老年生活模式构成

老年社会形态决定了老年生活及相应的服务模式。老年生活模式是基于老年社会形态制约的老年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具体由老年“衣、食、住、行、医、护、娱、教、游”等构成。

“衣”主要是指老年衣服的设计、制作、搭配、购买、运送以及护理等;“食”主要是指老年饮食习惯、饮食器具、饮食场所、饮食方式等;“住”主要是指老年居住环境、居住方式等;“行”主要是指老年移动方式、移动辅助器具系统、移动辅助系统、移动辅助视觉系统,从出行方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自如行走、依靠行走(拐杖、扶墙等)、坐立行走(轮椅、推车、自行车、汽车等)、平躺行走(推床等),不同的出行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室内外环境、工具要求,同时也决定了不同的养老模式;“医”主要是指老年医疗,包括医疗条件、医疗设施、医疗环境等;“护”主要是指老年护理方式、护理设施、护理环境、护理技术等,老年护理目标是“健康、保障、尊严”;“娱”主要是指老年娱乐和体育锻炼,包括娱体方式、娱体设施、娱体环境等;“教”主要是指老年再教育再学习,“老有所教、 老有所学”,进一步丰富老年业余生活,培养各项技能,使其得以继续社会化,可以更加有意义的度过晚年生活,更顺利地适应新的社会角色;“游”主要是指老年旅游,包括旅游产品、旅游环境、视觉传达等。当然,老年生活模式还以其他形式存在,在此不一一列举。

2.社会养老模式体现

社会养老模式是老年服务体系的核心,也是老年社会最直接的外在体现,不同的养老模式有不同的产品体系、环境体系、视觉体系,从而也催生了不同的创新设计要求。我国的社会养老模式主要是以政府政策意向的支持为向导,有什么样的国情,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便对应有什么样的养老模式。在基本国情和社会形态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拟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服务为支撑”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

(1)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依靠家庭养老力量以及社会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上门。居家养老是一种经济的养老方式,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同时,也是“家文化”、“孝文化”、“根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影响,居家养老的功能出现了明显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下坡化走势。

(2)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居住在家的老年群体接受由社会、政府或其他正式组织提供的支持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主要依托社区建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具有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一方面使老年人能够继续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另一方面使老年人得到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照顾,免除了后顾之忧。社区养老是在不断弱化的家庭养老模式和十分完善的机构养老模式的中间模式,是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既为老年人提供了相应的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老年人家庭原有的各种资源,因此无论在身心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一种良好的养老模式,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3)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将老年人集中安排在专门的养老机构,由专业护理人员予以照料。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相比,机构养老通过集中管理使得老年人能够得到全方位的专业照顾以及完善的医疗服务,但容易造成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感情缺失,亲朋好友的疏远,并且成本较高。机构养老服务着重实现五大功能——生活照护、康复护理、疾病救援、精神慰藉、心理疏导。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福利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421”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客观现状,养老机构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养老责任。

二、老年服务体系构建

从国家政策的宏观层面,以满足老年服务需求、提升老年生活质量为目标,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同步、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从具体实施的微观层面,对于老年服务体系,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社区服务、不管是机构养老还是信息辅助,都是为了使老年群体的衣、食、住、行、医、护、娱、教、游更加安全、舒适、健康、高效,都是为了使老年群体与人、物、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促进老年群体心理上的幸福感提升。

(一)老年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从设计学角度,老年服务体系构成主要包括两个要素:基于生理层次的横向要素;基于心理层次的纵向要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老年服务体现的横向要素和纵向要素最终由具象的产品体系、视觉体系、环境体系呈现出来,这三者也是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的核心对象(如图1所示)。通过产品体系、视觉体系、环境体系创新设计,来实现横向要素的安全、舒适、健康和高效指标,纵向要素的自信、自尊、慰藉和幸福指标。从而从整体上促进老年服务体系的稳定、和谐。

1. 老年服务体系横向要素(生理层次)

老年服务体系横向要素主要包括老年群体衣、食、住、行、医、护、娱、教、游的物质(硬件)载体。基于现实社会形态的老年服务体系横向要素的创新构架能够引导老年生活模式的人性化走向,能够使老年群体生活模式更加安全、舒适、健康和高效。对老年群体衣、食、住、行、医、护、娱、教、游的物质(硬件)载体的创新设计能够从本源上提高老年服务体系的照护质量和水平,实现面向创新设计的老年生理关怀。

2. 老年服务体系纵向要素(心理层次)

老年服务体系的纵向要素主要指老年服务模式,以及基于相应服务模式的老年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物是为老年人所用的物,环境是老年人和物的有机构成,老年人与人是社会学范畴,老年人与物是设计学范畴,老年人与环境是统筹学范畴。所以,老年服务体系的构建和维护需要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创新设计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老年社会的服务模式,从而有效协调老年人与人、老年人与物、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老年群体所构成的老年社会融入整体社会形态,从而形成新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秩序,促进老年人心理上的自信、自尊、慰藉和幸福,实现面向创新设计的老年心理关怀。[2]

(二)老年服务体系的特征属性

老年服务体系的特征属性主要包括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等四个方面(如图2所示),这四个属性也综合构成老年服务体系的衡量标准。

1.安全属性

老年服务体系的安全属性主要是指老年室内外环境的安全、老年产品使用的安全、老年视觉导向的安全等,它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老年服务体现的安全主要体现在生理安全方面,老年视觉、味觉、听觉和触觉等生理机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身体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敏捷度下降,对于用品的操控以及事务的反应明显迟钝,极大地增加了在不确定性状况下的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在设计老年服务体系横向要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种年龄阶段和不同体质老年人的需求,更加注重人机关系,注重老年生理安全。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老年服务体系的安全性不仅仅是提供相应的安全辅助设施和无障碍设计,更是要创造出一种使老年人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2.健康属性

健康是指在生理、心理和环境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由此,老年服务体系的健康属性主要是指老年身体安好、心理幸福、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

从生理方面讲,健康主要是生理机能处于正常的状态,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最主要、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在老年生理器官机能日益下降的情况下有效维护老年生理健康。

从心理方面讲,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年人的社会角色逐渐转变,情感更加丰富,人际交往逐渐减少,适应环境的能力也逐渐下降,同时,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加倍活跃且唤起水平极低,从而导致老年人更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所以,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促进老年心理健康,创造老年人的自信、自尊、幸福的心理空间。

3.舒适属性

老年服务体系的舒适属性建立在安全、健康基础上,体现了对老年群体的关怀和尊重。老年服务体系的舒适属性要求综合考虑老年群体的需求、弱点、差异性以及所特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匹配相应的老年产品、环境、视觉要素。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的舒适性特征不仅仅能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的需要,更能使老人获得亲切、舒坦、轻松、愉悦、平静、自由、有活力,有意义的感受。

4.高效属性

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的高效性特征就是要求在老年用品、环境、视觉设计过程中,以老年生理特征为依据,采用整合设计的思想,从效率的角度提高老年产品的可用性,缓解因生理机能衰退带来的功能性使用障碍,从而提升老年生活品质。

同时,老年服务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从创新设计的角度如何提高老年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支持与实现

老年服务体系主要由横向和纵向两大要素构成,为了从设计角度支持和实现老年服务体系的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目标,就需要从老年产品体系、环境体系、视觉体系入手,对老年群体衣、食、住、行、医、护、娱、教、游的物质(硬件)载体予以创新设计,从本源上提高老年服务体系的照护质量和水平,促进老年心理的自信、自尊、慰藉和幸福,实现面向创新设计的老年生理和心理关怀,实现老年服务体系的稳定、和谐。同时,通过老年服务体系的创新设计,解决照护人员繁重的体力活动,降低照护强度,提高照护效率等。

(一)基于老年行为特征的产品可用性设计研究—产品体系支持与实现

1.老年行为特征研究

老年产品最终为老人所用、为照护人员所用,产品对老人其作用的使用过程就是老年行为方式作用于产品产生效应的过程,老年行为方式由老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决定。

(1)老年生理机能变化

老年人生理老化不仅表现为外观形态上出现头发花白、皮肤松弛、牙齿脱落、身体尺寸缩短等,更反映在身体内部细胞和各个组织器官功能上。具体表现为:在神经系统方面表现为记忆力差、反应迟钝、动作迟缓、平衡能力下降;在视觉方面表现为眼球晶体屈光度降低,视觉感官功能衰退导致的老花眼发生率极高,还会出现视线距离缩短、对光感色彩的识别力下降甚至老年青光眼、白内障等,以致动作迟缓;在听觉方面表现为生理性的听力减退乃至耳聋,形成各类感知系统功能障碍;在运动系统方面表现为关节、骨骼和肌肉功能的变化,骨骼钙化现象增多,较易发生骨折。同时,由于老年人活动不频繁,肌肉运动频率少、弹性降低,动作协调性较差。

(2)老年心理机能变化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加倍活跃且唤起水平极低,从而导致老年人更容易产生情绪体验的反馈波动,情感更加丰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逐渐下降,心理承受力变弱,面对亲友生死,特别容易产生一些抑郁、焦虑情绪。常规意义上的“老来怪”,人至老年,性格完全与年轻时不同。 老年容易出现消极孤僻、压抑的情绪,担心为子女增添负担,内心孤单。具体表现:恋旧感;寂寞感;无安全感;价值实现等需要。

(3)老年行为特征

老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变化决定了老年行为方式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行为方式是产品功能的实现手段,是使用方式的外在形式,所以,对老年行为方式进行系统性研究是老年产品创新设计的根本要求。老年行为方式主要由老年特征、使用人群、使用环境、使用时间、使用目的、行为过程(行为动作/行为序列)以及行为结果构成,老年行为方式具有时间性、空间性、经常性、反复性、同一性特征,老年行为方式能够决定老年产品的结构模式,实现老年产品的功能意愿,强化老年产品的形态结果,定义老年人与产品之间的人机关系,匹配老年产品功能与老年需求的映射结构,体现老年产品可用和易用的价值诉求,确保老年产品安全、舒适、高效的人机交互目标。

2.老年产品的可用性设计

老年产品的可用性主要是指老年群体在特定使用场景,使用特定的老年产品达到预定目标时具备的有效性、效率和老年主观满意度程度,老年产品的可用性设计是基于老年行为特征的产品构建,分析老年用户的行为特征,针对产品功能规划产品使用方式,综合考虑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以及情感等要素,实现老年产品承载五个维度的属性目标:易学性;交互效率;易记性;出错频率;满意度,从而使老年产品“易用、乐用、享用”。基于老年行为特征的老年产品可用性设计主要包括老年用户需求拟定、老年用户角色设定、老年行为方式分析、老年产品原型构建、老年产品可用性测试等步骤(如图3所示)。[3]

(1)老年用户需求拟定

老年用户需求拟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了解老年目标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行为特征并对其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确定老年产品设计的总体目标以及功能需求范围,明确要向老年目标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难易程度。此环节的目标在于寻求老年产品的设计机会以及老年功能需求,而不是寻求某一具体产品。

(2)老年用户角色设定

按照老年群体不同特征、层次和类型,可以设定各个类别的老年用户角色。比如可将老年人群分别划分为有独立行为能力的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无独立行动能力的老人等角色。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可用性设计过程中,如果旨在满足所有老年用户角色的需求来进行设计,那么这样得到的老年产品是一个多功能的集合体,并不能满足特定类型的老年人在特定场所遇到的特定问题。分析以上几种老年用户角色的特征,若产品设计的目标是满足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的出行需求,同时其他正常人也能方便使用该产品,因此最终将该产品的设计角色确定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然后针对这一特定的角色展开设计工作。例如设计对象的角色特征:老王,年龄70岁,大学教授,退休在家,生活能够自理,膝盖常年劳损,积水严重,腿脚行动不便。基于诸如此类的角色特征,在本环节可以进一步分析老年用户角色在使用产品时的行为方式和特定需求。

(3)老年行为方式分析

老年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用户群体,对产品需求细分的诉求更加强烈,对产品的可用性更加依赖,针对老年用户角色的特征对老年使用产品的行为方式予以分析,明确老年目标用户在与产品的交互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和行为习惯,从而明确其使用产品时的诉求和预期,进而探索设计产品的具体形态和使用方式,以满足老年目标用户的角色诉求。老年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过程就是行为认知、行为交互、行为体验的过程。对老年用户角色予以解构,根据老年用户的认知机制,老年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构成特定的老年行为语义,形成老年行为认知;根据老年用户的行为机制,形成老年产品功能与老年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老年人与产品的完整、有效的行为交互;通过整合老年行为认知和行为交互的结果,形成感官上的行为共鸣,达到愉悦、享受的老年行为体验(如图4所示)。

在一定程度上,老年用户可以将自己在人与人的习惯互中所体现出的社会性的行为特点、领域特质等融入到人与产品的交互系统中,以其最熟悉的方式、最自然的行为与产品进行交互,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以老年用户为中心的人机交互环。

(4)老年产品原型构建

通过老年用户需求拟定、老年用户角色设定、老年行为方式分析,明确老年产品可用性设计的目标和方向,以目标老年用户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为依据,以易学性、交互效率、易记性、出错频率、满意度等老年产品可用性指标为标准,构建基于特定需求和特定功能的老年产品原型。

(5)老年产品可用性测试

老年产品可用性测试的作用是评估老年产品易用性的程度,通过测量老年用户的交互效率以及出错频率检验老年产品的易学性和易记性,进而评估老年用户对于产品的满意度。老年产品可用性测试方法大致有经验评估法、观察法、焦点访谈法、效绩度量法等。老年产品可用性测试阶段的产品原型接近真实产品, 可以仿真模拟各类场景任务,进行多样化测试。可用性测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要针对问题不断修改完善,反复测试修正,直至产品设计的核心任务达成,问题得到解决。

(二)基于老年认知机制的老年视觉信息设计研究—视觉体系支持与实现

如果说老年产品体系解决的是老年“用”的问题,那么,老年视觉体系解决的就是老年“看”的问题。老年视觉体系是老人通过视觉元素利用“看”的形式进行信息的有效传达、情感的无障碍沟通、文化的层次交流,老年视觉体系的核心是老年视觉认知机制,这也是视觉信息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1.老年认知机制

老年用户认知主要是指老年用户从视觉角度对视觉信息符号范式的认知加工过程,主要包括老年用户的前注意机制、形态知觉、时间知觉、深度知觉,以及老年用户在多通道感知输入和效用输出中对感知信息的分类、表示、处理、整合,此外,还包括注意转移和分配、信息加工、多模式关联以及心理表征、记忆与学习、问题求解与推理等。

老年视觉认知机制是老年人通过视觉系统从具象的信息上进行视觉发现、神经跟踪及视皮层处理分类的过程,是视觉通路的一种客观呈现模式,其过程表现为:眼睛对信息发出的光信号产生感应,经过处理在视网膜上留下图像;视网膜将图像上的光信号转成神经信号,再经由视束神经纤维传递至丘脑外膝状体核上,与大脑视觉皮层直接相连,从而引起大脑对光信号的处理追踪(如图5所示)。[4]

2.老年认知要素

老年用户对视觉信息的认知以信息的基本特征为主要对象,视觉信息作为功能、形态、方式的综合呈现系统,具有其特有的符号范式,主要表现为:色彩、图形、布局、形状、以及交互方式等。

3.基于老年认知机制的老年视觉信息设计研究

根据老年群体的生活形态和行为方式,老年视觉信息主要有两大类:导向信息和提醒信息。以老年认知机制为依据、以老年认知要素为对象,结合老年视觉需求,设计老年视觉信息,能够将老年服务体系各子项要素有机串联起来,形成合力,从而使各功能模块发挥最大效应。

(1)老年导向系统设计研究

老年导向系统是指在空间与信息环境中,以系统化设计为导向,综合解决信息输入、识别、传递、输出等任务以帮助老年人在最快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整体解决方案。老年导向系统要素主要包括图形、色彩、字体、布局、标识与符号、形式、媒体等。

“图形”主要指老年视觉导向信息所承载的图像、图案、图画、图法、图式等;“色彩”主要指老年视觉导向信息的色彩配置、色彩指向、色彩语义等;“字体”主要指老年视觉导向信息的字体大小、形状、布置等;“布局”主要是指老年视觉导向信息各要素的排布和协调;“标识和符号”主要研究老年导向系统标识和符号对老年人的识别率和认知程度,思考标识表现形式对老龄群体信息认知产生何种障碍等;“形式”主要研究老年导向系统的展现方式,从亲和力和人性化的角度研究老年导向系统的外在形式,以及如何使老年导向系统与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产生共鸣;“媒体”主要研究不同的老年导向信息采用不同的媒体介质予以传达,思考导向媒体如何对老年人更具有易读通识性,通过分析研究数据线索提供更有益于老年人识别信息的解决方案。

(2)老年提醒系统设计研究

老年提醒系统是指通过视觉信息提醒老年人完成日常生活的相关事项。主要包括时间提醒、安全提醒、事件提醒、以及特殊服务提醒。时间提醒主要研究老年提醒系统中的时间日期,通过时间日期给予老年人一个准确的时间方位,而时间日期系统在整体的提醒系统中通过什么方式融入进去,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对老年人予以提醒;安全提醒主要研究公共服务设施中对老年人的安全提醒,思考老年人如何通过必要的提醒维护自身的安全,避免受到危险物品的伤害;事件提醒主要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记忆力出现问题,如果忘记必要的日程事件必然会对生活造成影响,因此设置老年公寓的事件备忘提醒能及时帮助老年人有条不紊的按照计划生活;特殊服务提醒主要是指在特殊状况下的特定提醒。

(3)老年视觉信息交互设计

老年视觉信息交互设计旨在规划和描述老年信息传达的行为方式。从老年群体角度来说,视觉信息交互设计是一种让视觉反馈信息有效、易用且让用户愉悦的技术,能够将“老年导向”和“老年提醒”两个方面予以系统地规划和整合,从而形成多功能的信息媒体(如图6所示)。

(三)基于社会养老模式的老年环境规划设计研究—环境体系支持与实现

根据具体国情和现实情况,我国目前主要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服务为支撑”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不同的养老模式推动了不同的老年居住环境规划设计。[5]

1.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环境规划

居家养老是一种传统型普遍的养老居住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靠家庭、邻里以及社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鼓励老人居家养老并尽可能延长居家养老的时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国策,将有助于我国缓解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及社会照料支出不断增加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肌能退化、健康状态的改变,老人在住宅内的时间越来越长,对住宅空间环境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增高,住宅内各项设施的设计和配置水平直接关系到老人的健康与安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住宅的空间环境时应参照老年人设计规范,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行为特征,遵循无障碍、安全性、舒适性、可达性等设计原则,结合老年家庭状况,对老年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通用型设计”、以及“多代居”设计。

(1)家庭住宅的“适老化改造”

充分考虑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扰,对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十分必要。结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等,设计出适宜老人起居生活的空间环境。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会出现身高变矮、弯腰、驼背等生理现象并伴随着视力衰退、色弱等症状,同时行动迟缓、准确度下降这些生理各部分机能的下降导致日常生活中会有诸多不便。此时,普通的住宅设计己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人需要的并不是前卫、美观、华丽的设计,而是基于功用性、安全性和适用性的住宅再改造。

(2)通用型老年住宅设计

通用型老年住宅最初由日本开发出来,也称为长寿住宅。所谓通用住宅,就是在设计和建造最初时,树立贯彻老年住宅设计的必要技术措施,把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使老年人在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时能增加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使住宅能够随着老年人身体肌能的变化而弹性的改变。这种住宅对青年人来说也有很大的意义,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由年轻进入老年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器官的老化,人年老时身体机能仅为20岁时的50%,通用住宅能够通过增减设施来满足人们人生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 使人年老时不需要重新对空间进行设计而只是做稍稍改动亦可满足需要。

(3)多代居老年住宅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的居住方式是三代同堂甚至是四代同堂,以利于老人照看孙辈,儿女孝顺老人,通过家庭代际关系完成养儿、养老的过程,多代居住宅形式就是基于此背景而产生的。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不断缩小,当下有条件的年轻人,一般会在结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成立独立的小家庭。而在小孩出世需要老人帮忙照看时,或者父母年迈需要照顾时,又考虑与父母同宅居住或相邻居住。多代居的居住形式既能使老少两代人互相照顾,随时进行感情交流,又不至于使两代人没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是较为适合中国人心理的一种居住方式。老少两代人可以根据希望居住的亲密关系选择同居型和邻居型多代居形式。

2.社区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环境规划

社区养老主是指在现代住宅小区内提供生活起居、医疗服务、文化娱乐、交通等综合服务,是对居家养老的补充,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和住宅开发的新理念。

(1)社区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要求

社区养老要求设计者在前期的规划设计、景观设计、配套服务实施等方面根据老年人的特征做出一些特殊的改动:第一、符合安全、健康的社区住宅设计规范。从居住区规划设计、社区规划设计、单体建筑设计、户型设计,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的安全、健康社区。第二、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一切从老人行为特征出发, 分析老年人有什么样的身体肌能、心理特征、生活习惯等,确定适宜老年人的设计方案。

(2)社区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环境亲情化、全龄化设计

社区养老既是一个承载着养老功能的社区,也是一个从孩童、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全龄化居住社区。社区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环境亲情化、全龄化设计要满足以下方面:第一、在社区规划中应设置部分单独老年公寓,能够满足老年人不愿意打扰子女生活的的需求;第二、在社区规划中应设置部分可拆分的组合形式的户型。即满足老年人相对独立的生活,又可享受子女的亲情关怀以及特殊情况下的需求;第三、在社区规划中设置部分大户型。大户型可以满足父母与子女融洽亲密共同生活的需求。

(3)社区养老体系规划实施策略

社区养老居住环境规划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建筑技术规范体系。遵循国家健康社区及老年社区建筑技术规范的设计要求;第二、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健康的服务管理意识,建立系统化社会医疗服务模式。包括在社区内宣传和开展系列讲座、定期免费开展健康咨询、体检与诊断;第三、加强增进健身体系。鼓励老年人健身运动。老年人的健身体系的构成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主要包括居室空间、社区公园和健身会所等,并与社区内外交通、休闲、局部健身相结合;第四、加强社区文化交流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以健康向上的文化主题塑造社区的文化氛围。设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等社区文化体系,营造老年文化交流系统;第五、加强立体多维的景观设计体系;第六、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按照我国实际情况,以可持续原则为指导,根据层次细分的不同经济状态和需求,建立健康物业管理与服务配套。

3.机构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环境规划

机构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环境主要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实现以下功能:为自理型、介助型和介护型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紧急救援。[6]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机构养老的老年居住环境规划应该以功能需求为导向,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居住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

老年人对环境设计的要求会有很多方面不同于一般人。在生理方面的各种机能的衰退需要有更多的辅助设施来增强他们的行为能力。由于年老而产生的寂寞和孤独感等心理特征则需要利用室内照明设施和室内环境的配色来缓解。养老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各种设计,都要依据老年人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来进行,“尊老、养老、爱老、疼老、护老”,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机构养老设计中,所有设施必须是有针对性的适老化设计,最终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建立一种有持续性生活辅助的居住环境。因此,机构养老的空间设计就要考虑到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生活习惯、社会交往活动以及文体娱乐等生活的各方面。

(2)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设计

第一,针对身体机能衰退的安全性设计。老年人心理老化与生理老化两方面的影响导致老年人居住安全感下降,对环境的安全需求增强,因此,安全性就成为了机构养老模式下空间设计的基本保障。在机构养老设计中的安全性原则不仅要针对老年人生理状况,而且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合理组织空间关系,给予室内安全感的同时也能够改善老年人的孤独感与危机感。

第二,针对视觉衰退的安全性设计。老年人视觉上的衰退导致其对障碍物的识别能力下降,因此室内空间设计要尽可能做到视觉上的无障碍设计,例如,合理布置光源、增加夜间照明等方式;采用大按键开关,加大字体,提高背景与文字的对比度,帮助老人识别与判断,从而提高安全度。

第三,针对听觉衰退的安全性设计。老年人听觉退化引发的听不清或听不到,会对老年人造成一定的危险。针对老年人的听力特征,在进行设计时,可利用其他感官来弥补听觉障碍,如:增加灯光提示、采用有视觉信号的报警装置等,确保老人迅速了解周围环境的状况,保障其安全。

第四,针对触觉衰退的安全性设计。老年人触觉的衰退也会导致老年人对冷热变得不敏感,对物体表面灵敏反应度降低,不能真实识别物体特征等。在室内空间界面布局上,宜根据老年人触觉衰退特点,对室内界面进行表面处理,其界面的材质选用及造型设计应做特殊处理。室内生活空间的界面应手感温润,无冷硬感,例如可选用透气性较好的天然材质为主的壁纸;界面怕磕碰的位置可使用软包,既温馨又能增加触觉感,同时也降低了安全隐患。

(3)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室内空间的可达性设计

空间的可达性设计是老年室内空间环境的先决条件之一,室内空间之间应尽量保持顺畅,在室内各个空间之间形成“回游动线”,避免过于曲折复杂的交通路线,同时室内走道两侧的家具和墙体上要避免出现形体锐利的凸出物和挂件,地面上低矮物品如脚凳、箱子等不要放在交通路线上,同时增加各个室内之间的开口数量并对其位置进行巧妙调整,以增进视线及声音的联系,从而降低老年人发生意外的几率。

四、结语

面向老龄化社会,创新设计是责任,更是关怀。面向老年产品、视觉信息、居住环境的创新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老年生活模式人性化走向,解决了老年群体在不同养老模式下的安全、舒适、健康和高效问题,满足了老年生理机能和心理需求,有效促进了老年服务体系的稳定、和谐。但是,老年社会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制约,以及相关的不确定性,预想通过设计来构建理想的老年社会新秩序,还需要综合考虑老年社会的体制机制,老年群体本身的多样化诉求,基于中华民族孝文化、家文化、根文化的社会价值观,面向老年生活模式的社会固有的老年照护基础,等等。由此,老年服务体系的创新设计支持与实现是综合性的社会学课题和复杂性的设计学课题,需要多方的协同并进,宏观政策和微观模式相统筹,创新理论和设计实践相结合,以责任和关怀为己任,进一步完善、丰富、拓展老年服务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真正实现“幸福老年、安康老年”。

参考文献

[1] 王俊, 龚强, 王威. “老龄健康” 的经济学研究[J]. 经济研究, 2012, 1: 013.

[2] 孙颖心.老年心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 [美]Jakob Nielsen.可用性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李宁. 基于视觉认知的人体行为特征提取模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5] [美]布拉福德·珀金斯,J·戴维·霍格伦,道格拉斯·金.老年居住建筑[M].李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 万辉.集居化养老建筑模式下的室内空间设计研[J].山西建筑2013.39(13).

上一篇:乔治亚罗设计寻求中国伙伴 下一篇: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考核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