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护理方法探讨

时间:2022-05-12 08:59:52

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护理方法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护理措施。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7例躁狂症伴有攻击行为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9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躁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NOSIE量表评分、BRMS量表评分和患者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NOSIE量表中迟缓、激惹、社会兴趣、抑郁、总消极因素等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躁狂症; 攻击行为; 危险因素; 护理措施

doi:10.14033/ki.cfmr.2017.5.0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069-03

躁狂发作时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通常对自己病情没有认识能力,即对自身疾病无自知力,尤其是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对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造成人身危害,为此,有效防范发生攻击行为在躁狂症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躁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将其应用于躁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治疗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7例躁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79例,女18例,年龄24~55岁,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9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2例,男42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8±2.3)岁;初发患者38例,复发患者14例;攻击行为类型中财产攻击15例,自身攻击10例,他人攻击27例;病程2~6年,平均(3.8±0.7)年;患者接受教育程度,中小学6例,初中13例,高中25例,大专及以上8例。对照组45例,男37例,女8例;平均年龄(40.2±2.1)岁;初发患者35例,复发患者10例;攻击行为类型中财产攻击12例,自身攻击9例,他人攻击24例;病程1~7年,平均(3.6±0.8)年;患者接受教育程度中小学5例,初中11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危险因素分析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躁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既往攻击行为史、症状、治疗药物及措施等相关资料,选择上述患者资料作为自变量[2],并对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攻击行为发生与否作为应变量,攻击行为调查内部包括攻击时间、类型、原因、次数、后果及发生前表现[3-4]。对攻击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本文筛选结果中可见,患者年龄、职业稳定性、家庭经济状况、病情是否稳定、社会不良影响、病房环境、户外活动、文化程度、既往攻击行为史等是诱发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5-6]。笔者所在医院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更具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给予针对危险因素中的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包括:科学评估患者精神状态,患者入院后全面评估患者精神状态、个性特征、发病诱因、既往攻击行为史等资料,根据了解的资料对患者病情进行科学评估,确保日常护理干预措施做到心中有数[7]。加强护患沟通,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心理需求,日常工作中采用温柔、委婉的语言与患者交流,使患者保持愉悦心情,降低医源性激惹源。注意接触技巧,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应立于患者侧面,做好自我保护,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完善病房各项安全设施,最大限度降低攻击行为造成的危害[8],另外,注意将患者攻击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护理人员密切注意观察患者动态,一旦患者出现不满、烦躁、坐卧不安、气愤等攻击行为早期表现时,护理人员应避免激惹患者,尽量满足和迁就患者,对于出现争论时要采用冷处理方式[9-10]。x择合理心理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用患者建立良好信任关系,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控制和疏导不良情绪,在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表现时,鼓励患者采用语言方式发泄心中烦闷,当患者处于正常状态时进行人生观教育,帮助患者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营造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环境因素、病房条件是诱发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将病房温度、湿度控制在舒适范围内,尽量保持病房安静[11-12]。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住院患者护理观察量表(NOSIE)评分、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患者治疗依从性。NOSIE量表从社会能力、个人整洁、迟缓、激惹、总积极性因素、抑郁、精神病表现及总消极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根据严重程度分别计0~4分,评分越高说明精神症状越严重[13]。BRMS量表从妄想、幻觉、工作、性兴趣、睡眠、接触、自我评价、情绪、敌意/破坏行为、言语/喧闹程度、意念飘忽、动作、言语共计13个维度进行评价,根据严重程度分别计1~5分,0~5分表示无明显躁狂症状,6~10分表示有轻微躁狂症状,当量比评分高于22分时表明有明显躁狂症状[14]。患者治疗依从性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治疗依从性调查内容包括按时服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自我病情监测等内容,调查结果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三类。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临床实验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NOSIE量表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NOSIE量表中迟缓、激惹、社会兴趣、抑郁、总消极因素等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后BRMS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BRMS量表中动作活动、敌意、情绪及言语活动等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躁狂症是精神疾病分类中心境或情感障碍的一独立单元,临床表现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发病时常伴有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等症状,严重患者则伴有幻觉、妄想、攻击行为等症状,尤其是攻击行为对患者自身和他人造成严重危害,攻击行为相比其他躁狂症状具有独特的特性,首先,攻击行为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精神方面的症状,因此其需要一定的动机或诱因,其次,攻击行为是一种针对其他人或自己的有意伤害行为,这一独特特性决定了可通过降低诱因或消除动机,可有效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这也是临床护理干预可重点介入的途径。为此本文分析了诱发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职业稳定性、家庭经济状况、病情是否稳定、社会不良影响、病房环境、户外活动、文化程度、既往攻击行为史等是诱发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这些诱发因素涉及到患者自身情况、家庭情况、医疗条件等众多方面,所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有一定难度,本文根据高危诱发因素的分析结果制定的护理方案,是将所有因素纳入了干预措施范畴,如增加病房活动空间、引导患者增加户外娱乐活动、疏导患者情绪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BRMS量表及NOSIE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各类精神症状明显好转,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综合护理干预对于降低患者攻击行为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威,潘轶竹,马征,等.精神科急诊患者攻击行为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6,29(3):170-173.

[2]张雪艳,谢雪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山东精神医学,2002,15(1):50-51.

[3]王万芝,郑丽,何伟.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3,9(12):920-921.

[4]钟彩华,张素平,李彩玲.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1):180-182.

[5]王淑艳.多样化健康教育方式在躁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2016,10(5):280-281.

[6]孙华明,杨妹,马佳.丙戊酸镁与氯硝西伴联合治疗躁狂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2):157-159.

[7]叶碧瑜,梁卉薇,李@,等.伴攻击行为的躁狂发作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8):485-487.

[8]李晓燕,朱孔美,慈秀红.49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c护理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7):2169-2170.

[9]王玉忠.探讨急性躁狂症的临床治疗及疗效特点[J].大家健康,2016,10(17):96-97.

[10]钟薇.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危险因素预测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352-1353.

[11]高燕.躁狂症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对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2016,16(4):324-325.

[12]蒋凤丽.优质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疗效及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219-220.

[13]魏茹,王希.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危险因素与干预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1,4(5B):88-89.

[14]高崇年.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12,16(36):116-117.

(收稿日期:2016-10-23)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预防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复发的影响 下一篇:顺铂致大鼠急性肾损伤肾组织细胞凋亡及NGAL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