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式”导学课堂的程式、特点与关键要素

时间:2022-05-12 05:47:02

“活动式”导学课堂的程式、特点与关键要素

思想品德“活动式”导学是“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主动参与为基本特征,教师导学为重要外力,以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模式。这一课堂模式的基本程式、主要特点与关键要素如下。

一、“活动式”导学课堂的基本程式

(一)结构流程图

该课堂模式包含一条主线和三个环节。一条主线是“教师导学贯穿始终”;三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标、活动导学、拓展导结。活动导学由“活动体验、活动探究、活动提升”三个小环节组成。

(二)基本操作流程

1. 情境导标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呈现本课题的学习目标,通过点拨或学生阅读等方式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的情绪调到“优势兴奋中心区”,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2. 活动导学

这是活动式导学的中心环节。该环节以活动为载体,将内容的呈现与活动的开展融为一体,也就是真正实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教师关键要调动学生主动去学,指导学生有效地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高效的双边合作。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实践场、探究问题的实验室,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碰撞、愉快的合作沟通和切身的体验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和陶冶性情。

3. 拓展导结

拓展导结包括课堂小结、课堂检测等活动。学生在基本完成整堂课的学习任务之后,在教师的导向下,归纳或总结知识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活动实现对知识的梳理和对教材的回归。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拓展,促使学生的认识在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后再次提升,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形成新的观点,从而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

二、“活动式”导学课堂的主要特点

(一)活动实施与教学目标相统一

“目标”是课堂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活动是思想品德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路径。教师通过精心构建活动,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维一步一步接近目标,目标的实现通常是用“活动”来落实,“活动”往往以问题或项目的方式驱动。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因此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该是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进行的。

(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思想品德“活动式”导学课堂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主动性和体验性,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体验。同时该模式也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展示学习、训练学习等方式达成学习目标,这一特点符合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当然,活动式导学始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活动在教师主导下进行,教师起到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调控,保证活动质量。

(三)教学思路与学习思维相对接

在活动式导学课堂中,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时空是开放的,有课堂内的活动,也有走出课堂的实践活动。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实际需要、思维水平等等。当然,特别要注重对活动形式的设计,同样的活动采取不同的形式,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四)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相融合

思想品德“活动式”导学课堂,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活动中发展,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学习知识,还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也能自主感悟,形成和完善态度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活动式”导学课堂的关键要素

(一)对课堂教学观念的处理

新课程理念中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必须完成由“讲”到“导”这一角色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教师必须做到 “三个树立”:一要树立“在活动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二要树立“学生是解决教学困难和问题的智慧之源”的新学生观;三要树立“有问题,找学生”的工作原则。尽管“活动式”教学是学生唱主角,但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也不可忽视,要做一个“导师型”教师。

(二)对课堂导学技术的处理

教师导学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教师要明确在课堂上是“导”着学生学,而不是以“讲”代“导”。教师导学表现为“五个导”:在学习目标上用心引导,在学习方法上细心教导,在学习疑难上悉心疏导,在自主学习上精心指导,在拓展反馈时耐心辅导。

(三)对课堂活动设计的处理

活动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活动课的最终效果,好的设计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活动的内容要有根,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图个热闹。整个活动的内容必须以教材为依据,遵循教材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其次,活动的编排要合理,这样才能保证“活动式”教学有组织有目标地顺利开展使学生真正进入“活动”状态。再次,活动的形式能“激趣”。作为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尽量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最后,活动的形式要多样。通过不同的导学方式和不同的活动形式展开教学。

(四)对课堂环节顺序的处理

教学模式的各环节谁先谁后没有严格规定,教师不能死板地按照环节机械地一步一步的走,也不能机械地认为它们是分割无联系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灵活地处理,这样既能使课堂高效有序,更能让课堂呈现出无限的活力与生机,还能彰显教师个性风格。

(五)对拓展导结环节的处理

拓展导结环节要体现活动式导学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提高人格修养。拓展方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采取恰当的活动形式;拓展手段也要灵活多样,小黑板、小纸条、练习本、试卷、PPT、抢答器等均可;拓展方法也要灵活多样,组内自检、组际互检、教师直检等;根据教学需要,可集中,可分散;可前,可中,可后。拓展的时间一定要有保证,不要走过场。

上一篇:我国近十年美术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下一篇:提高高校游泳教学的安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