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欲”绑架了中国人的婚姻吗?

时间:2022-05-11 03:02:59

“物欲”绑架了中国人的婚姻吗?

(刘正山,经济学者,1974年生于陕西,2007年12月博士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现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著有《爱情婚姻经济学》等。)

“我知道在边界的对面还有一个牧场,那里有青山、绿草和溪流,另外还有间修葺了一半的小木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可以在那儿安身落户,你愿意去吗?”

这话,乍听起来,没有几个人不怦然心动且心向往之的。可是,那毕竟只是一句电影台词。

在很多人的眼中,当今的婚姻,已经背离初衷,似乎被“物欲”绑架了,变得物欲横流。诸多机构所做的调查不约而同地发现,住房、收入等“物质基础”是影响婚姻的重要甚至主要因素。例如,2014年7月,某网站推出的《一周调查(4):无房的婚姻,你能接受吗?》在是否接受无房的婚姻一项,58%的网友表示不能接受,只有21%的网友可以接受。

其实,在我们经济学者看来,天下没有新鲜事。只要是存在的,都是理性的,都是约束条件下的优化选择。无论爱情,还是婚姻,也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关于爱情,我曾给出一个经济学角度的流转较广的定义:爱情是一种具有互补效用的非耐用消费品,是实现人们幸福感的众多消费品之一。所谓互补效用,是说某一产品单独存在时,价值不会太高,甚至无价值,但当另一产品出现时,彼此的价值会同时提升。所谓非耐用消费品,是指必须在短期内消费掉或者容易损耗的消费品。作为“消费品”,人们之选择,自然是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请试着想一想,爱上某个女孩,是否是为了她的美貌、气质、才干或者家庭背景中的一项或者多项?同样地,某个女孩子爱上你,如果不是为了你的富有,一定是为了你某方面的长处:或者爱你诚实和专一,或者爱你长相英俊潇洒,或者爱你才华横溢(或者文章写得好,或者知识广博,天下闻名),或者爱你职位高(年轻有为,提升为科长或者处长等)……总之,她一定是因为你存在某项能够吸引她的长处,否则,绝对不会爱上你的!所以,女孩子和其男友并肩而行,必然有骄傲之感,她才快乐,才幸福;如果没有骄傲之感,麻烦就产生了。其实,早就有人说过,《红楼梦》中的焦大绝对不会爱上林妹妹,反之亦然!

至于婚姻,我在《爱情婚姻经济学》一书中论证认为,婚姻是“基于功利考虑的攀比困境”:结婚的必要条件是降低交易成本,与此相应地提高了合作的收益(感情、子女、生理、经济等);结婚的充分条件是习俗。所以,凡是婚姻,必定功利。婚姻是一种合约,双方签订这个合约,无非是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如果双方觉得不合算,就不会结婚。如果你坚持认为结婚不存在功利性,那么请问,你在寻找对象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对方的长相、学识、谈吐、性格、能力、收入等等。如果考虑过上面列举的任何一项,你就有“功利”意识。

现实世界中,很难见到不“功利”的婚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潘绥铭所做的关于中国人婚姻状况的调查显示:在城镇居民中,男方收入是女方的两倍,性生活最满意,婚姻也最稳定。为什么呢?潘绥铭解释说,夫妻婚姻生活能不能保持稳定,主要是在“交换”价值上能不能保持平等。婚姻生活就是“交换”,即双方的付出和得到的“交换”。如果有一方付出和得到极不平衡,心理很容易倾斜,久而久之,婚姻就会出现裂痕。拿离婚来说,我们常常看到,总有一方认为自己付出太多获得太少,对方则是“狼心狗肺”,一点儿良心都没有。女方往往说,我起早贪黑,为了孩子,操持家务,你的收入无非比我高一点,就夜不归宿,惹花拈草;男方则认为,我的收入比你高,偶尔“开心”一下,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可以跟你扯平。实际上,女方收入少,但由于花在家庭的劳动多,而这部分劳动本身就是机会成本(至少不应低于保姆费),是有经济价值的,可以折算成金钱,而男方之所以有些“牛气”,恰恰是因为他忽略了女方的这部分经济价值,因此“偶尔开心一下”不仅不觉有愧,还有点儿满不在乎。

当然,经济社会的变革必将影响婚姻,因为它改变的是“约束条件”。一方面,女性经济地位提高了,导致感情因素对婚姻的影响更大。20世纪50年代国内城市的企业中女性员工比例基本不到10%,而现在普遍超过40%。女性有了稳定的收入后就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在生活中依附于男性,这给了她们对婚姻中的不如意“说不”的权利。而且我们也看到,在以前,为了孩子凑合而不离婚的夫妻多得是,现在则不同了,女性可以独立抚养孩子,不需要再维持一段没有意义的婚姻。另外,经济的发展给男女双方都带来更多的收入,从而也让现代中国人越来越个性张扬,这在80后夫妻中表现特别明显,所以我们也看到80后的离婚率远高于70后和60后。

另一方面,最近这些年,不少人在选择对象的时候,较多的考虑物质因素,比如必须有住房、收入要达到一定的数额等等,如前文所说的。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拜金思想”或者“物欲横流”。以前,大家相亲为什么不考虑住房?因为那时住房不是问题。这好比说,以前吃不上馒头,后来条件改善了,不仅能吃上馒头,而且还有肉、米等各种东西吃,于是馒头就退居次位,生活中急需的却又难以满足的物品,就显得更重要。

同样的道理,最新出现一个名词,叫做“毕婚族”,即大学时相恋,大学毕业后结婚。这个群体的比例,有增大的趋势。分析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具备了“物质基础”,即家里给准备了住房、汽车等,不必担忧“安全”问题,因此,感情因素的权重增加了。与此对照,今年某机构的一份调研显示,女性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住房因素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是第一位的,已让位于收入因素:81.8%的人认为男人有稳定收入就可以结婚,89%的女性把“有稳定收入”排在最前。为什么?今年3月份在某电台做嘉宾的时候,我估算中国的住房已经“过剩”,户均达到2套左右。前几年,因为房价迅猛上涨且供不应求,导致人们在结婚之时,较多的考虑住房因素;而今的形势变了,于是,它的地位也便退让了。

说到底,不同时期的婚姻,男女双方考虑的重点可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在约束条件下,选择最有利的情况,即合乎经济学所说的效用(幸福或收益)的最大化。

上一篇:有机农产品 想说爱你不容易 下一篇:WEC2014魔兽3预选赛正式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