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洪柳琴制作的沿革与发展

时间:2022-05-11 02:02:00

孟宪洪柳琴制作的沿革与发展

摘要:本文讲述了孟宪洪老师针对柳琴制作的几十年的探索、改革过程。在几十年时间里,孟宪洪通过20多项,900多次尝试,使柳琴从一个民间地方乐器,逐渐走上高雅音乐的殿堂,成为民族乐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键词:孟宪洪 柳琴制作 柳琴改革

柳琴作为徐州的一个地方特色乐器,随着民族音乐的普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熟悉,成为民族音乐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高音乐器。柳琴能从一个沿街乞讨的工具,发展成为现在高雅音乐殿堂的珍珠,离不开这个乐器的作品、演奏技巧和乐器制作3个方面的共同促进,而乐器制作又是演奏技巧和作品的根本基础,没有一个完善的乐器制作和改革过程,就不会出现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柳琴的技巧和音色。

乐器制作的研究与改革饱含了几代人的心血与尝试,而孟宪洪老师正是柳琴制作与研革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老师。他的很多改革成果都已经应用到乐器中,但是很多成功背后的失败和经验却不被人们所知道,其中的改革与探索的过程更是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很多珍贵的资料如果不去挖掘、回忆和整理将会随着岁月而一起流逝。笔者作为一名柳琴的学习者,一个民族音乐的传承者,将通过本文为大家介绍孟宪洪老师及其柳琴制作的过程和经历,并通过此来研究国内柳琴发展的现状。

一、国内柳琴制造业现状

国内目前从事中国乐器制作的大多是木匠出身,都是依葫芦画瓢的外形模仿的工艺制作,真正具备音乐常识和演奏技巧、具备科研和改革乐器能力的乐器制作师是很少的。因为牵扯商业机密,所以可以去记录整理乐器的改革过程和经验的机会也是更少的,乐器制作的传承和发展现在更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口传心授,所以目前关于乐器制作和改革的文献资料几乎是空白的。而整理和挖掘柳琴的制作和历史研革的工作,可以更好地把前辈的探索经验留给后人做参考和学习,可以促进这个乐器的制作改革之路的继续前行,对这个乐器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柳琴的真正发展是从1958年开始,离现在仅仅几十年时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乐器种类,而中国的乐器制造业,大部分制作者都是模仿类型的木匠,是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只是按照大体的尺寸和厚薄去仿作,究竟什么样的音色是好听,什么样的尺寸有有利于演奏,这些木匠师傅是不清楚的。又因为很多制作经验牵扯商业机密,具备音乐尝试和演奏经验的乐器制作师又不愿意轻易地把自己毕生的经验积累交流给别人,哪怕给自己的学徒也仅仅是口传心授,所以在书面上的有迹可循的资料是非常少的。但是随着大自然的万物循环,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技能正在随着老前辈生命的消逝而逐渐失传,所以整理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乐器制作和改革起到传承和发展作用。

二、孟宪洪介绍

孟宪洪是原徐州乐器厂厂长,原徐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原孟氏琴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柳琴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乐器改革制作协会常务理事、民族乐器制作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是全国柳琴标准的主要起草人。荣获中国民族乐器(柳琴)制作终身成就奖。

孟宪洪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先后师承王惠然、闵季骞老师。长期从事乐器制作、改革及音乐演出,创作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了柳琴、中音柳琴、五弦柳琴、双共鸣箱柳琴、六弦柳琴、电声柳琴、机械轴柳琴及其它民族乐器的改革与研制。发明了柳琴支架与柳琴微调。先后发表了《半导体四弦柳琴》、《柳琴的沿革》、《柳琴微调》、《柳琴沙音的检查与排除》、《柳琴弹挑教学中的“三相等”等十多篇论文,1976年编写《柳琴教程》。先后创作了二百多首音乐作品,其中三十多首分别在各级音乐刊物上发表或获奖。柳琴的改革就是柳琴大师王惠然先生同徐州乐器厂的孟宪洪老师共同完成的,先后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文化部科技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柳琴的起源

据说柳琴的最早出现是在苏北鲁南佛教寺院四大金刚中琵琶天王的塑像中,民间在建立寺庙的时候为了简单,就把琵琶的模型,把比例缩小,用土制作而成,有两根弦,一般都是丝弦或者尼龙线,7个木头品或者竹品组成。传说有个沿街要饭的乞丐,每日流浪街头,沿街要饭,生活很艰苦。这一天路过寺庙,突然天降大雨,乞丐急忙到寺庙中去避雨,饥寒交迫中突然发现寺庙的四大金刚都在怒目圆瞪,仿佛在鄙视自己,由于琵琶天王,拿着琵琶咧开嘴角在讥笑自己, 于是一个箭步上去,从琵琶天王手里夺过琵琶,把琵琶高高举过头顶正要摔的时候,突然发现雨停了,雨后的阳光洒在琵琶上,格外好看,乞丐把琵琶抱在怀里看了半天,越看越喜欢,于是乞丐就抱着琵琶出去边唱边乞讨,这就是土琵琶名称的由来。后来这个乐器在苏北鲁南越来越流行,已经是大家茶余饭后喊两嗓子的主要伴奏乐器, 于是土琵琶改良成了木头的小琵琶,又由于从后面看特别像一个大火腿,所以也有人叫他“金刚腿”,右手也改用拨子演奏了。

四、柳琴改革的现状

柳琴的品。柳琴品最早由高粱秆做成,后来改为竹面镶铜品。克服了竹品不耐磨的不足,使发音更加灵敏;现在普遍采用29品的规格,上面镶铜条或者钢条,根据音高的不同,品有长短之分,拼的间距也根据音高的不同,有宽窄之别,品决定了柳琴的音高,也是柳琴最容易损坏的部位,除了音色,音准是柳琴的第二重要的因素,所以,好的音准直接决定了柳琴的价值。

柳琴的琴弦。柳琴的琴弦以前是使用的丝线,后来改丝弦为尼龙弦(坚固耐用但音色暗淡)后又改一、二弦为钢丝弦,三、四弦为合金缠弦,使之既坚固耐用,又美化了音色。达到一弦高音区清脆、明亮,有很强的穿透力,二、三弦音色柔美,适合演奏推拉吟揉各种技巧,富有表现力,第四弦音色浑厚结实的良好效果。现在也有人尝试用银线,主要是为了更加的有韧性,弹性,耐弹,并且银色通透,余音明亮。

柳琴的定弦。柳琴通过缩短琴体,使一弦从a1提高四度至d2,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音乐器,现定弦固定为g、d1、g1、d2。由双弦(d1、a1)扩为四弦(g、d1、g1、d2)、七品增为29品使音域由原来的一个半八度扩展为四个八度(g-g4)。在排列上改成十二平均律,可任意转调,方便演奏各类和弦。

音窗的形状和位置。面板双侧各开一个音窗,使共鸣音从窗孔有效传出,增大了音量。音窗的方位和音孔的大小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琴轴的改革。琴轴以前采用木头琴轴,后来尝试用牛角、象牙、骨头,主要是为了增加摩擦力,现在主要采用牛角和木头的琴轴。

柳琴的琴码。柳琴的琴码经常大量的尝试和研究,改平底码为拱形阶梯桥码,减少琴码与面板的接触面,以减轻对面板的压力,使琴体各部分得到充分振动,发音更加灵敏,并利用码端面上的阶梯形,调整了各弦的有效弦长,提高了音准度。

微调的借鉴与改革。柳琴因为采用是和琵琶一样的琴轴定弦,由于阴雨更高,琴弦的张力更大,在校对的时候,如果掌握的不是很好,很容易发生短线的情况,所以对于音准的调控,有了更搞的要求,但是新手就很难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参考小提琴的微调,改革制作了柳琴的微调,经过调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迅速就被大家所采用而普及。

支架的借鉴与改革。为稳定琴体方便不同身高人演奏,避免弓身弯腰等需要,又增设了支架。支架提高了演奏者的重心,使演奏者可以更加放松的去演奏乐曲,由于演奏者的不同,支架的高低和角度也有不同,这个就要演奏家在定做乐器的时候,和制作师有一定的交流和沟通,支架也有塑料的,牛角的,有机玻璃的,也有铜的材料制作而成的。

柳琴的背板。柳琴的背板改柳木为质地坚硬、结构紧密的红木作背板,增强了发音的反射力,背板的质地,软硬,反射弧的角度对柳琴的音色起到很重要的因素;现在一般采用红木,紫檀木等材料。

柳琴的面板。除了背板,面板也是绝对柳琴音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面板材料的密度和薄厚,以及风干的时间,都是音色好坏的重要指标,现在柳琴都采用陈旧而质地干松的老桐木作面板,使音色、音量得到很大改善。

双共鸣音箱的实验。80年代开始,柳琴由于明亮的高音,非常适合乐队演奏,成为乐队的珍珠,但是在独奏的时候,柳琴的低音特别单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始研制开发双共鸣音箱柳琴,这样加厚了低音的效果,丰富了独奏时候的演出效果;

五、六弦柳琴的实验。柳琴在改革的一开始就大量的借鉴了吉他、曼陀铃、琉特琴的特点,所以在柳琴4根琴弦已经满足了柳琴的大部分需要以后,又开始研究五弦、六弦柳琴的改革,从定弦、音域、演奏手法上都有了极大地丰富;

拨片,材料、形状、质地、软硬手感的选择。改竹制圆筒的“柳琴套”为赛璐璐或尼龙制的三角形拨片(厚约0.8毫米),使之软硬适度经久,耐用,便于控制力度变化,减少了杂音,发音敏锐悦耳,便于演奏多种技巧。

电声柳琴的尝试。柳琴在独奏的时候,经常由于受到场地的音箱,需要加扩音器,但是扩音器的效果往往并不是很满意,所以特别研制了内置的一种电声柳琴,这样在音色和音量上都可以更加自由的进行调控;

孟宪洪对柳琴的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背后的艰辛和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篇文章的总结和概述也填补目前国内关于柳琴制作和改革过程在文字资料上的空白,为以后改良这个乐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为以后科学的发展这个乐器起到有力的科学依据,让大家解密乐器改革成功背后的故事。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师范大学校级一般项目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2XWB03,财务项目号:9210512205,主持人:孟醒。

上一篇:浅谈小号高音的影响因素及练习方法(上) 下一篇:哈农钢琴教程中伴奏与旋律的配合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