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评价生成“语文味”的课堂

时间:2022-05-11 09:24:57

“语文味”的评价生成“语文味”的课堂

所谓课堂评价,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课堂评价要亲切、有爱心、有耐心,要激励赞赏,要准确、简洁、得体。除此之外,我认为课堂评价还必须要具有学科特点,语文的课堂评价要有“语文味”。程少堂先生给“语文味”下的定义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既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教学内容是在对话中生成的,即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回答与教师评价中生成的。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因此应把评价视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这里所说的“语文味”,并不是语文本身的“味”,而是语文课的“味”。说得更准确些,就是“语文教学的味”,即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味”,或者干脆说是教师教学生学语文的“味”。教师教学生学语文的“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评价学生上。教师引导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而“语文味”的课堂评价是语文味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语文味课堂的浓化剂。怎样让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评价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心灵对话的桥梁,让学生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使他们获得灵性的启迪、美感的享受呢?

一、 课堂评价要挖掘文本的情感因子生成语文味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语文课要上得有情,有意,有趣,语文教师首先要吃透文本,蕴育情感,引导评价学生要以情激情,才能酿造出浓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富有情味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感情丰富并会“煽情”的人,课堂评价要能够准确抓住文本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

以《我与地坛》中的地坛景物描写为例,我认为首要的是要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我与地坛》中照录他小说《我之舞》中的这段话。教学到这里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让学生领悟文中这些动植物和“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为什么能给作者生存的启示。可学生的回答大多是从修辞手法上来分析:如一学生说“‘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另一学生说“‘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接着启发,启发的结果是一学生仅这样小结了一下:“这段描写充满生机活力,说明‘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这一教学环节我觉得学生没有真正品味语言,因为从他们的回答中可看出学生只学习了一种僵死的表层的语言现象,而没有领悟到蕴涵于语言之中的那种深邃的生命情感。因此学生回答后我接着引导评价到:“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来这世上的小昆虫且它们的生活状态和我有着差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它的稳与作者烦躁不安形成对比,树干上的那只寂寞的蝉蜕,是蝉再生的标志,是蝉飞翔的起点,这对作者摆脱自我走向新生无疑有着非凡的启示。作者发现的是,昆虫也许并不需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到世上,可照样活得有滋有味,“蜂儿”“蚂蚁”“瓢虫”用自己的方式向作者展示着缤纷的生命世界,这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给了作者深深的启迪,如此小的生命都在努力地活着,更何况人呢?珍爱生命吧。

学生领悟了这些,才真正走进了作者曾经走进的地坛,才真正走进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想你的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怎样创造,就是要寻找到语言的情感源头,寻找语言与人物内心情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堂面对学生的质疑、学习的错误、对话的异见,教师应用丰富的语言、饱满的情感、人文的评价来打动学生,评中含情,评中生情,把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创造出一种与课文情调相一致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融于其间。

二、 课堂评价要体验鉴赏渲染出语文味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而无论积累还是运用,都应该建立在语言的体验和鉴赏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沦为空谈,因此,评价应进行语言的体验和鉴赏。体验和鉴赏可从炼字、修辞、描写、句式等多角度去品味体验文本中优美及精辟的词句,挖掘其内涵,理解其作用,领会其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体验和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阅读课堂对文本的研习,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审美体验,体验文本当中的言语之美、情感之美、智慧之美、节奏之美。因此,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自然成为语文课堂评价追求的目标之一。以下是朱昌元老师《雨霖铃》课例的片段:

接下来,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设想自己“今宵酒醒”时的情景,请一位同学把它朗读一遍。

生12(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清代词人贺裳称赞这一词句为“古今俊句”,“俊”也就是“好”的意思,有神采,有特点。那么,它好在什么地方呢?

生13:这是柳永想象自己酒醒后感受到的情景,却写得很真切,如在眼前。

生14:河岸、杨柳、晓风、残月,不多的几种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画面感很强。

生15:“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寒冷,传达出离别后凄冷的心境。

生16:还有“残月”,似乎象征着今后难以团圆。

生17:这两句妙就妙在用具体的景物传达出内在的感受,失落,伤感,真正做到了“景语即情语”。

师:大家的体会都很深切,是在用“心”读书。这几句景语,确实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渲染得十分真切、充分,创造出了一种特别鲜明、典型的意境。词人酒醒梦回,扁舟临岸,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枝头,象征着柳永凄清的心情,他不忍心离去,但最终不得不离去,所以他忍受着离别的孤独和痛苦。柳永虽然不是画家,没有什么画作流传下来,但他是一个天分很高的人,如果挥笔作画,相信也是丹青好手。有画家根据这两句词意画了一幅水墨画,比较能表现这一意境。(PPT展示水墨画)刘永济先生说得好:“‘今宵’两句,传诵一时,盖所写之景与别情相切合。今宵酒醒时恰是明早舟行已远之处,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恰是最凄凉之景,读之自然使人感到一种难堪之情,故一时传诵以为名句。”下面我们一起再把这两句词诵读一遍。

这一教学环节,朱老师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去评价,引导学生体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审美意境:词人酒醒梦回,扁舟临岸,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枝头。这种凄凉之美,孤独之美的审美体验与教师的评价语言融为一体,在师生的对答评价当中,学生的审美体验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这样的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火花,而且让他们体会到语文课独特的美感,即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

三、 课堂评价要幽默风趣再现语文味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知识才能长期积累的结果。一个好教师,一定是风趣幽默的。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要有语文味,关键是教师的引导评价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盘授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充分张扬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个性,这样才能激活语文味生成的主体意识,为语文味境界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将进酒》中有一精彩的片段: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还行吧。

师:听着挺勉强的。(生笑)那你觉得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读?

生:我感觉应该用很豪放的感觉读,很有气场的样子。

师:其他同学什么意见呢?

生:我觉得应该用一种喝醉酒的感觉去读。

(学生大笑)

师:怎么才能读出喝醉酒的感觉?

生:就是该拖音的要拖音。

师:那你能示范一下吗?

(学生示范读几句诗)

师:看来你的酒量挺大,一时半会儿还喝不醉。

(学生大笑)

学生体会到了喝醉酒的感觉,但没有读出这种味道,教师此时幽默暗示,既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又委婉地提醒了没有读好的问题,更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所以评价语言不妨做到幽默风趣,力求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没有“幽默点染”的语文课,师生之间是难以达成一种智慧与愉悦的默契的,也就难以再现语文味。

四、 课堂评价要纠错改进烘托出语文味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预设所有的教学情景,课堂教学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信息,新的问题,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不断出错、纠错的地方。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灵活、恰当、人文、语文味地进行评价,教师勇于在语文课上自我纠错,也要鼓励学生纠错,以文本里的言语运用为出发点,延伸到现实生活之中,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起到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作用。

一位教师教学《斑羚飞渡》的片断:

教师问:“对于老斑羚舍生帮助壮年的、幼小的斑羚跃过悬崖的做法,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说:“我觉得那只镰刀头羊最愚蠢,它完全可以不站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

教师:“为什么?”

学生说:“因为它是领头羊,它应该继续活下来带领那些得以生存的斑羚群。再说,它舍生救下那些斑羚后,那些得以继续生存的同伴也不会感激它。”

此时有不少同学纷纷表示了赞同。

教师说:“那么,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你不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来救你吗?如果他们不来救你,你怎么想呢?”

学生甲回答:“我会想,爸爸妈妈真狠,平时都说爱我,关键时候不来管我了!”

有学生乙说:“我可是希望爸爸妈妈来帮我一把的,有他们在我身边,我才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学生丙说:“我认为老斑羚舍身救小斑羚是爱自己种族的行为,只要能够保留住自己的种族,死了也值得!”

教师说:“是啊,说得多有道理啊!”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移情体验,让学生置身其中,将心比心,从而感受到老斑羚这样做的勇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纠错改进了无痕迹,自然贴切,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堂是变化的课堂,只有富有变化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出现暂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时候,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视角,巧妙地开发生成性的资源,把课内发生的意外枝叶,通过富有诗意的评价语言,巧妙地嫁接到学生学习的主干上去,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而又不失秩序。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总有一种能吸引学生体验探究的神秘气场,让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惑困境中走出来,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境界,教师的引导纠错改进必能烘托出浓浓的语文味。

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精深的学问,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教育智慧,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想使语文课有语文味,教师的评价首先要有语文味。评价应回归语文的本色,在追求语文味的漫漫征途中,要有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

参考文献:

①王爱华、曹春华著《国内“语文味”十年研究综述》,《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1年第11期

②张毅著《论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的语文教育美学的构建》,《语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9期

③程少堂、葛福安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深圳语文教研方阵扫描》,《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3年第4期

④程少堂著《新的语文教学美学原则在崛起――以“语文味”或“文人语文”为核心》,《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⑤许国申著《“语文味”探微》,《语文学习》2011年第12期

⑥梁青著《众里寻她千百度――语文味:概念演变与内涵升华》,《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4期

上一篇:“以问题为中心”高中物理复习课的三环节模式... 下一篇:对“全国高考广东卷第12题C选项”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