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懵懂懂看洋人

时间:2022-05-11 03:13:54

在清朝官方的正式文件里,举凡提到“洋鬼子”,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一副趾高气扬的文化优越感蔑视地称呼人家为“夷”,如“英夷”“法夷”等。在古汉语里,“夷”字最早用来指中国东部的一些部落,后来泛指那些在中国周边,典章器物明显落后于中国的蛮夷之邦。用“夷”来称呼欧美国家,显然表示清政府是把这些欧美国家当成臣服于中国的附属国家了。这就难怪当年在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时,清政府要动用“理藩院”予以招待了。

面对蜂拥而来的“洋鬼子”,中国的读书人首先想到的是古代的那些神话著作《山海经》和《淮南子》。还在乾隆盛世时,大学者纪晓岚就把传说中的欧洲等地同《山海经》中的记载相互参照比附。按照这一逻辑,在那里生活的居民也就很难逃脱《山海经》里那些半人半鬼的形象。江苏诗人陆嵩材在其《江州述感》中,就如此“妖魔化”英国人:“白者乃真鬼,语音类禽鸟,胫长面多毛,眼绿疾顾。”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非止一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社会上普遍流行一个说法,这就是英国人“腿足纠缠,难伸屈,一扑不得起,故往往挫衄”。有当代学者考证,中国人之所以对英国人有这样的印象,可能滥觞于当年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不愿意向乾隆皇帝下跪这个细节。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而这个误解直接影响了禁烟派大臣林则徐等人。

在道光二十年八月初四,林则徐向道光皇帝上了一个奏折,声言:“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扑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即使在开战之后,林则徐仍然认为:“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除此之外,这个被范文澜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爱国者,还荒唐地认为英国人素来以肉食为主,因此中国产的茶叶和大黄等物品是他们的必需品,否则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亡。他还义正词严地以此威吓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真不知道刚刚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女王陛下,在读了中国的这名地方大员的文件后会作何感想!

开明如林则徐者都是这样的见识,别人就不用说了。鸦片战争后期,英军在中国沿海如入无人之境,南征北讨,所向披靡,战局明显对清廷不利。道光二十一年,皇帝决定背水一战,他迅速将钦差大臣换成奕山,还派去了一位善于作战的“果勇侯”杨芳当钦差参赞大臣。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杨芳一到广州就演出了一场堪称奇异的闹剧:他命令广州士兵收集马桶和女人的内裤,将这些东西挂在广州的城墙上,对准英军的枪炮。他还在城隍庙做法事,将符水装入坛中埋在地下……杨芳将军的“以邪门制约邪门”并没有挡住英军的“船坚炮利”,广东战事很快陷入全面的被动之中,和入侵者签订后来的“城下之盟”也在情理之中了。

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即使和洋鬼子打了很长一个时期的交道,许多官员对于外洋的世界仍然是懵懵懂懂。甚至很多官员并不认为世界上真有丹麦、葡萄牙等那么多的国家,这些名目其实都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编出来要挟我们多出钱的。

庙堂之上的情势大体如此,那么,民间的草根阶层是如何看待“洋鬼子”的呢?

根据曹聚仁先生的《中国近百年史话》和英国立德夫人的《穿蓝色长袍的国度》等书记载,当时民间对于“洋鬼子”的认识也是稀奇古怪,充满了想象力。

有人认为“洋鬼子”身上有类似羊身上的膻味,所以肯定是羊变的,因此多杀羊就能杀掉洋鬼子。有的人看见洋鬼子用电灯泡,不能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就臆想说:那是用中国小孩的眼睛做的。晚清时期,欧美人已经发明了照相术,看到这些新鲜玩意儿,有的中国人便说:洋人洗相片用的那些药水也是用中国小孩子的脑子提炼出来的。

恰好,外国传教士极为热衷于在中国开办孤儿院、医院、小学等慈善机构,而且往往喜欢收养无家的孤儿。大家不免都要怀疑:洋鬼子能这样好心吗?种种猜测成风,一旦有风吹草动,加上稍微的煽动,平日积累起来的民间的怒火就会集中爆发出来,烧向那些可恶的“洋鬼子”。晚清时期的所谓“教案”,很多都是在隔膜和误解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与其说“教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民众的自发抗争,毋宁说是一场文化上的冲突更为确切。

(摘自《大历史的小切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傅树清 陈明贵)

上一篇:敢秀才是硬道理 下一篇:养喜神,去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