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捧“盗亦有道”不过是旁敲侧击

时间:2022-05-11 02:31:06

据《南方日报》报道,在广东湛江求职的大学生小刘去面试的路上被抢了挎包。小刘借朋友的手机拨打自己的手机打不通,但过后却发现收到自己手机发来的短信,劫匪告知了被抢证件存放地点。小刘拿回东西后又接到了劫匪电话,劫匪称:“看你们大学生找工作也挺可怜的,手机还给你吧!”落款:“没家的人”。引来网友“这个劫匪不太冷”、“侠盗”、“盗亦有道”等感慨一片。

点评:《华商报》评论《“抢珠还椟”的次道德应该被宽宥》的论者说,这让他想到一个渐被遗忘的名词――次道德,是指违法者在实施不正当行为过程中遵守“行业道德”,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如绑架人质时,不伤害人质的健康和人格;制假贩假时,不把有毒物质掺进药或食品中等等。次道德?说实在的,在该论者眼里一个渐被遗忘的名词,在我却头一回听说。这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吗?也不仅是我孤陋寡闻,遍询同事何为次道德,他们也一头雾水。内事不决问百度,次道德还真有个词条,意思与这位论者的解释也差不多,但好像并不是个社会学术语,因为百度百科也是称引的一位论者的说法,评论的也是一条“盗亦有道”的新闻。窃以为所谓次道德也如“抢珠还椟”一般是作者生造的名词。

词虽生造但还算贴切,不过,对于论者“次道德应该被宽宥”的论调,却着实不敢苟同。该论者说,这个劫匪让一个令人齿寒的违法犯罪行为有了一丝温情,使人感到这个劫匪有药可救的同时,也希望这样的次道德多些、再多些。这话貌似有道理,但也暗含了一种危险倾向。倘若对这种所谓“温情”给予宽容,我担心违法犯罪分子会从其不法行为中获得一种道德感,从而使自己不能深刻认识到其行为的危害,而在偷盗或抢劫的路上越滑越远。这并非多虑,已有论者对此抱有警惕。《重庆时报》的评论《透视“盗亦有道”的幻象》说,因为毕业证和手机的确对己无用,可能也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对大学生们至关重要,所以选择归还,只说明此人尚存良知。所谓“盗亦有道”,不过是民众臆想的幻象。毕竟,“没家”不能成为损害他人的借口,抢劫更不能成为不劳而获的“职业”,恃强凌弱不是“侠盗”的本色,触犯法律更应受到严惩,这个底线不能模糊。

的确,这个劫匪“良心发现”退还了于己无用的东西,客观上减少了受害者的损失,倘若被抓获确实可看作量刑从宽的情节,却改变不了犯罪的性质。而因为其所谓的次道德给予宽容显属是非观念的混乱,以及道德评判标准的滑坡。但我以为,网络上之所以出现热捧“盗亦有道”、对劫匪唱赞歌的现象,也不全是真的宽容那个劫匪。说“盗亦有道”并不是这些公众的臆想和自我安慰,而是希望借所谓的“盗亦有道”对有些行业职业道德滑坡旁敲侧击,实施针砭和劝谕。这看似偏激,但所谓偏激,用钱钟书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有失偏颇却别有所激。至于这种旁敲侧击,能不能敲醒某些人,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倘若他们是在昏睡,或可能一击而中幡然醒悟;倘若他们是在装睡,那是无论如何都唤不醒的。

上一篇:发挥银行业作用 助推“桥头堡”建设 下一篇:新政策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