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媒体:整合的体验

时间:2022-05-10 07:07:07

都市媒体:整合的体验

编者按:克里斯托弗・穆斯塔法・格兰特・科万先生毕业于MIT,任教于美国帕斯设计学院,现为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执教领域涉及城市规划、建筑与媒体等。在《都市媒体:整合的体验》一文中,科万提出将有形的物理世界与数字领域相整合的思想,诞生“都市媒体”这一名词。都市媒体既可以看作是一种概念过程,也可以作为一种操作系统,后者的目的就是捕捉并刻画城市社会(文化)、有形自然(环境)和虚拟(技术)方面的动态互动,目标是形成“综合智能”――一种不仅能够解决城市中心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的网络。科万用他与学生为纽约、迪拜与北京设计的三个项目来说明“都市媒体”的运用。都市媒体最终将在人与城市之间形成整合体验的互动。

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要面对一项艰难挑战,需要人类的“综合智能”达到新的合作水平,以此来驾驭和应用我们可支配的大量技术资源。如果能学会克服阻碍进步的真正问题(地缘政治分割、经济差异和知识产权控制),那么我们就能以全球性网络的形式开始有效地工作,来监测和控制地球母亲正在经历的无秩序状态。这样,我们就能达到“控制论”的创立者诺伯特・维纳(Norbert Weiner)所描述的抗性,作为一种方法减缓地球不可避免的全面衰败。

全世界的领导人和政府都极力想找到解决全球困境的新方法,而我们对维纳预测的重要性的认识才刚刚开始。多项可靠来源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生物学系统正濒临其爆发点,随时有崩溃的危险。为了扭转这种看似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避免走向全球混乱,我们必须想出一种具有想象力的新的控制论过程,确保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能够继续维持。找到这种过程关键在于我们规划、组织和管理复杂系统与实体的能力,以及将有机生命与数字网络相联系用于监测更大类型的复杂系统运行情况的能力。重要的是,最终形成的系统必须通过自我更新来持续下去。

这个新的控制论过程将有赖于我们处理和过滤大量数据,这种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用于实时记录全球性活动和产生的行为模式。整个生物圈的每一种元素都需要加以严密追踪,同时整合地理与气候条件、捕食特性与生活周期等诸多因素。在这种复杂和多维的数据环境中,直观化的作用将举足轻重,这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这些现象的突发模式和过程。直观化本身也将具有有机性,因为它需要加以调整来模拟来自微观有机物到宏观地球状态等众多来源的信息。人工智能的作用也将至关重要,有助于创造这种新的控制论抗性形式,揭示异常趋势和现象,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在灾害发生前加以预防。

控制论的下一个阶段也许是一种新过程,笔者称之为“再生网络”,这是一个实时的生活通讯系统,能处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在电子学的早期阶段,公认的一项突破就是用简单的单向/双向通讯作为计算机的查询应答方式。但很快我们就能将电子机械设备整合到有机结构中,监控和调整多个数据来源的信息流,创造一种宏观的反馈系统。这种反馈系统的设计目的是使其形式得以逐步演化,并与越来越多的网络相连接,直至虚拟复制出有机状态。这种新的再生过程将能够监测和控制环境和人造两种系统。智能城市(Smart City)程序在建筑系统和城市基础设施中整合了智能电器,目前已在许多大城市酝酿。这些例子证明,我们已经能够掌控的新系统与新工具具备潜力。

在《灵魂机器的时代》(2000年出版)一书中,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的预言体现了我们创造未来的努力。这个未来富有生产力且具有可持续性,需要区域性和全球性合作。库兹韦尔确信,到2020年,计算机将具备接近人脑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然而他辩称,计算能力本身不会取代人类预测事件和绘制新进程的能力。我们现在必须借用他所说的“智能软件”来构筑一个全球性的、能同时利用人和机器的“开放性网络”。但库兹韦尔注意到,尽管发达的技术和系统能绘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但它们同时能构成对进步的严重障碍,因为我们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弱点,那就是恐惧、仇恨、贪婪和对权力的欲望。

灾难对地球的威胁迫在眉睫,也许能加速不同国家、行业和宗教领袖跨越古往今来的界限,创造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和网络,同时建立一套共享的伦理道德准则,最终达到也许能够称为“综合智能”的状态。在最终的协作框架中,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生命形式将作为一个整体被人类驾驭,作为自然过程和人类意识的技术延伸。在有机水平上,这样一种新系统将使综合智能的单元产生一个全面的网络,而不再受人类创造分歧和不同界限的牵制。

在努力创造这种综合智能时,我们需要齐心协力找到可行的方法,共享经济机遇,在公立与私立间创造新的伙伴关系,吸收新技术而不是让大公司的保护主义利益阻止其使用,同时从现有的消耗化石燃料的经济向生物有机燃料和人工智能的新时代转变。未来的解放者将是那些来自不同行业、知识领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寻求促进这种迫切需要但令人生畏的整合过程,目的就是让我们的星球存续,并实现诺伯特・维纳所说的“人有人的用处”。

在过去十年中,我执教于帕森斯设计学院,并有机会开展学术研究,使其成为综合智能理论发展的基础。这项学术工作是与许多师生和合作机构共同完成的,同时也结合了我在纽约、迪拜和北京这三座都市中心的专业项目,跨越了多个设计领域,包括建筑、城市设计、网络与界面设计以及产品设计。我发现,最具有挑战性和复杂的工作是有机会将有形世界与数字领域相整合,其规模介于城市规划和新媒体的普遍本质,都市媒体这一名词由此产生。

认识都市媒体

都市媒体既可以看作是一种概念过程,也可以作为一种操作系统,后者的目的就是捕捉并刻画城市社会(文化)、有形自然(环境)和虚拟(技术)方面的动态互动,以促进科学与人文领域间跨学科的努力。目标就是形成“综合智能”,形成一种不仅能够解决城市中心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的网络。今天,我们有能力在人与环境行为的实时分析中评估大量数据流,能利用有形的和文化的信息进行视觉整合重叠,而后者是之前任何一种单一的媒体或传媒机制都无法实现的。

都市媒体的概念来自一些关键的智能理论和应用,由城市规划、系统理论、认知研究、媒体与可持续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提出。笔者将在下文中引用这些权威的若干著述。

在《认识媒体》一书中,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提出,媒体内的每一种传媒形式都有独特的频率,能传达其固有的形式语言。同理,现代城市现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媒体有机体,其组成可能包括时新数据的收集能力、动向与活动的追踪能力、以及通过多层次媒体渠道向不同用户人群分流这些数据的能力。当前的社会媒体现象就是一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系统如何发展和操作。

正如信息学的进展,认知科学已经拓宽了我们对人类感知和智能的理解,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人与环境互动 的多种方式。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199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erv of Multipleintelligence),很好地解释了这一事实,并说明个体的不同内在能力如何基于其精神构成和经验对信息进行构建和应答。这一理论目前已成功用于教育等多个以数字为核心的领域,还可以作为有益资源用于经济趋势、环境因素、人类活动与消费模式等研究数据的演示与分析。

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实体形式及历史、社会和经济结构。与之相似的是,人们了解、规划和设计每个城市的方式也含有一种独特的认同或DNA。在其具有影响力的《模式语言》(1977年出版)一书中,建筑师克里斯多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描述了城市生活的动态力量如何被看做模式,并在任一规模的结构规划中用于建立设计标准或程序,从小型结构到大型城市或都市区莫不如此。

在《城市意象》(1960年出版)一书中,凯文・林奇(Kevin Lynch)探讨了人们在经过特定城市或区域时如何形成路径(pathway)、界限(boundary)、城区(dlstrict)和历史地标(historical landmark)等局部情况的心智地图(mental map)。在本文所列出的项目中,第一步就是记录每个城市的这些特殊属性或特质,形成一个从内在活动模式和文化角度的“城市叙事”,同时将当地文化与更大的背景相联系,促进发展与变化(同时也减轻由于系统变得孤立从而与外界刺激隔绝的状态造成的潜在混乱状态)。从精神到有形的过程,也就是捕获这些数据形式的地图并装进一个可利用、可搜索且可展示的实际容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产生用于“城市叙事”层次的基础。

城市叙事

对于纽约、迪拜和北京这三个城市,其项目和后续现场工作在应用的都市媒体的搜索和设计过程上迥然各异。我们意识到每个城市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有各自的与国际社会联系方式,因此将“全球性本土化(Giocal)”一词改为“全球性思维与区域”这种大众化的表述。全球性本土化说明了我们的混合方法、全球模式的界面以及文化、环境和技术的本地化趋势。

以下项目以城市叙事的方式呈现,目的是在全球性本体参考框架内,激发对暂时性作用及城市社会经济知识扩充的新思维。所选的三个城市各自处于社会演化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一实际情况也许较城市外在层次和发展模式的极大不同更为重要。例如,纽约较迪拜具有更强的文化综合感,迪拜有三个主要的独立社会特性,而北京则是一个古老文化与现代特性独特融合,兼有新兴中产阶级和市场驱动的社会。

在过去十年中,所选的这些城市在各方面都经历了惊人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舞台上强有力的活动中心。为简短起见,这些都被精简为简短描述和简化的参考框架,来确定每个案例研究的内在主题(城市叙事)。

城市叙事1

纽约-有机大都市

曼哈顿岛(Manhattan Island)形状狭长,由东河(East River)、地处美国大陆的一个区一布朗克斯(Bronx)以及皇后区(Queens)和布鲁克林区(Brooklyn)、啥德逊河(Hudson River)及一河之隔的新泽西州(New Jersey)三面环抱,外形酷似某种人体器官,一种因周围源源不断的能量滋养而高度兴奋的敏感地带。这也许解释了为何这样一块土地在相对较短的历史时间内变得如此生机勃勃。然而,战略上作为进入纽约的港口,地理上作为移民世代居住的独特栖居地,它的价值却是由美国原住民、荷兰人以及英国人共同打造的,每个族群都以其自身的文化表现形式塑造了曼哈顿岛及其周边的大纽约都会区(NY MetroRegion)。这种地理和地志学特征与人类一次史无前例的移民潮产生的独特结合,无论在电影、摄影、音乐、文字、绘画或是新媒体实验中,都为曼哈顿的形象提供了层出不穷的创意素材。纽约的生理特征中既有这个城市作为一种人体器官的意象,也有表现为电流、风、水、空气、磁能、人类活动和人造体系的自然流动这种有形特点,两者相结合就构成了我们研究的主题,以及寻找适当视觉形象的目标。纽约是真正的“多重身份”之城,是一个特例,对其社区的认识并非基于对场所的传统地理学定义,而是随着城市由较早的移民居住点变为“多种社区之城”而演化,迥然不同的身份与观念在城市总的带宽中占据了各自特定的频率。

项目反馈:有机体系

该项目(展于1996年Siggraph)被开发为多用户互动装置,代表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体。互动地图根据城市系统层次“投影”出不同的城市实境式体验,每个层次由录影、静态影像和声音构成。这个装置可由多个用户共同使用,通过地图、装置周围环境以及相互之间产生互动,营造出一个虚拟世界,模拟纽约市城市体验的丰富互动多样性。界面设计由大型3D拟人化曼哈顿地图构成,地图上的数据输入输出以人体生理系统的形式完成。触摸式界面的构造就像针剌用针产生压力点或穴位,用户通过这些点就能启动周边的多个录影和录音,这些也是城市的媒体字节。这种互动式绘图装置目前已在第二代开发中,将带来巨大的旅游和商业利益,同时也给想要利用城市资源的人提供更有用的内容和更便捷的使用。

城市叙事2

迪拜-发散式网络之城

迪拜是个多中心的城市,连同它的文化都是分散开的,像是新未来主义风格的天际线在其文化背后的贝都因(Bedouin)游牧部落。谢赫・扎伊德大道(sheikh ZayedRoad)与海岸线平行,这个城市与这个国家的标志性都市建筑在这里高耸入云。城市的中心一度是位于德伊勒(Delta)和克里克(Creek)的传统海港渔村,现在仅有一处古文化遗址和旅游观光地部分得到了保存。

然而,迪拜杰出的营销策略成功地将其打造成世界品牌城市之一,有标志性的奢华生活方式、宽容的社会和多文化的人口(2007年宣传片展示了非洲武士在超市里身着草裙,佩戴长矛,脸和身体涂着颜料的传统装束)。尽管这座城市品牌促进了多元化,其文化人群却被分隔为三大类:阿联酋当地居民、南亚及欧洲侨民(主要为英国人,在阿联酋和该地区有相当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力)。社会互动存在于工作场所,英语是广泛使用的中性语言,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聚居地、宗教差异和语言,这三个族群的社会和文化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

随着城市史无前例的发展,接踵而来的是房地产升值和生活成本急剧升高。早在2008年,许多房地产和金融分析家就开始预言,房地产市场泡沫会破灭。城市发展很快受到了巨大冲击,也给一种新的意识发生带来了契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阿联酋当地居民的呼吁。他们仅占迪拜人口的大约15%,其中许多人对迪拜发展 速度和文化传统的没落,以及当地阿拉伯贝都因部落的生活方式一直持批评态度。迪拜代表了一种挑战,一种在快速发展和保留文化认同之间寻求平衡的挑战,一种在新旧之间跨越、将鲜活的文化传统及飞速发展的新城市与创造一种新的共同认同感这一目标相连接的挑战。

项目反馈:城市界面

由于有机会从文化角度上研究一些显著的地标,例如由于城市快速发展而濒临绝迹的德伊勒(Dejra)古迹,来自四所大学的师生们组成了一队,任务就是用城市规划、古迹保护、新媒体、营销与品牌推广等多学科方法将这些地标重新融入城市网络中。由于每处古迹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情况,需要因地制宜寻找解决方案,就需要将这些地段在一个全面的媒体策略中连接起来。这个策略将这些传统地区置于阿联酋整体的文化框架中,但保留反映每个酋长国和各古迹独特性的品牌特征。设计的挑战在于开发出一个整合的多维监测和推广媒体平台,以及综合性的品牌推广体系,我们称之为“城市界面”。这个平台使用网络软件连接多地点通讯和数据收集硬件模块。这些模块加入了能提供特定地点信息的实时媒体流,包括行人的活动及周边环境数据。这些监控数据随之与推广媒体结合,在这些媒体中既包含预先选定的内容,也有具有传统地区及其品牌特点代表性的现场广播媒体内容。传统地区的一个重要资产是其背后的文化支撑和现有的传统露天市场、院落宅第、以及手工艺乡村作坊等。所有传统地区都具有带有自身特色的丰富文化内涵,可以加入到媒体宣传中。

实时数据流与预先选定的媒体内容经过整合后,进一步成为城市主流现象学的一部分,通过政府网站、户外媒体和报刊亭等多种媒体渠道从传统地区传播到迪拜与其他酋长国的中央商务区及其他商务场所。这种地段特定的媒体是相互重叠的,属于同一个媒体网络,其内容还包括其它数据,如航班离到港信息、旅游者观光和文化品牌促销等,因此交叉销售了广播者、城市数据和带有特定地点内容的阿联酋品牌内容,加强了文化古迹与主流环境在阿联酋内部的联系。

城市叙事3

北京-辐射的大都会

2008年奥运会举办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现在的北京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大都市。这个现代化城市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了一个同心形的城市规划,相同的环路向外延伸至四周的群山,直至长城脚下。这个宽阔而朴实的框架有效地利用了它的空间、文化和抽象的影响,传达出中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实际上,与世界上任何一座大型规划的都会相比,北京的城市外形作为一种强烈国家意识的体现都具有优势。

与罗马和巴黎不同,北京的中心地带是不能步行的,这是一个纪念标尺和引人注目的环形路。因此,北京的城市空间不能完全从行人的角度上加以理解,观察者必须寻求其他形式的认同。透过城市设计者象征手法的镜头,我们有可能体验到一座古老与现代的城市,这种巨大的反差需要与中国人整体身份以及中国近来在全球地位优势的影响力相调和。这其中蕴含着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机遇,让新参考“框架”的形成成为可能:这里是未来之城,毫无预念地崛起于世界。

项目反馈:流媒体

本项目的目的是利用798艺术区(北京大山子艺术区)的独特身份和开放性,通过专用宽带虚拟管线、中美之间的城市文化、艺术、时尚和技术的流媒体开启一种开放式对话。798艺术区提供了一个进行都市媒体实验的地理背景和安静场所。2011年春,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将在798艺术区开始一项大型的都市媒体实验。该项目名为“北京一纽约流(FLOW)”,反映了798虚拟延伸的本质,目的是吸引观众在48小时的媒体实地表演之前、过程中和之后参与使用实时的、超越实际的特定装置。如果公众选择参与,他们将在798通过SMS进行互动(GPS选定)。他们会在一路上遇到媒体装置,首先,取决于在何地发送SMS,他们会在附近地点接收到关于798历史的SMS信息;第二,他们将在路上著名的艺术廊和公共场所找到信息屏和投影,在798媒体演示和纽约与北京之间的流媒体中将出现部分公众形象。

在全世界的城市中心,几乎每个舞台都在面临巨变和挑战;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环境、信息获取、住房、就业、安全、银行、政府和全球经济竞争。为了有效克服这些障碍,所有城市都在以多种不同的策略被展示并赋予新的活力,例如上海历史区的重生、柏林的政府绿色设计政策,以及拉斯维加斯为其独特的观光地吸引眼球的品牌重塑,每个案例都计划致力于将其对消费者的独特吸引力进行资本化。通过城市叙事可以捕捉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内在的文化、生理和信息学特征,应用不同的媒体将这些资产通过全面、整合且活跃的品牌身份分流,而这些品牌将城市映射为一个生活、工作、休闲和投资的理想地点,通过这些,都市媒体概念就能够加速这种更新进程。

人类的未来将需要新的跨学科方法来管理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类必须应用高端技术监控并虚拟影响生活质量以及我们生命和地球可持续性的敏感复杂变化。与此同时,这些技术可以同时具有实用性和丰富性,并根植于城市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市媒体这种应用反映了人类和城市环境的本质,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记录城市的演变,都不乏故事。正如古迹建筑残骸给我们提供了文明方式的直观化,都市媒体现在是一种媒介,能捕获、记录并产生互动,今后将成为一种影像,记录经验本身、有形与虚拟世界的融合、以及综合智能的形成,引领我们走向生存或灭亡。

上一篇:城市瞬间所激起的情怀与创意 下一篇:艺有道:坚持工业设计的国际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