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时间:2022-05-10 06:08:02

关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在当前的经济政策大环境下,研究发展村级经济,不应该再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壮大集体经济上,而应该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移到如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上来,至于集体经济的运转,主要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引领群众走上富裕之路,经实地调研论证和一些有益尝试,初步考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立足当地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发展“一镇一业”如果靠行政命令式的让群众去做,效果不会很理想。其一,由于历史原因,强迫式做法会引起群众的逆反心理而不接受;其二,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民都有自己的想法,能挣到钱就是硬道理。因此,应立足当地实际,选准主业,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市场培育等调控手段,引导群众共同从业致富。

一村一品是根据各村庄基础条件不同和生产经营传统,引领群众从业,形成相对集中,有集聚效率的生产群。可以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群众普遍存有从众跟风的心理习惯,看到别人干什么好,自己也跟着干,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生产专业村,因此说,一村一品是群众致富的好出路。

一村一品的发展势头呈上升趋势,全市共有一村一晶专业村360余个,如东部的岙山、温泉、田横等镇的农家食宿、游玩养生、休闲度假、海岛观光等;如西部移风、刘家庄的蔬菜种植、观光等;七级的食用菌生产、生猪营销,兰村的皮鞋加工销售,灵山的瓜果蔬菜等。其中,灵山中姜村瓜果蔬菜合作社辐射8个村,带动近千户。

发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多村一品等,不能拘泥于形式,而是一种产业的聚集,既可以充分发挥优势产品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又可实现产品共享。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是一村一品经济的重要特征,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有效办法。首先,立足当地经济特色,在本地范围内重点培养扶植几个优势的主导特色农业产品。其次,一村一品并不是产品遍地开花、无序发展,而是更要注重规划,强调产品、区域共性。打造优势主导产品的联动基地建设,基地之间可以连接也可以不连接,但必须统一品牌、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同时,产品的选择必须注重互补性,注重区域协调,避免系统性风险。最后,应该成立相关产品联动基地管理组织,加强管理、营销力度,做好基地和企业合作,叠加发展,拓宽并延长产业链条。

二、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向“地”要收入

靠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是基本的土地经营制度,主要是发挥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但是不利于规模经营,不利群众进入市场。政策上不宜把引导群众捆在土地上,应鼓励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并为之搭建流转服务平台。群众致富的出路之一在于土地流转,通过流转形成大户,形成规模经营,规模效益,这是根本措施。

庄园经济特别是土地流转的优势在于它是融民营经济、特色经济、规模经济和公司经济于一体。依托耕地及荒地、荒山、荒坡、荒滩等资源,由开发者以租赁、购买方式集中一定规模的土地进行规模开发的生产经营模式,把资金、管理、技术、知识等现代生产要素以资本的形式进入农村、与土地结合,将传统低效的农业改造成现代高效的农业模式。在开发模式上,可以单一模式和多种模式并存,形成企业家独资开发、农户独资开发、股份合作、整村对接开发、企业租赁农户土地经营及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发、外资开发等多种开发模式,投资者可以是企业老板、普通农民等各界人士,从而折射出庄园经济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这也是建设现在农业的根本出路。否则,即便农业基础条件改善,群众增产,有限的效益不会从根本上促使群众增收。

三、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提高群众整体“素质”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目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的主要途径,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基本是“转移一人,脱贫一户”。转移劳动力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致富,但不能只注意到转移农村劳动力所带来的好处,也要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后所带来的问题,如:农民进城的管理问题;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后造成土地的抛荒和粗放经营;进城农民年老返乡工作、养老等等。因此,劳动力转移既要着眼当前,还要兼顾未来发展。

当前的劳动力培训转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宣传发动不够,农民对转移培训政策及相关组织机构缺乏了解,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培训机构硬件设施不配套,培训师资力量不强,培训内容和培训质量与市场需求差距大。三是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培训时间短。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要逐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其次是加强综合服务基地、技能培训基地和接收安置基地建设,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第三是抓好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一条龙”转移就业服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商贸”发展

俗话说“无工不富”,没有二三产业的支撑,农业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不但可以为群众提供就业市场,更可提供工作流向。如果二三产业提供不出就业空间,就没有劳动力转移,就没有土地流转,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这是促进群众增收的根本性问题。

因地制宜的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特别是发展特色经济是今后当地政府的着力点。多数群众就业离土不离乡、不离村,群众更愿意在家门口接受就业。在当地发展二三产业难点不少,多数农村第一难题还是资金,这是制约的主要瓶颈。第二难题是选项立项问题,一些村庄似乎觉得什么都可以干,又什么也干不了。有些村发展意愿曾经很强烈,可至今还是二三产业空白村,这就是没有好项目造成的结果。因此,发展好二三产业除解决上述难题之外,还要根据当地实际做好科学规划,以规划引领建设,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高区位优势吸引更多客商投资办厂,从而突破发展二三产业。

五、加强服务意识譬辐射带动群众增收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意识是发展农村的主要推手,培育市场引导群众参与是促进村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可以按照当地实情,在经济势力允许的情况下,多方面发展富民项目,做到遍地开花。受经济条件制约的,可以按照“集中力量建设一块,带动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建立示范基地吸引群众参与,在政策、经济、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大力发展农副产业和龙头加工等企业,强化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150700 黑龙江省延寿县中和镇农技站)

上一篇: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下一篇:苏联二战期间的轻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