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风韵寓紫瓯

时间:2022-05-10 04:42:13

古人把紫砂器皿统称为紫瓯,独树一帜。

紫瓯因为它的特性与美观实用的功能,在陶土的家族中登堂入殿,成为一种能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在“包孕吴越”的太湖之滨,有中国陶都之称的江苏宜兴和一岭之隔的浙江长兴,两地都生产紫砂茶具,伴着在唐代就名噪天下的紫笋贡茶,香弥海内外。

紫砂陶中含有较多的铁分子、云母和石英,研细后可塑性强、透气性好,色彩也多样。紫砂壶沏茶,尤其宜于发挥茶的色香味,并且夏日不易馊,严冬不散热,一壶在手方便实用,不必施釉也光亮鉴人,所以自明代起,500多年来不断发展,成为了一项独立的艺术品和收藏门类。崇尚紫色也是中国人的审美情结。

宜兴、长兴是江南古代重要的产茶区,储藏着丰富的紫砂泥矿,纵横交错的太湖水系利于运送大大小小的陶制品,同时,自古以来这一地区战乱相对较少,生活安定,吸引了许多文人来参与创作和讴歌,把茶与壶提升为一种文化载体并向国外输出传播。

明末清初,紫砂器已开始在世界各地流行并受到人们的珍爱。欧、美诸国称为“红色瓷器”;缅甸、泰国则在壶身上饰以金器,让金色的亮丽与泥土的简朴形成对比;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也把形影相随的茶与壶传播开来。日本不仅吸收了中国茶的文化内涵,还特别重视“唐物”的紫砂壶,聘请华人传授制作技艺。他们生产的茶具中,有一种叫“具轮珠”的小壶,称它是“制作不事雕琢,贵在醇雅。拙而密,朴而雅,流直而快注汤,大小适宜有韵致”。据说,日本茶人“一睹兹壶、津津流涎、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甚至认为“家无具轮珠,难与言茶事,非此不足以自豪,不足以待客”。具轮珠中以行草刻上《心经》者更是“声价日贵,至比连城……”传说还有一件“将错就错”的趣事:清代中期中国的隐元禅师去日本传法,顺带也传授散茶冲泡技艺。可是他在渡海时不慎把茶壶打碎了,只好把随身带的一个中国南方地区煎中草药用的横柄陶罐来代替。日本人一看这个横柄的“壶”很新奇,以为它是中国的茶具,就学起来制造使用并称它为“隐元壶”,直到今天。而中国人现在看到日本茶道中用了这种横柄壶以为是其特色,也就生产了不少横柄式的壶。这说明在文化交流中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相互影响。

现在日本与韩国都有中国宜兴紫砂壶研究协会的组织,经常与中国的工艺师们举办展览评比和切磋交流。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我有一次在习惯喝咖啡的越南街头,看到一位老人捧着一把锔满补钉的紫砂壶在喝茶。这位老华侨说:“我喝茶因为我是中国人呀。这把茶壶是我爷爷留下来的,有它陪着,我的心就很舒服踏实。”边说边用他那粗砺的手掌在壶上反复摩挲,像搂着一个可爱的小孙儿。我真想不到一把小小的紫砂壶里竟储满沧桑的岁月、故土的深情,也像是一条有力的文化纽带把人们连在一起。

文化是在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彼此的交流中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无论文化的发生有前有后,层次有高有低,但它们都保留着一种本民族的原创精神。像日本的茶具保持着本国文化中粗犷直率的风格,韩国更多的注入了东方道家阴阳五行的委婉内涵。他们两国艺人在创作时,甚至在壶口、壶底都注入了多样的文化元素,让一把实用的茶具承载更丰富的空间遐想和理念崇拜。宜兴、长兴现有上万的手工制壶者与数万相应的采矿、烧制等技术队伍。他们近年在继承方非一式、圆非一相的多种自然造型以外,扩大与当代文人结合,吸取了现代艺术的手法和现代意识,发挥了创作中的个性张扬因素,造就了一批获得很高赞赏的人才与作品,使紫砂器成为紫砂艺术。

中国的紫砂器上的书画篆刻,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与标志,还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与精神、情操与励志。让人亲切的梅兰竹菊和清远山水也反映着吴越土地上的人文情怀。人们手捧一把紫砂壶,那茶那水那文字图画,滋养着“一壶了却千般累,月白风清万里同”的祥和静谧境界。因而,早在明代的吴越散文大家张岱就说:为什么一点泥沙做的重量相等的壶,它能和商代的青铜大鼎并肩陈列又价值相等呢?那就是它承载着文化艺术呀!

上一篇:绽放的现代农业之花 下一篇:徐福东渡织起彩色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