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小儿难治性面瘫2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5-10 11:30:13

针刺治疗小儿难治性面瘫2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小儿难治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取患侧面部肌肉挛缩点、攒竹、鱼腰、迎香、地仓、阳白、四白、颊车等穴位针刺。结果:总有效率为90%。提示:本方法能理气活血,疏通经络,缓解肌肉挛缩,有效改善难治性面瘫所致小儿面部表情不对称。

【关键词】儿童,难治性面瘫,针刺

【中图分类号】R74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58-01

面瘫,即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主要是指面神经受到外来病原体(这里主要指病毒)侵袭致面神经受到感染发炎而成。难治性面瘫,又叫顽固性面瘫,是指面瘫患者经历1―3个月甚至长达半年之久的常规治疗,未见恢复或显著恢复的病人[1]。小儿面瘫因其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且患者年幼体弱,故临床可见面瘫日久,患儿表现哭笑表情异常。

自2010年以来笔者采用针刺治疗小儿难治性面瘫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12例,女8例,最小8月,最大10岁;病程最短者2月,最长者6月;有感冒等前驱症状者10例,产伤所致5例,其余无明显发病原因。

2. 治疗方法

取穴:患侧攒竹、鱼腰、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等,另取患侧面部肌肉挛缩点(触诊可及)。操作:碘伏常规消毒,采用0.25×30mm针灸,攒竹透鱼腰,迎香透地仓,地仓与颊车互相对刺,阳白向鱼腰方向平刺,四白向下平刺,刺入深度均为0.5―1寸,肌肉挛缩点采用直刺0.2寸。5次为一疗程,休息两天,连续4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痊愈:面部功能恢复正常,哭笑表情自如;有效:面部功能明显改善,但遗留部分功能减弱;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20例患者治疗痊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

5. 典型病例 刘某某,男,6月。于2013年12月5日就诊。家长代诉,患儿生时难产,产钳辅助下生产,生后即发现患儿左侧面部异常:左眉不能上抬,左眼闭合不严,人中沟偏向右侧,鼻唇沟消失,吸吮时从左侧口角溢奶,哭笑时左侧嘴角下移。曾于其他医院予口服药物治疗,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至今未见明显好转,遂来就诊。诊断为产伤所致难治性面瘫。用上述方法治疗4疗程痊愈。

6. 讨论 小儿面瘫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先天性面瘫,外伤性面瘫,特发性面瘫(贝尔氏面瘫),炎症性面瘫,以及颅内病变、颈部病变所致面瘫[2]。其中以贝尔氏面瘫,产伤性面瘫多见。由于面神经从颅内到面部神经末梢是一段曲折走向的神经,故面神经炎的发生有远近、轻重的不同,所以会出现难治性面瘫。而患儿年幼体弱,气血不足,虽有些患儿症状较轻,仍可能经久不愈。中医认为难治性面瘫多由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而致[3]。取穴中迎香、地仓、四白均为阳明经穴,阳白为少阳经穴,攒竹为太阳经穴,鱼腰为经外奇穴,均能调整阳经气血。采用透刺法,可疏通经脉,理筋整复,减少取穴数目。由于面瘫日久,患儿常于上唇方肌和口轮匝肌部位出现肌肉挛缩点,笔者触诊可及,考虑为气血不通、筋脉凝滞所致,故采用直刺挛缩点,以起到理气活血通瘀之效。

总之,小儿面瘫因其病因与成人不同,且由于体质原因,易造成气血不足、经脉瘀滞,形成难治性面瘫,故需临床医生明辨病因,早发现、早治疗,尽量减少面瘫所致后遗改变。

参考文献

[1]郝丽君. 难治性面瘫诊疗探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7;784-785.

[2]刘运章. 小儿面瘫. 临床儿科杂志,1984(2)3;199-200.

[3] 石学敏.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5.

上一篇:喹硫平与奋乃静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及依从... 下一篇: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孕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