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分析

时间:2022-05-10 10:32:53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分析

【摘 要】分析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家长、学校、政府、社会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 留守儿童 教育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07-0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长。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近期一项对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显示,全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而且这个数目还将越来越大。为了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笔者于2012年8月对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进行实地调查。

一、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富川瑶族自治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大县,该县下辖12个乡镇,人口29万,共有5万多的外出务工人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针对该县2011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估算,留守儿童有33421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中小学生人数的37%左右。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是初中生、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分别占20%、55%、25%。

(一)留守儿童由隔代监护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属于隔代监护的有18047人,占总人数的54%。这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隔代亲人抚养。这也成为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子女的主要监护方式。虽然隔代亲人照看留守儿童出于自愿,但他们年龄较大、体力精力不足以及素质偏低,再加上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农村环境中,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因循守旧,甚至完全与时代脱轨,因此许多隔代监护人对照看留守儿童感到十分吃力。现实情况也表明,隔代监护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往往存在两个极端:要么采取暴力的方式严加看管;要么以孩子为中心,过分溺爱,对其行为习惯姑息纵容,使部分留守儿童性格骄横乖张,目中无人,组织纪律涣散,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不懂让步,更受不了委屈。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教育方式以后者居多。

(二)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属于单亲监护的有11697人,占总人数的35%。这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家负责抚养孩子、操持家务。这部分家庭中以父亲在外的居多。父母一方外出打工,致使孩子变相地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造成父母其中一方教育的缺失。缺失父爱的孩子往往柔性有余刚性不足,表现出胆怯、自卑,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则缺少一份自信;缺失母爱的孩子往往刚性有余柔性不足,表现出粗心、懒散,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更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另外,留在家里的父母一方不但要照顾孩子,还要独自承担繁重的农耕劳动和其他事务,这样常常会因为繁忙和劳累而忽视对子女的看管与教育,从而给子女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三)留守儿童由亲戚朋友监护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由亲戚朋友监护的有3008人,占总人数的9%。调查中发现,父母外出将子女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孩子的祖辈都已过世,没有其他至亲可以托付;二是亲戚朋友家能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帮助,比如亲戚朋友具有较好的文化涵养,便于辅导孩子学习,或亲戚朋友家地理位置较好,距离孩子就读学校较近等。亲戚朋友碍于面子、交情等不得不照顾留守儿童,但事实上,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因此,在他们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多数不能得到全面、细心的教育。

(四)留守儿童由自我监护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属于自我监护的有669人,占总人数的2%。有些外出的父母由于没有上面三种监护条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就将孩子一个人留在家中,监护的责任自然而然就落在孩子自己头上。这种方式所占的比例较小,人员较少,并且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较大,自理能力较强,大多已经升入初中。属于自我监护型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期在外,觉得亏欠孩子太多,因而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鞭长莫及。

二、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更是每个人生活中所能找到的最终归宿。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会使社会陷于失序与紧张的状态,这对于许多身陷其中的人,尤其是孩子来说,更是莫大的悲剧。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正处于生长发育、思想启蒙阶段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待遇,生理、心理上极易发生偏差,学习也会受到影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民族地区只有20%留守儿童沿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80%在教育和管理上存在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留守儿童缺失亲情教育,心理发育不健全

为了改善经济状况,不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甚至有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很少,他们认为挣钱给孩子,让他们吃饱穿好就行了。但实际中,有90%以上的留守儿童想念父母,他们需要的不是很多零花钱,而是父母的陪伴和一个温暖的家。调查显示: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感到孤独与寂寞,他们性格孤僻、心理抑郁、消极悲观、冲动易怒,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沮丧、退缩、焦虑、恐惧、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行为异常,具体表现为无视学校纪律、自由散漫、旷课逃学、聚众玩耍,甚至一部分出现染上烟瘾毒瘾、偷窃打架、通宵上网等不良行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存在学习障碍,成绩普遍较差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抚养或由亲友代养,由于父母监护的缺位和家庭亲情的短缺,家庭教育的功能毫无疑问被削弱,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不佳。据统计,有85%以上的留守儿童成绩不理想。由于监护人大多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很难对孩子进行课业辅导和心理疏导。与此同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由于年龄偏大,导致他们在规范孩子学习行为上力不从心。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新课程中存在学习障碍,他们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具体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时间有效性差,并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不良现象。这也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三)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状况出现失控局面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由隔代和亲戚朋友监护的情况下,监护人很难与孩子进行知识信息和思想情感的沟通。老人绝大部分有“隔辈亲”的特点,他们过度溺爱孩子,而亲戚朋友碍于面子,又只能宠着孩子。因此,在二者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只能满足于吃饱穿暖,不可能与监护人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加之监护人与学校沟通不畅,往往出现监管失控的局面。此外,外出务工的父母大部分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物质能够代替精神。因此,他们通过钱来弥补缺失的家庭之爱。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在学校接受学校管理,根本不用担心。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过度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对待学习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缺少勤奋努力、刻苦拼搏的精神,却养成自由散漫的态度,甚至沾染上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这种家庭监管失控的局面,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孩子的监护更是出现了盲点。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们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四)学校、家庭、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

留守儿童缺少亲情教育,缺乏家庭熏陶,而学校又没有办法承担起本应由父母承担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因此学校和家庭就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一部分家长在外打工,为了节省路费或其他原因,常年不回家,也很少打电话,有的父母甚至没打过电话。学校无法联系家长,就不可能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和思想动态及时反馈给家长,也无法及时知晓学生在家情况。学校无奈之下,只好通过召开家长会,强迫家长与学校交流。但就笔者所调查的情况而言,即使召开家长会,还有不少家长因为种种理由而不参加。由此可见,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有效沟通、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之处。此外,随着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也出现在农村街头,并且受到了青少年的追捧,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难点。在学校与家庭教育沟通不畅、配合不当、管理失控的状态下,少年儿童好奇心极强,抗诱惑能力又弱,再加上缺少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非常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现实情况也表明,有少数留守儿童已经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如吸毒、勒索、偷盗、抢劫、杀人等。

三、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民族地区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这包括占相当大比重的留守儿童。因此关注留守儿童,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健康的成长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与孩子保持联系和沟通

家庭是子女诞生后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子女成长的摇篮,更是子女温馨的港湾。父母在子女生活教育方面,必须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对于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的现象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好子女,家长应破除那种“为了孩子拼命打工赚钱,才有机会享受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扭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即孩子的培养和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提高亲子间的沟通频率。为了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条件的父母,应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教育;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应抽出更多时间与孩子沟通,创造更多机会与孩子见面,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并随时关注子女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发展趋势,尽可能避免孩子产生“亲情饥渴”。

(二)学校应完善教育体制,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

由于家庭教育位置的空缺,学校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职能。学校首先应建立留守儿童个人信息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为了确保与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之间的信息能及时沟通交流,学校还应建立学生个人的联系方式,并利用现达的通信设备,建立自己的网站,设立校长、教导主任和班主任信箱,开通学校热线电话,不但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学校动态,还能在网上及电话中与学校进行交流。同时,学校还应通过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生活,使他们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以补偿家庭教育的缺失。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障碍,学校应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给他们更多关注。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充分利用春节等家长们返乡的机会,聘请专家为他们开展孩子教育方面的讲座,并积极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老师与家长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从而使学校和家庭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共同努力,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

(三)政府应发挥服务职能,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应改变只重视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地方经济而不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传统观念,应具备大局思想和长远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性,尤其是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和打算外出务工的准留守儿童的父母意识到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外出之前较为周全地考虑孩子问题,甚至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政府还应对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使农村学校有能力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此外,还可由政府出面,动员有帮扶能力、有爱心的社会人士,自愿担任起留守儿童的家长,形成家长的看护模式,让家长来呵护留守儿童的心灵,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的学习,以减少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政府还应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四)社会应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达到互补共生的教育效果

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但留守儿童的教育却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应当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2007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在看望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散区村的留守儿童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学校和全社会都要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医疗、安全等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使他们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根据当前民族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政府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和完善农村地区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调动社区积极因素,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达到互补共生的教育效果。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更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寻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保证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全面健康成长。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菲.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EB/OL].http:///mainland/200905/0526_17_1176398.shtml,2009-05-26

[2]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4)

[3]马润生.论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J].黑河学刊,2008(6)

[4]高闰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李文武.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8(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李海.走进社会收获成长[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8]林伟.温总理看望农村留守儿童的意义[EB/OL].http://.cn/o/2007-06-04/120011955249s.shtml,2007-06-04

【作者简介】杨宗兴(1973- ),男,河南南阳人,广西外国语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责编 王 一)

上一篇:初中政治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下一篇:浅谈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