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走进语文课堂

时间:2022-05-10 07:28:52

用真情走进语文课堂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上好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情感的投入非常重要。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走进文本,融入真情实感,才能为学生情感的产生创造条件,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语文名师曾这样告诉我们: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语文是中国人审美性格的精灵,语文是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我个人认为语文就是引领学生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动之以情,教师用真情来拨动学生爱的心弦,用真情来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一、亲近文本,自我感动

一篇文章,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自己要感动。无论是教学任何一篇课文,我想教师都要声情并茂地读上许多遍,只有这样才能在课上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来与学生对话。记得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自己声情并茂地读了多少次课文已记不清了,看了汶川地震留下的感人图片和听了《生死不离》的歌曲后自己哭了多少次也记不清了,课上我完全真情流露,师生进入当时的情境中,为重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二、营造氛围,激发真情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第一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燃起主动学习的渴望。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让“情”满溢其中,让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这应该是语文课所呼唤的本色的回归。

三、走进文本,传递情感

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兴趣浓厚地、百读不厌地潜心会文。这样,学生真情才能汩汩而出,节节而拔。朗读,读的是感情,更是感受。《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学中,我首先从父亲的外貌中感受父爱的伟大。有的学生说到了“坚持”,并且能联系上下文感受父亲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其次,我从父亲的言语中感受父爱的伟大。文中父亲与其他父母、消防员、警察的对话值得品味。父亲只说了三句话,这三句话意思差不多,都是表达需要他人的帮助,但表达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通过集中朗读父亲这三句简短的话很容易感受到这一点。“谁愿意帮助我?”父亲渴望、恳求他人帮助,要读出这种语气重音词应该落在哪个词上?(谁、愿意);“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此时的父亲很焦急,要读出父亲这种焦急的心情,重音词应该落在哪个词上?(你、帮助);“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此刻的父亲很失望,甚至有些生气,你觉得该突出哪个词,才能读出这中心情?(是不是)此处老师进行画龙点睛的小结:大家看,同样一句话,感受不同,突出的重点词就不同。

四、总结延伸,再现真情

可以说,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也就没有语文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联想,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平台。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结束时,我巧妙延伸:“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哪位同学能当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西沙群岛呢?”课件展示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等场景,学生结合画面介绍。(从中感悟对语文的热爱)课后拓展:“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多搜集一些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西沙群岛的导游词、标语、横幅等,将设计好的作品在班级内展示,以便我们共同学习交流。”加强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教的角色得到了转变,可以大胆放手,学生也得到了交流学习的机会,学的方式也得到了转变,学生在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中能够得到很大的帮助,很好地完成课堂以外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教学中,教者必须深挖教材,只要我们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情感体验和升华的乐园。

(作者单位 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苍土学校)

上一篇:浅谈高效课堂中的教师价值 下一篇:小学语文优质课应具备“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