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中的分散、闲置、浪费诸问题

时间:2022-05-10 06:32:37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中的分散、闲置、浪费诸问题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稀缺,不能满足正常的实践教学需要,除了自身供给不足的原因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中的分散、闲置、浪费诸问题,也是影响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资源的分散、闲置、浪费,原因有别,情形也各不相同,其隐蔽性几乎不为人所察。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资源 问题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也是一个客观事物,在其利用、开发中当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这矛盾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是问题。正确分析、认识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当前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运行现状,无疑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问题

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分散,是指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存在的方式或空间上的不集中,占有上的条块分割,使用上的各自为政问题,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区域上的分散。

所谓区域上的分散,是指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在时空上的不统一性。在时间上的不统一性,表现为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的差异。历史资源是人类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可以为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所利用的物质、精神、文化形态方面的一切资源或条件。譬如历史典籍、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历史传说和风俗习惯等。现实资源则是当代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资源和条件。譬如在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可为思想政冶教育利用的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黄来女等杰出人物。

区域上的分散性,还表现在地区、空间上的非统属性,表现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非可控性地分别存在。校内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空间上的分散性因校内多院系、多部门特别是多校区的存在而发生。当然这种空间上的分散性在实际上也许远不如其由于条块分割的占有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分散(或隔阂)那么严重。如某校主校区有该校主要的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物资资源、校园物质文化资源,而分校区也有一定数量的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人力、物力、校园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在这里,分散性表现为空间距离。

如果说校内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分散性受制于学校的组织力量,校外资源则因组织力量的退出、改变,如圆心外的波浪般逐渐放大其分散性,表现为市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省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省外乃至全国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要利用校外所有这些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就必须首先克服这种资源的分散性。当然,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这种区域上的分散性,很大程度上是与它的条块分割或依法私有的占有状态联系在一起的。亦即由于法定的原因,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在事实上归于不同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所占有、控制、支配而导致资源占有主体的分散性。在高校内,这种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主体的分散性或许非常突出。尽管同样受制于高校内部的组织力量,但高校内部的组织力量并不能消弥这种资源占有主体的分散性,相反,由于岗位责任制的实施,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种资源占有主体分散性的保护和加强力量。因为不同的主体的资源占有、支配权在受到对方权力的策划、觊觎的时候,它们都可能在岗位责任制的名义下向组织力量寻求支持、保护。

二是主体上的分散。

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占有主体的分散性,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资源为思想政冶理论课部和以学工部、团委为代表的学生管理机构的分别占有上。思想政冶理论课部拥有充足的理论功底扎实的师资队伍、学术资源和少量的经费资源、组织资源,而学生管理工作机构则拥有广泛的组织资源、充足的活动经费和丰富的校外资源。主体的分散性,加上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强化,以及不同的人生目标、人生路径,使得高校内这两个本有着共同的思想政冶教育总目标、总任务的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在理论和务实两条道路上愈走愈陌生。2008年5月,本课题组对武汉市区12所院校的师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调查中,我们从学生方面也获得了这种主体分散已产生不良影响的信息。譬如在“你认为同学们很少参加或不愿意自觉主动参加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的问题调查中,1599个接受调查的同学,有14.8%即237个同学认为,主要原因有思想政冶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和安排不具体。

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主体的分散性也体现在校外不同的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占有、支配上。由于这些组织可区分为社会共公组织、私人组织和个人两个方面,因此他们占有、支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也可区分为公共资源和私有资源。占有、支配实践教学资源者地位、身份的不同,使得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使用其所控制的资源的途径或手段也不一样,对社会公共资源,可能依靠行政组织手段,依靠公共事业与公共事业之间传统协作、支持关系来获得资源的使用权(当公共资源免费向社会上一切组织和个人开放时,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当然也是免费获得资源的使用权利);而对于私有资源,则可能要通过市场经济手段获得实践教学资源的使用权。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广泛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采用合作的方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筹集资金30多万元,自身未花一分钱,先后在省内外建立了39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筹集的30余万元资金,就是运用市场手段使用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上私有资源的典型案例[1]P98。

三是使用上的分散或各自为政问题。

使用上的分散或各自为政,也就是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各自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分别地使用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资源分布区域上的分散和占有、支配主体上的分散不一定导致使用上的分散,因为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历史上形成的,其分散性或许有助于不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就近使用,按需使用。而资源占有、支配主体不一定就是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体,主体的分散实际上也许反映了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形成的事实。实践教学资源使用上的分散,主要是由于实践教学主体使用计划上的分散。譬如高校的团委、学工部及各院系等学生工作机构,每年有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诸如社会调查、寒暑假社会实践,参观工厂、农村、博物馆等,而思想政冶理论课部根据理论学习的要求,也有组织学生开展类似实践活动的计划。这样,实践教学主体(学生)可能是一样的,但经费分别使用,形式大致雷同,内容(或使用的目的物)大致类似,组织分别进行。实践教学资源使用上的分散,也体现在思想政冶理论课内部各门课对资源的分散使用上。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组织学生参观武昌首义纪念馆以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为进行革命理论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异时也组织学生参观武昌首义纪念馆。资源的分散使用,既可能导致实践教学活动形式的简单重复,也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采取消极态度,更可能耗费师生实践教学宝贵的时间和经费。

二、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闲置问题

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闲置,是指思想政冶理论实践教学资源应该充分利用而没有或未能被充分利用,导致该资源功能未尽充分发挥的状态。每一项或每一类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都有特定的思想教育功能。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功能未尽发挥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一是实践教学主体自身认识上的原因。应该认识到某项资源的使用价值而未能认识,致使该项资源处于潜在状态而事实上被闲置。

二是实践教学主体利用资源能力方面的原因。已经认识到某项资源思想政冶教育方面的利用价值,但由于经费上的原因而无法使用该项资源,或由于师资力量方面的原因而无法使用该资源,导致该项资源相对于这些实践教学主体而言事实上被闲置。目前这样的资源闲置是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域主要的、也是普遍的原因和现象。不少研究者抱怨当今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以点代面,流于形式” [2]P51 ,实际上也就是触及到当今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闲置的关键事实和原因。例如,由于没有认识到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联,或者潜在的资源价值,思想政冶理论课的教学没有延伸到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导致目前“学校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本上是由团委、学生会组织开展的,思想政冶理论课教师只是受团委或学生的邀请参与到活动中来,很难与思想政冶理论课协调起来” [3]P79。当然,也有因为实践主体时间上的原因,往返某教学基地费时颇长,不得不放弃该教学资源的利用价值,致使其事实上处于被闲置状态。

三是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方式上的原因。即许多实践教学资源“被用于极为单一的目的和极为单一的对象所使用” [4]P13,致使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多方功能开发利用不充分而事实上处于被闲置状态。这种情况的闲置,固然与实践教学主体对教学资源多方面功能未能充分认识有关,也是实践教学主体对实践教学资源分散性的使用使然。

四是实践教学主体以外的客观原因。一些公共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者、支配者人为地提高这些资源利用的门槛,致使一些利用者在此门槛前却步,从而导致该项资源相对于却步者而言处于一种闲置状态。如2004年11月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北京市内6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故宫博物馆、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公园、天坛公园、长陵和定陵)门票价格调整问题举行听证会,6家世遗景点门票价格调价幅度从5元到50元不等,调价之后最高的门票价格是故宫博物院旺季的100元。故宫博物馆等6家世遗景点单位负责人先后发言,谈到具体调价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现行门票票价门基本没有体有体现景点包涵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在内的无形资产价值;二是现行门票价格水平偏低,门票收入仅维持基本运行费用,自身无力实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是现行门票价格水平低于国内同类景点门票价格。从他们上述关于景点门票调价理由的陈述中,没有发现其促进资源利用、避免资源无谓闲置的立场,他们似乎也忘记了作为首善之区在公共资源公平服务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的示范、影响作用,也不符合当前公共资源公平地为民众服务和所享受并日益放低门槛的世界潮流。

三、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浪费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浪费,是指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对实践教学资源的不当使用或无节制使用。实践教学资源浪费与实践教学资源闲置不同,其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用与不用上。资源闲置是因为不用,资源浪费不是因为不用,而是因为对资源不正确使用或过度使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浪费主体只能是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包括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学生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构,其它社会主体不能构成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浪费的主体。有些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搞一些“群众意见很大”的创收活动,比如“家具展销”、“服装展销”等。[5]P509这些纪念馆、博物馆属公共事业单位,尽管占有、支配思想政冶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资源,尽管其行为也是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但由于不是发生在思想政冶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故不能构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浪费的主体。而一些开发商对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见利忘义式的开发,如1997年长江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南京政府的“总统府”围墙打破,开了一家餐厅。类似这样的行为,尽管针对的也是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但因不是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亦不能构成实践教学资源浪费的主体,而适成思想政冶理论课教学资源违法破坏主体。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浪费构成要件有三个:①必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体;②必须参加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③在参加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不正当或过度的使用,导致了实践教学资源使用未达成既定目标或资源可资利用的机会减少的后果。“未达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后果是指由于使用资源较少或不足,资源已经使用而既定教学目标却未实现;“资源可资利用机会减少”的后果是指投入或使用资源过多,为达成既定教学目标过量使用了实践教学资源,影响实践教学广泛性或可持续性地开展。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资源的浪费有两种,即结构性浪费和消费性浪费。

结构性浪费是指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结构上的浪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形成方式有自然配置和社会配置两种。自然配置是人类社会在创造物质文明同时进行精神文明创造的过程自然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结构。“八七”会议纪念馆旧址之所以座落在湖北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鄱阳街139号,而不是在武昌的民主路15号;武昌首义纪念馆之所以座落在武昌蛇山南麓的阅马场,而不是在汉阳鹦鹉大道上的钟家村,就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配置是在历史上自然形成的,个人、社会组织、政府等因素在这种资源配中作用甚微。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在这样的资源配置中没有起什么作用,因此如果说由于这样的配置而形成了实践教学资源的某种浪费,那也不是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社会配置方式,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按照实践教学的需要,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分配或再分配。应该说,社会配置方式也有两种,一是行政划拨方式,二是市场交换方式。

市场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根据实践教学需要,按照市场交换原则,以借用、取得捐赠、联合开发等方式,获取不属于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资源。市场方式作为一种在我国新兴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中所起作用不大,或者说应该起较大作用,但现在还是薄弱环节;同时也因为是依据市场等价交换原则,根据需要获取资源,因此,由市场配置方式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结构性浪费可以忽略不计。

行政划拨方式是指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主体,按照行政管理的原则,对实践教学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它包括高校的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划拨和高校内对实践教学资源的在校内的再分配。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尽管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体,但是由于其对自己所掌握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教育经费)的行政划拨,在某种意义上是使用权的分配,因此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浪费,当然也属结构性浪费。无论是上级的政府主管部门,还是高校行政当局,他们划拨(或行政分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行政管理的效益,即所谓政绩。流行的政绩观在此资源配置中起着颇大的作用,而非思政实践教学对资源的实际需要。在不违背教育行政管理效益的大原则下,行政亲疏远近及“好哭的孩子奶水多”等行政管理潜规则也支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划拨和再分配。尽管从全局上看,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当局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的资源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资源的实际需要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意思即是,在此情况下,原本不会产生结构性浪费――即因行政划拨或分配的资源超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资源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浪费,但是在教育行政管理效益原则的制约下,在诸多行政管理潜规则的支配下,行政划拨的资源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所划拨的资源超出某校或某一部门对实践教学所需资源实际的需要。于是,结构性浪费产生了。

结构性浪费是隐形浪费。对于这类浪费,实践教学管理者不承认,实践教学主体也感到困惑。结构性浪费隐蔽性在于:①行政划拨目的的隐蔽性。通常行政划拨资源时,并未将实践教学资源与其它资源区别开来,亦即为着思政课实践教学目的划拨的资源隐藏或包含在对思政课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所需资源的一揽子拨付中。实践教学资源拨多拨少,无法稽考。②目的隐蔽性即为用途的模糊性。即便行政拨付了某校某部门超过其实际需要的实践教学资源,亦可合理挪作他用,但却形成了对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事实上的浪费。

消费性浪费是指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主要是思政课部、思政课教师、思政课学生、学校团委等学生工作机构)在使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资源过程中因不当使用所形成的资源浪费。包括偏离目的、用非其人、使用不够、使用过度四种情况。偏离教学目的,是指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将有限的思政课程资源挪作它用,偏离实践教学为目的,而形成资源浪费。用非其人,是指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者,组织不当,指导不力,导致实践教学活动未达到预定效果而形成对资源的浪费。使用不够,是指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中投入教学资源不足,不能实现预定教学目标而形成对资源的浪费。使用过度是指实践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既定,教学资源投入过多,超过所需实践教学资源的情况。任何一个实践教学活动教学目的既定,投入的师生时间、经费及其它资源都应该与教学目标成合理的比例状态。投入不促,未达到此比例要求,可能难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形成对已投入的资源的浪费,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使用不够;过量投入,超过实现教学目标对于资源投入的比例要求,虽则实践教学目标可能实现,但超量资源投入,一个教学目标或较小的实践教学任务挤占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减少了今后资源利用的机会或可能性,是为使用过度而形成浪费。对实践教学资源功能单一、僵化的开发使用,忽视该资源的其它功能的利用,也属“使用不够”范畴。因为任何一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实践教学主体如果资源意识不强,眼光过窄,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注意到单一功能的利用,而忽视其它功能的利用。如某高校团委组织20个学生参加的暑期农村社会实践,定位于“宣讲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迎接北京奥运会召开”。不能说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不具备或不能实现这一功能,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可以有实现远比“宣讲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迎接北京奥运会召开”更实在、更丰富的目的功能。单一功能利用的目的追求,只能是该项资源其它可期实现的目的功能的浪费以及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师生的时间和经费的低效使用。

结构性浪费和消费性浪费同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资源浪费的形式,二者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尚未进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使用环节,一个发生在实践教学资源使用过程中。二者主体也不尽相同,甚至结构性浪费的实施者还可能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但之所以把它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浪费问题里来讨论,是因为高校里法治的进程还未能挤压它存续的空间。合法的问题只能合法地讨论,不过如此而已。而且结构性的浪费最终大多数要转化成消费性的浪费,或者说结构性浪费许多最后都是要在资源的使用中通过消费性浪费表现出来。这样讨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消费性浪费问题,追寻其源,其实许多是根源于结构性浪费;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结构性浪费,考察其所终,原来大多数就是消费性浪费。因此,有理由相信,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域里最主要的资源浪费,是资源结构性浪费。因为有了资源结构性浪费,才有资源使用过程中的使用不足、使用过度、使用偏离目的等消费性浪费。而且,只要行政划拨式资源配置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同时只要这种资源分配方式没有走出行政惯例和潜规则,责任主体和监督、审计主体始终没有落实,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结构性浪费可能永远是一个伪命题,而消费性浪费的制止和根绝也永远是一个纠缠不清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李克荣,徐永赞,刘武朝,臧薇.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刘蓓莅,杨少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于霞.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J].航海教育研究,2007(4).

[4]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载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经济学快乐原则与生产方式的选择 下一篇:论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