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经济结构调发展前景及目标的展望

时间:2022-05-10 06:18:44

“十三五”:经济结构调发展前景及目标的展望

[摘要]“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在对“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思路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对“十二五”规划以来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发展状况的评估,分析了“十三五”规划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背景,进而提出了“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十三五”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目标

[DOI]10.13939/ki.zgsc.2016.22.107

1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全面落实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期,是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攻坚期,是落实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我国将全面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继续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更广泛地参与国际治理;继续巩固和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绿色增长、创新增长、包容式增长的轨道上;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不断优化,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上。

2 “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背景

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突出的表现为几个主要方面:首先,主要发达经济体表现不一,美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欧盟和日本经济复苏乏力,主要新兴经济体处于恢复期、调整期,世界经济整体仍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科技竞争力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必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再次,能源与气候变化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格局转变的重要因素,全球进入绿色工业革命的黎明期和发动期,中国有望成为绿色工业的参与者、发动者、创新者和引领者。最后,世界贸易格局随着各类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呈现复杂化的特征。

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十二五”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过渡。整体的宏观经济指标表现良好,但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仍旧突出。

(1)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明显的阶段性下调,经济结构出现显著性的改善。2010―2014年期间,经济增长率从10.4%下降到7.4%;产业结构出现显著性变化,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6.7%下降到42.6%,第三产业从43.2%上升到48.2%。二、三产业比重出现逆转。

(2)就业规模总体扩大,就业结构转换特征突出。2010―2014年期间,总体就业规模从7.61亿人上升到7.73亿人(增加1000多万人)。城镇就业规模明显上升,从3.47亿人上升至3.93亿人(增加了4600万人),占总就业比重从45.6%上升到50.8%;乡村就业规模显著下降。就业的产业部门分布继续呈现显著变化,2010―2013年期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36.7%下降到31.4%,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34.1%上升到38.5%,服务业部门的就业贡献显著增强,净增加3300万人。就业的所有制部门继续呈现多元化。

(3)物价水平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和较低水平。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趋向合理,从2011年的5.3%下降到2014年的2%;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出现通货紧缩,2014年为-1.9%,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客观现实,应当引起关注。

(4)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外贸盈余占GDP的比重处于合理范围。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货物贸易继续呈现增长态势,货物出口和进口分别从2010年的1.58万亿美元和1.40万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21万亿美元和1.91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从1702亿美元和1922亿美元增加到2222亿美元和3821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GDP的比重由3.7%下降到2.1%,对2010―2014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整体上是负的,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受外部需求影响,从较高速增长转向较低速度增长的客观现实。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是优异的。2011―2014年,经济增长、城镇新增就业和物价均是稳定的。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世界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条件下,中国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此外,“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明显,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所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出现显著下降。这些成绩也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安全性依旧存在,全球发展的不公平、不平衡依旧存在,这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动力以及结构调整的影响产生外部不确定性。

从经济发展的国内条件来看,推进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推动性因素仍需夯实,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首先,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优势仍旧是显著的,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虽有显著增强,但总体竞争力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总体上尚未形成创新驱动式的增长模式,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仍需大力改善。其次,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制约因素。最后,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资源供给、生态环境、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约束矛盾更加突出。

3 “十三五”经济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初步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夯实期”。承接这一经济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的发展轨道:经济增长中高速“相对稳定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度调整期”;以创新驱动、绿色驱动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增长点培育期”;收入分配的“显著优化期”;以人口布局、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格局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期和基础夯实期”;以高效、包容、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升级期”;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综合战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升值期”;以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升级期”。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经济中高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水平逐步接近高收入国家,进入较高收入富裕型社会阶段。

(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大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工业化基本实现,工业结构明显优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型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服务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也相应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3)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7件;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积极培育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4)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推进城镇体系优化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人口。

(5)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通过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培育中国经济竞争的新优势,打造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6)改革不断深化。“十三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胡鞍钢,周绍杰.“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远景目标[J].理论参考,2015(5).

上一篇:构建良好高校学生文化的探究 下一篇:渠道分销 要思路更要勤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