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表达 理性引导

时间:2022-05-10 03:36:43

据统计,中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2.53亿,近2/3的网民或在网上发过帖、或参加过“Web2.0”互动。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自由表达意见,传递声音的主要渠道,无论是对“虐猫女”的人肉搜索还是对“正龙拍虎”的拍砖打假,网民们把网络上虚拟的权利兑现于实际行动上,无不显示了网络民意的力量。网络民意力量的凸显也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与人民网网友的交流被视为反映党和国家进步的标志性网络事件。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网络建言”也使得网络成为民意上传的“直通车”。9月4日人民网时政频道特别制作的“什锦八宝FANS圈”正式上线后,总书记和总理的粉丝们拥有了畅所欲言的网上家园。截止到9月20日下午四时,什锦八宝粉丝圈的注册粉丝人数已达183371人,点击数达5171608次。此外,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今年五月通过媒体,包括网络媒体问计于民,收到各类建言4.2万余条,其中网络跟贴达到6万余条。

事实上,尽管网络为志同道合的网友们相互交流提供了便捷的管道,但由于“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量身定制与网络空间信息海量性的悖论,导致网络中的民意往往出现自发性的‘局部民意’和‘狭隘民意’。”这是因为在信息搜索的过程当中,网站往往通过同类信息搜索和网址链接,导致信息“窄化”,出现“协同过滤现象”。在信息洪水的网络虚拟世界中,网站或者搜索引擎在对信息进行选择时,往往选择那些与自己价值取向一致的信息,很少链接与自己对立的内容。而在论坛或社区中,兴趣爱好比较相近的网民也更容易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所谓的“圈子”,而他们所发出的声音则更加容易被人们所听到。这样一来居于网民“金字塔”结构顶端的,作为“舆论领袖”他们,就引导着大部分网民群体的“民意”。他们的追随者,也就是经常“顶帖”的网友,成为推动沉默的螺旋的主要动力,让越来越多的“浏览”信息的网友卷入漩涡,使得他们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赞同,也使得反对他们的观点随着漩涡的反作用越来越渺小。

对于这种“群哄”式的“民意”的产生过程,无可避免地会使人担心群体情绪极化之后的走向。“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这种极端观点的偏移可能朝向理性方向,也可能朝向非理性方向。因此,这种网络民意自由产生的机制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群体行为,相反也能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极端的行为。

“什锦八宝粉丝圈”和“虐猫事件”、“骂四川灾民的脑残女生”事件的升级就是网络民意积极表现和消极表现的最佳案例。在“什锦八宝粉丝圈”中,网友们以纯真而前卫的言语,表达着对国家领导人务实、亲民、廉政执政风格的赞同以及对他们儒雅潇洒的倾心。我们透过这些看似过于情绪化的语句,看到的是却是新一代年轻人关心国事、家事及其天下事的另一面。他们将爱国变成了一种潮流和时尚。这种众口一词的“爱戴”没有了矫情做作的顶礼膜拜,换以自由平等的亲昵关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民众对国家领导人务实、亲民、廉政执政风格的赞赏,有利于党群关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然而“虐猫事件”和“骂四川灾民的脑残女生”事件发展到后来,却呈现出一种失控的状态。尽管事发后,网友们表现出对这种不道德行为的指责和愤慨,体现出了强大的正义感和道德感,但是随着观点支持者队伍的壮大,这种情绪的表达逐渐走向了极端。粗鲁的谩骂和不堪入目的字眼充斥着网页,杀手锏――“人肉搜索”的登场却成为了很多无辜受到骚扰的人们烦恼的开端。一开始观点的发表是出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德的目的,但群体情绪极化则容易形成“网络暴力”,以暴制暴的结果是双方难以控制行为底线,使得事件逐渐升级成为一场混战。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网络民意升级为网络暴力的情况,我们需要合理有效地对网络民意进行优化和引导。

首先,从发言者的角度来说,网民应当理智使用话语权,使网络民意形成一种理性化的百家争鸣的状态。这就需要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同时还需要网友自觉遵守网络实名制。一是自律机制的建立。自律机制不应当仅仅是网络媒体的约束和规范,还应当成为网络的主体,网民的言论行为规范机制。“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行为同样属于社会行为,因此必须服从于社会公德,这就要求在参与网络活动时,网民必须维护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自我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不做有损于网络道德的事。尤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上网的道德底线是“于己无害、于人无损”。二是建立并遵守网络实名制。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在2003年,率先提出了网络实名制概念,他说,“网络媒体作为公共信息的守门员,有责任负责网络新闻信息的可信性、客观性。但是,网络信息的海量化和匿名性,破坏了传统媒体的范式:诚实和准确。”尽管对于网络实名制的争议至今仍然存在,反对者认为这将限制网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实行网络实名制有助于言论发表的责任性。从优化网络民意表达的层面上来说,实行网络实名制,并且切实有效的贯彻下去,是保证网络民意有序健康的必要条件。

再者,从引导者的角度来说,应当合理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从法律监管观察舆情和主动引导培养舆论领袖两方面,营造自由有序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一是法律监管观察舆情。目前我国在网络立法方面还不够完善,网站监管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而舆论引导的成功与否与舆情发现的时间成正相关关系,舆情发现得越早,引导得越及时,就能取得更好的引导效果。所以对于舆情的观察监控和处理协调,是有关部门进行网络民意引导的关键任务。而只有建立健全网络法规,才能将这项工作有效地开展下去。这就需要细分监管任务,明确监管的权利和责任,时刻掌握主要网站的民意动向,同时也要注意力度的把握,以免因为监管过度而限制了网民的言论自由。二是主动引导培养舆论领袖。对于网络民意的引导要主动出击,疏胜于堵,切忌被动和限制。网络媒体和监管人员应当充分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引导网民的注意力,对积极的言论要适当放大,对消极的情绪性言论则应采取正面报道的方式给予解释和疏导。另外,要重视“舆论领袖”对网络民意的影响,培养一批网络评论员和论坛的“舆论领袖”。在主流论坛当中,总是存在一些见解独到,分析深刻,表达透彻的发言者。他们的观点往往影响着其他网民的看法。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有利于强化主流言论,在劝服和受众态度改变过程当中,他们专业性、权威性的言论和平等的身份能够取得更好的引导效果。

从近年来网络公共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事件正在成为网民们关注的视野。正应如总书记2008年6月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所指出的: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从而,使多元化的意见和来自各方的理性表达得以展现,充分发挥网络民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巨大力量。

上一篇:在线广告被投行热捧 下一篇:本土网肉搏力护300亿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