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未来媒体将变成体媒

时间:2022-05-10 03:15:39

沈阳:未来媒体将变成体媒

新兴媒体强势崛起,传统纸媒日渐式微,这是一个最坏的媒体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媒体时代。VR兴起,全民直播,移动互联唱主角,这是一个“浸媒体”呼之欲出的时代。请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为您阐释未来媒体的变化。

记者:什么是“浸媒体”?

沈阳:“浸媒体”时代始于2014年8月。经过两年多轰轰烈烈地发展,许多传统媒体都已相继做出了行动,着重研发两微多端,大面积布局直播等视频业务。浸,沉浸的意思,即沉浸式新闻体验,这种新闻通过虚拟技术的媒体平台呈现,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基于虚拟技术平台的全景视频媒体,就叫做“浸媒体”。

记者: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融媒体,再到浸媒体,科技进步颠覆媒介生态,媒体界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大洗牌,似乎传统媒体精英都有跳槽新兴媒体的趋势。

沈阳:是的。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兴媒体加速崛起,已经成为传媒新常态。传统媒体岌岌可危,离职浪潮席卷,大波传统媒体精英出走新媒体。2015年1月至今,近50名“重量级”传统媒体人离职,预计一到两年内,超过100名传统媒体精英将离职转战新媒体。新浪原总编辑陈彤去年入职小米后,今年又去了一c资讯客户端任总裁,同时任凤凰新媒体总裁,而新媒体人很少有到传统媒体工作的。

记者:浸媒体、智媒体、众媒体等新媒体名称层出不穷,那么,新媒体有几大类别?

沈阳:新媒体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是政务新媒体,也就是政府直接掌握的媒体。政务新媒体、政府网站现在8万多个,在政务微博这一块,新浪超过14万个,在微信中有十几万的量级。

政务新媒体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你会发现在进行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机构,包括国外的名人,他们把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务信息的第一渠道。通过自己政务新媒体来信息是最直接、最原始、最可控的,所以政务新媒体在今天获得了非常好的发展。

第二大类是企业新媒体。企业新媒体就是在今天的中国,每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有必要进行新媒体的运营。

第三大类是传统媒体的融合媒体。传统媒体融合在新媒体当中,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融媒体,也就是说传统媒体转型一定会有“两微多端”等融媒体介质。

第四大类是自媒体。今天的微信公号已经达到了2600万个。自媒体这一块如果把它看作一个物种的话,它是迭代速度最快的,同时也是演化最快的,在过去的一年多当中,大概有100多家自媒体拿到了融资。

记者:《中国青年报》(周末版)、《京华时报》2017年1月1日起将正式停刊,传统纸媒是否进入停刊潮?

沈阳:人将不在,纸媒何存?近三年来,超过50家传统纸媒停刊、休刊。预计未来三年内,将有近百家报纸期刊面临停刊、休刊。传统纸媒停刊、休刊是历史的必然。比如报纸,停的是纸,活的是报,报纸的化学属性即本质不会变,而它的物理属性即介质会不断更新。

记者:传统纸媒停刊、休刊进入加速期,那么新兴媒体呢?

沈阳:与传统纸媒萎缩正好相反,新媒体在不断加速崛起。近一年来,超过20个自媒体估值过亿,近50家新兴媒体公司估值超10亿,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内,超过50个自媒体估值过亿,近百家市值10亿的新兴媒体公司加速崛起。

记者:您提出“网生代”这个新概念,形象生动,这一代也是旺盛的一代,他们有什么特点?

沈阳:网生代,指一群醉心于网络生活的资深网虫,是新媒体时代的你我他,个性比较张扬,主要有四大鲜明特征。自恃。网生代有足够的资本,一言不合就能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是世界各地。面对互联网有足够的底气,因为他们正是玩转媒体的主力军。喜欢新鲜刺激的他们,信心十足地与世界开放式自由连接,在各大社交平台肆意书写自己的青春。自洽。移动直播、短视频、图片社交、音频社交等新颖的表达方式,无一不是网生代的爱好,他们是网红经济和直播经济的宠儿,在互联网爱表达、会交互、能维系粉丝。自如。个性张扬的网生代,能够轻松惬意地驾驭互联网,新媒体手段样样玩的high。能够快速切入新平台,体验互联网新事物。自资。简单来说,就是年轻就是资本,玩着就能赚钱。在虚拟世界收割一部分粉丝,通过流量、打赏、平台直接补贴或奖励等实现变现。

记者:互联网生态是如何演化的?

沈阳: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新生事物也一样,崛起往往是从边缘到中心、从小众到大众、从成熟到产业化的过程。互联网文化生态的演化,有其自然规律,比如社交软件的生命轨迹:始于约会,兴于炫耀,衰于广告,死于代购。

案例:快手,快速切入、轻松惬意、个性张扬、熟练玩转、简单直接。

记者:媒介技术如何分化发展?

沈阳:50万销量或者用户的规模,媒介技术的配备是一个水平;当到达500万规模的时候,媒介技术需求会增加。媒介技术分化发展,从小众科技、分众科技到大众科技,不断重塑媒体表达与媒体生态,对新技术的需求和资本投入,会加速媒介技术的分化发展。

记者:浸媒体时代,大数据是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沈阳:浸媒体时代,大数据为你冲锋在前,开疆拓土。大数据跟新媒体的关系真是千丝万缕,通过对个体用户的数据采集和识别,能够发掘优质化内容,实现个性化推荐和互动。了解一个人的属性、习惯等信息,就能推出有效的个性化服务,提高针对性和专业性。

记者:未来媒体是什么样的?

沈阳:未来媒体是人工智能+,未来已来。机器与人的距离无限贴近,人与机器的距离不断拉近,机器逐渐进化成为人的新器官。媒体的这个演进,呈现四个阶段。

在PC互联网时代,远离人体、异步交互、寄生性不强;移动互联时代随时随地可触达、基本同步交互、占用碎片化时间;物联网时代,延伸人体器官(体表)、实时同步交互、浸入式体验;体联网时代,人机合一(体内)、肉身接口进化、人成为媒体一部分。

因此,媒体的未来是体媒,也就是体联网。由互联网发展至移动互联网,再到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等等,最后到体联网。智能设备和身体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过程中,视网膜成像、云脑新人类、可植入芯片……人类进化成一种全新的智能接口。从体外、到体表,再到体内,机器与人的距离无限贴近,对人的寄生性逐步增强。从媒体到体媒,人机一体化传播已成趋势。

记者:人工智能演进是什么样的?

沈阳:弱人工智能较为机械,强人工智能有一定识别性,超人工智能则可能超出人脑的掌控,因为其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更加优化,将蕴藏更大可能和挑战。无论未来世界如何变化,大数据都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也将无处不在地助力市场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弱人工智能已经无处不在:地图导航、智能推荐、语音识别、聊天机器人、AlphaGo、无人驾驶……单一领域的专业能力,基于人类控制命令,增强人类的感知与行动能力。

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想象:独立决策、自我成长,超级思考、执行、创新能力,超越人类当前认知范围,全领域的创造能力,超越人类智慧和技能。

记者:媒介触角延伸进入什么时代?

沈阳:媒介触角延伸已经进入“三多”时代,即多平台达到、多渠道网络、多介质融合已成趋势。传媒生态版图不断拓展,在全面占领平台资源、渠道资源、媒介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流量聚合、品牌溢价和价值转化。

多平台到达:跨平台流量聚合、规模化网络溢价、多渠道价值转化;多渠道网络MCN:一站式资源孵化、专业化包装生产、品牌化运作增值;多介质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传统与新兴融合、现实与虚拟融合。

记者:中国互联网生态发展有哪些模式?

沈阳:从互联网文化生态到互联网技术生态,再到互联网应用生态,中国互联网生态发展呈现三大模式:边缘化模式,即从边缘到中心、从小众到大众、从成熟到产业化;复制移植模式,即复制于西方、应用于本土、产业化发展;中国特色模式,即原创性内容、原生(知乎)、国内崛起与海外扩散。

记者:中国互联网技术演化经历了几个时期?

沈阳:中国互联网技术演化规律分为6个时期。技术植入期:西方技术应用、全球创新扩散、技术接受引进;概念兴盛期:概念普及、概念炒作、概念兴盛;资本追逐期:巨头布局、独角兽崛起、资本市场趋热;泡沫涌现期:资本泡沫涌现、行业追逐过热、幻想破灭期;应用推广期:行业应用落地、创新产品涌现、技术推广普及;产业化发展期:技术规模化应用、产业链拓展成熟、稳定可持续增长。

记者:媒介技术更迭有什么趋势?

沈阳:从移植引入、概念普及到产业化应用,媒介技术更迭演化不断加速。传统媒体时代,技术迭代周期几十年甚至更长;新媒体时代,技术迭代周期已被压缩到10年左右;未来媒体时代,指数级增长到达超级加速阶段,未来演化速度超乎人类想象。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媒介样态的变革与创新,植入式设备、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将开启全新媒介图景。

记者:技术怎样延伸人的感官体验?

沈阳:当机器与人无限贴近,人类感官体验就会高维拓展升级。在听觉上,生物声学传感、语音翻译、语言机器人、跨地区种互无障碍;在视觉上,VR、AR、MR下,可以全息互动(全息眼镜、裸眼3D、立体显示…);在嗅觉上,屏幕可调节气味、气流和强弱,延伸媒体的呈现维度;在触觉上,虚拟增强现实中的模拟触觉,可穿戴设备和手势识别增强触觉反馈;在运动上,个人数据、场景数据实时记录反馈,个人分析、人类机能增进运动的体验。

记者:怎样理解“未来已来”?

沈阳:从“互联网+”走向“人工智能+。Intel、IBM、Amazon等众多国外巨头和新兴科技创业公司纷纷进入到AI领域,抢占蓝海。以苹果Siri、微软Cortana等为代表的智能个人助手则是泛沟通场景更加超前的参与者。从云端数据的角度来说,当人工智能越“智能”,就有越多的人想要使用它;越多人使用它,它的智能化水平就越高,发展越快,应用范围越广。

信息奇点已经到来,人工智能超越人脑正在路上。2020年,将通过逆向工程制造出人脑模拟器。2030年末,计算机智能将赶上人类。2045年,人工智能会引领全球科技发展。人工智能的摩尔定律被打破,科技将呈现爆炸式发展。2045年以后的科技发展已经无法被精确预测……

信息技术正朝着“超人类智能”的奇点迈进。那时,人工智能将超越人脑,人类的意义将彻底改变;那时人将“不人”,而是与机器融合,成为“超级人类”。

记者:超级人工智能下的传播是什么样的?

沈阳:超级人工智能蕴藏着更大可能和挑战,具有3个超级化能力。一是思维能力超级化,能准确回答几乎所有的问题,如“怎样生成一篇优质的媒体报道”。二是实践能力的超级化,能够执行任何高级指令,自动生成既定要求的媒体报道。三是创造能力的超级化,自主决策,执行开放式任务,自我学习和改进,自由级媒体内容、形态、功能,跨越式突破。

超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和机器融合成一个新物种,实现“人机数”一体化传播。

专家简介:

沈阳,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舆论学会副会长,曾任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疆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是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国际传播专家组成员,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舆情中心特邀研究员、新华网舆情首席科学家、新浪新媒体学院荣誉教授。34岁时破格提拔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其团队每周均有内参材料递送相关部门。从2008年开始研究推特,是微博、微信和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具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专家之一。微博、微信、互联网+报告数十部,清博大数据团队的理论创始人,目前其大数据团队有160人,同时是清华大数据科学研究院的代表专家、新媒体项目孵化专家、各大互联网公司年会的热门演讲人。

上一篇:新婚老公呼噜震天响,分房睡真的会影响感情吗? 下一篇:做父母就是永不止息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