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关税壁垒降低、市场竞争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

时间:2022-05-09 10:21:06

非关税壁垒降低、市场竞争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

摘 要:本文采用非关税壁垒作为对外开放水平的一个指标,以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作为经济改革的指标,在一个两阶段的古诺数量竞争分析框架下,探讨了非关税壁垒变动与国有企业民营化之间的关系。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一定会促进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这也验证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经济改革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非关税壁垒; 寡头竞争; 国有企业; 民营化; 古诺竞争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5;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4-0010-05

一、问题的提出

如果问改革的30年中,中国为什么会取得巨大的成就,或者说这30年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源于改革开放。改革和开放,我们将其并称为基本国策的两个“基本点”。改革与开放在经济层面上就是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当然,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各自又包含很多内容,比如,经济改革就包括经济自由化、市场化改革和原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三个方面;而对外开放,包括国际贸易的扩大、FDI的进入等具体内容。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经济改革与经济开放具有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进而推动了中国的持续经济增长(蔡和林毅夫,2003;程伟,2005)。

如果不考虑对外开放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仅考虑对外开放对经济改革推动作用的单向关系,那么,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是否会促进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呢?或者说,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是国有企业民营化的一个原因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其中的理论机制是什么?这需要用一个标准的经济学框架来证明。

我们知道,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而Davis和North[1]就认为,竞争是导致制度变迁的关键。所以,从直觉上看,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加剧,这可能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其基本逻辑是,一旦一个国家由封闭经济改变为开放经济,国内的市场结构将由国内企业垄断的市场结构改变为国内企业、国外进口企业相互竞争的寡头市场结构,这决定了国内企业与国外进口企业之间的行为必然是相互影响的。这样,当政府通过降低非关税壁垒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时,必然会导致国外进口企业的成本下降,这必将促使进口企业提供更多的产量,而进一步会影响到国内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

依照这个思路,本文利用Fraja 和 Delbono[2]提出的混合寡头竞争分析框架,以国外进口企业的非关税壁垒降低作为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的一个指标,来探讨非关税壁垒降低对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影响。

从以往的文献看,在解释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民营化问题上,更多的文献将注意力集中在国有企业的委托―关系导致的国有企业低效率上,比如强调委托人目标的多元性[3-4],委托―链相对较长[5],人的激励问题[6],人的才能问题[7]。这些文献实质上都在强调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其结论是,由于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缺陷导致了国有企业缺乏效率,因而政府将其民营化了。但这个结论与中国的改革经验不相符。因为,我们观察到,在中国30年改革过程中,一些效率明显低下的国有企业并没有被民营化。因而,内部治理文献并不能够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化进程提供完全的合理解释。

鉴于此,本文在不考虑国有企业低效率的前提下,将从外在竞争的角度来探讨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推动力。为此,本文首先在第二部分提供了一个只有国有企业的封闭经济模型以作为基准;在此基础上,在第三部分,提供了一个开放经济模型,来讨论非关税壁垒下降时对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的影响;最后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含义。

二、封闭条件下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

在建立基本模型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是由谁发动的,因为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而制度的变迁总是由一定的行为主体来发动和实施的[1],这些推动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就是那些能够从制度变迁中获得一定利益的组织或个人。那么,国有企业民营化这个制度变迁的推动者是谁?本文假定是政府,这个假定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一是转轨国家在计划体制下形成了国家对经济的深度干预,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管理和直接运行经济的权力和能力;二是与其他社会主体相比,转轨国家的政府拥有较多的资源和力量,充分利用已有的政府系统能够减少社会的震荡,降低变迁的成本。因此,本文认为,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是受政府主导和推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

第二个问题是,作为国有企业民营化进程的推动者,政府的目标函数是什么?或者,民营化前的国有企业和民营化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国有部分,目标函数是什么?这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关于政府控制下的国有企业的目标,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是社会福利最大化[8],有的学者认为是销售收入最大化[9-10]。本文认为,作为经济转轨的中国,政府的目标应该是社会福利,因为社会福利这个目标与传统上所说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一致的。

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后,我们设想,最初,在某一行业存在一个垄断的国有企业,其完全由政府拥有。现在,政府在社会福利最大化动机的支配下,将对国有企业进行民营化,民营化的比例为θ。这样,这个企业的θ部分将由私人拥有,剩余的1-θ比例仍然被政府拥有,我们称这个企业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在这个混合所有制企业中,θ部分被民营化了的企业将不再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而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剩余的1-θ比例由于仍为国有企业,由政府控制,所以其目标函数仍为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而,一旦一个国有企业被部分民营化,这个由政府与私人拥有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将以利润、社会福利的加权平均数作为目标。

决策的时间顺序如下:

图1 决策的顺序

第一阶段,政府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确定最优的民营化的比例θ;第二阶段,国有与民营合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根据自身的成本与外在市场需求确定自己的最优产量,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模型的基本假定由以下来描述。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

1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

p=a-x(1

其中,a代表市场容量,x为产量。

2无论是民营化前的国有企业,还是民营化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都是一个垄断企业,其定产、定价都按照一个垄断者行事。

3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化前,还是部分民营化后所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其成本函数不变,为TC=12kx2(k>0),k为成本系数,其越大(越小),意味着成本越大(越小),并且没有固定成本。

4政府确定最优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比例为θ(0≤θ≤1)。当θ=0时,意味着政府仍然会保持企业的完全国有化;而θ=1时,意味着政府将把国有企业全部民营化。

5企业的国有部分由政府所拥有,其目标函数是政府的目标函数,即社会福利。这里,社会福利被定义为消费者剩余与企业利润的和,即:

w=πs+cs(2

其中,πs代表利润,为:

πs=px-12kx2 (3

cs代表消费者剩余,为:

cs=∫x0(a-q)dq-px(4

6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目标为:

us=θπs+(1-θ)w (5

7决策分为两个阶段,顺序如下:

第一阶段,在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下,政府确定最优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比例θ;第二阶段,混合所有制企业根据这个最优的民营化比例确定最优的产量。

(二)模型的解:政府选择的最优国有企业民营化比例

采用逆向推导法,先求解第二阶段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最优产量,然后再求解第一阶段政府确定的最优国有企业民营化比例。

求解过程如下:

首先,求第二阶段混合所有制企业选择的最优产量x:

maxx:us=θπs+(1-θ)w(6

将(3)式、(4)式代入(2)式,然后再代入(5)式,解(6)式的优化问题得:

x=a1+k+θ(7

其次,求第一阶段政府选择的最优θ:

将(7)式代入(1)式,然后分别代入(3)式、(4)式,最后代回(2)式得:

w=a2(1+k+2θ)2(1+k+θ)2

所以,政府的优化问题是:

maxθ:w=a2(1+k+2θ)2(1+k+θ)2

解得:

θ*=0(8

进一步判断二阶条件:

d2wdθ2θ=θ*=-a2(1+k)3

由(8)式、(9)式,可以判断θ*=0时,社会福利是最大值,由此,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命题1 在封闭经济中,当一个行业中只有国内企业垄断该市场时,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府选择民营化的比例为0,即政府会选择企业的全部国有化。

命题1的经济学直觉是,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与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相比,企业的产量一定会下降。因而一旦进行民营化,将会使企业的产量下降,在市场需求函数即定的条件下,这必然导致价格提高,虽然价格的提高可以增加政府收益函数中的企业利润部分,可以证明dπsdθ>0但却会减少政府收益函数中消费者剩余,二者的净结果是减少的。因而即使政府最初选择了一个正的民营化比例,但其有降低这个比例的动机,因为通过降低民营化比例可以使其收益进一步增加。因而,最终结果必然是政府一直调整这个比例到0为止,即选择企业的全部国有化。

三、开放条件下非关税壁垒降低对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影响

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不与其他国家发生经济联系条件下成功地发展本国经济。因而,当中国在1978年决定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决定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以开放沿海城市,建立经济特区作为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以1986年7月11日中国政府正式要求恢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员国地位为一个新的起点,标志着中国更愿意提高开放水平和融入世界经济之中。经过长达16年多的谈判,中国在2001年11月11日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无论是在要求恢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员国地位以及加入WTO的过程中,还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的一个指示器就是中国不断履行降低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承诺,使中国不断地、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中。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开放水平的提高一定会降低其关税率,因为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其它国家观察到的指标。但是,非关税壁垒却是一个相对隐蔽的指标,因为很多非关税壁垒是不容易被观察到的,比如复杂的海关手续、繁琐的卫生安全质量标准以及包装标准等。因而,在判断一个国家开放水平是否提高,考察一个国家的非关税壁垒的变动更重要、更有实质性意义。所以,本文选择非关税壁垒的降低作为开放水平提高的一个代表,来考察非关税壁垒下降时对一个国家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的影响。

与封闭经济相比,当一国开放本国经济,允许国外进口企业向本国销售产品时,市场结构将发生变化,将由国内企业垄断的市场结构改变为国内企业、国外企业相互竞争的寡头市场结构。国外进口企业的竞争将会改变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

进一步说,当本国对国外进口企业所施加的非关税壁垒下降时,这一定会影响进口企业的成本,进而会影响其最优的市场供给决策,在外在的市场需求既定情况下,这将进一步影响本国国内企业的定产行为,从而影响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下面我们将描述开放条件下的模型结构与模型的均衡解。

(一)开放条件下模型的基本假定

模型的假定除以下不同外,其余的都与第二部分所描述的模型基本假设相同:

1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

p=a-(x+z

其中,x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提供的产量,z为进口企业提供的产量。

2进口企业提供的产品与国内企业产品同质,进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为12z2,其将产品出口到本国时,会发生单位非关税成本tn,并且没有固定成本。

3进口企业的目标函数为:

πs=pz-12z2-tnz

4消费者剩余为:

cs=∫x+z0(a-q)dq-p(x+z)

(二)开放条件下模型的解:最优的民营化比例

求解方法与第二部分相同,最后求解的最优国有企业民营化比例为:

θ*=ak-(1+k)tna(8+3k)-(2+3k)tn (10

并且二阶条件:

d2wdθ2θ=θ*=-[a(8+3k)-(2+3k)tn]4(8+9k)3[a(3+k)-(1-k)tn]2

所以(10)式中的最优民营化比例是政府收益最大的民营化比例。

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到均衡的国外进口企业市场供给量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市场供给量分别为:

z*=3ak-3(1+k)tn8+9k(12

x*=8a+tn8+9k(13

(三)对开放条件下模型结果的讨论

由(12)式可知,如果国际贸易真的存在,国外进口企业向本国市场提供的产量z*一定是大于0的,所以,3ak-3(1+k)tn一定大于0,这要求:

ak>3(1+k)tn(14

当(14)式成立时,由(10)式所确定的最优民营化比例θ*一定大于0,我们总结为以下命题:

命题2 在进口贸易存在的条件下,政府一定会对原存量国有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革,或者说,政府一定会将一部分国有企业民营化。

由(14)式和命题2说明,国际贸易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一般而言,国内市场容量a越大、进口企业所负担的初始单位非关税成本tn越小,国际贸易越容易发生。而在国际贸易存在的条件下,政府一定会对原国有企业进行部分民营化。

(四)非关税壁垒下降对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的影响

由(10)式,我们可以得到:

dθ*dtn=-a(8+9k)[a(8+3k)-(2+3k)tn]2

(15)式说明,非关税壁垒的下降将会使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比例提高,我们总结为以下命题:

命题3 当一个国家通过降低非关税壁垒来提高开放水平时,其国有企业的民营化程度将提高,即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进程。

命题3的经济学直觉是,降低非关税壁垒将使进口企业的市场供给量提高,在市场需求曲线既定的前提下,虽然国内企业的均衡市场供给量会下降,但国内企业供给量的下降小于进口企业供给量的提高,可以证明dz*dtn>dx*dtn同时混合企业的利润会随着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比例提高而提高,因而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府在降低非关税壁垒的同时,必将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比例。

中国的实际经验也证实了这个结论。根据1985―2007年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如果以国有经济就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作为国有企业民营化的一个指标,以进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作为对外经济开放的指标,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与经济开放之间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如图2所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相关关系越明显。

图2 国有经济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与

进口总额占GDP比重的关系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是原中央集权计划经济国家经济转轨的一个中心问题,而探讨其背后的原因更是受到了政府与众多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本文与从国有企业内部治理角度探讨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文献不同,而是从外部竞争的角度,在混合寡头古诺数量竞争框架下,探讨了开放程度提高时,对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的影响,从而证明了外在竞争实际上也是国有企业民营化一个推动力。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开放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促进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即开放程度的提高一定会促进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化进程。

从可操作的政策层面上说,在国外进口企业竞争的前提下,即使国有企业是高效率的,为了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也应该在提高开放水平时,对原国有企业进行民营化。因而,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下,本文说明了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并不是国有企业民营化的一个充分条件。那些不考虑前提条件而笼统地认为高效率的国有企业不应该被民营化的政策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将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当然,本文也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比如本文没有考虑当国外企业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时对本国企业成本的影响。从经济现实看,国外企业的竞争可能会促使国内企业(特别是原国有企业)提高效率从而降低成本,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本文今后的扩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Davis,Lance,North, DouglasInstitutional Chang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2] Fraja,DelbonoGame Theoretic Models of Mixed Oligopoly[J]Journal of Economics Surveys, 1990, (4):1-17

[3] Qian Yingyi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 Agency Problems and Political Control[J]Economics of Transition,1996,(4):427-447

[4] Bai Chong-En,David Li,Tao Zhi-gang,WangYijiangA Multitask Theory of State Enterprise Reform[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0,(28):716-738

[5] 张维迎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4,(4):24-27

[6] Vickers,John,George Yarrow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Privat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1,5(2):111-132

[7] Ross,JEconomic Reform :Success in China and Failure in Eastern Europe[J]Monthly Review 46, 1994,(1): 19-28

[8] Bos,DRecent Theories of Public Enterprise Economic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88,(32):409-414

[9] BaumolBusiness Behavior:Value and Growth[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59

[10] 刘小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J]经济研究,2003,(9):21-32

[11] 蔡,林毅夫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2] 程伟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 李稻葵改革开放三十年领导非常关键[OL]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33762

The Reducing of Non-tariff barrier,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ATwo-stage Cournot Competition Model

YeMancheng

(Liaoning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tariff barrier and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a two-stage Cournot Competition framework by using the non-tariff barrier as the variable of the openness and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as the variable of transition of economy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gree of openness can promote the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which also prove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opening to economic reform

Keywords:Non-tariff barrier, Oligopoly Competition, State-owned Enterprise , Privatization , Cournot Competition Model

上一篇:中国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检验与评价 下一篇:试论环境管理中经济手段的固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