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衔接阶段学生科学认知基础的调查分析与教学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09 09:07:53

小初衔接阶段学生科学认知基础的调查分析与教学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了三种有效掌握学生认知基础的策略:前测、小组讨论和课前师生谈话。还介绍了从调查结果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调整教学计划,合理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初衔接 科学 认知基础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62-02

小学毕业升入初中,这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学生进入初中后面临着学习阶段上的飞跃:在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知识内容浅,学习方法简单。进入中学后,学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方法复杂多样。但就内容和领域而言,初中的学习和小学的学习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和延续性。很多初中教师跟级学生相处一两年之后相互比较熟悉,对于学生认知情况也更了解,而对初一学生则相对陌生,在不熟悉认知基础的情况下只能根据推测和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出现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花过量时间反复巩固,而对学生不熟悉的认知片段甚至是错误认知却没有加以很好的引导和重构,教学重难点的不合理判定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有效了解学生的前认知,掌握学生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可以提高教学时效,减轻学生的负担。可以说只有正确认识学生的前认知,以此设计的教学方案才是最适合他们的。然而,学生的前认知又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呢?我们不妨先理清下列问题:

(1)学生在进行新的学习前,是否已具备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

(3)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以上问题可以课前了解,也可以利用上课的特定环节进行了解。对于如何有效了解学生的前认知,笔者确定了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通过导学案对学生开展前测,通过前测分析获得学生认知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编写导学案的预习部分对学生进行测试(前测)来实现对认知基础的检测,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提供一些认知起点上的知识。关于前测试题的设置,问答的形式优于选择的形式。因为选项中句子的表达方式或多或少会由于教师已有的认知而带上一定的主观引导性,这种表达会给做题的学生带来心理暗示,而通过问答的形式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教师的认知给学生施加的这种影响,从而得出最接近学生真实认知基础的结论。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光的反射》的教学中,笔者对一个班的学生前测了一次,以下是前测试题内容:

1.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发光的物体?

2.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3.如何把室外的阳光引到室内?

4.手电筒发出的一束光照射在镜子上,你能画出光线经过的路径吗?

5.你是依据什么画出上图的?

6.你认为光照在粗糙的墙壁上会发生反射吗?为什么?

7.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运用到了光的反射?

【前测分析】

通过对这个班学生的前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光的反射这块内容已有一些认知上的片段,但在缺乏梳理引导的情况下还比较混乱和片面。下面罗列出了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几个层次,并以此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A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知道光线遇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凭借经验绘制简易的反射光路图,但角度的确定和光线画法不规范;部分学生知道潜望镜、汽车反光镜等光的反射的应用。

B需要纠正的一些错误认知: 部分学生认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必须垂直;大部分学生认为光线只有遇到光滑镜面才会发生反射,遇到墙面等粗糙表面不发生反射;画光路图只要视觉上合理就可以了,作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C学生没有的,教学需从起点建立的认知: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光路图的绘制方法(小学虽然学过简易的光路图画法,但是不够规范,可在小学基础上加以改进);光的反射定律。

D需要拓展的认知: 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的反射的运用;平面镜成像规律。

根据这次分析结果可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这样的备课才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策略二:开展小组讨论,在自由表达的气氛中暴露学生的认知基础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小组讨论的形式,合理设计小组讨论环节也能帮助教师获得学生的前认知。维果茨基曾说“教儿童不能学的东西和教他已经能独立地做的东西,对发展都同样徒劳无益。”讨论的话题需要精心设计:话题涉及的内容如果低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学生讨论的兴趣难以被激发;同时,如果探究活动的内容要求相对于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显得过高,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展探究活动,会降低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信心,从而制约学生的能力发展。

案例:《常见的动物》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部分

【背 景】

“脊椎动物”这块内容是《常见的动物》的第二课时。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已经了解了脊椎动物有五大类群,但对每个类群特征的掌握程度不明。

【讨论流程】

本课通过展示图片,以简短的提问式引入快速带出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环节中根据学生的意愿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来研究和总结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中动物的特点和判别方法(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交流汇报】

第一小组汇报(鱼类的共同特征):

上一篇:打造卓越课堂,回归生本原点 下一篇: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