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文优势 助力高一转型

时间:2022-05-09 08:31:42

发挥语文优势 助力高一转型

摘 要: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历来是高一老师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心理决定着其能否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决定着今后高中学习生活能否优质高效地进行,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影响着他们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面对高一学生的这些心理转型问题,除了班主任,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理干预和引导中无疑具有很大的角色优势。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之外,高一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学科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减缓并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干扰,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使“初转高”学生顺利过渡和转型。

关键词:高一 转型 语文 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5-0016-04

作者简介:王晓敏(1978―),女,福建福安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部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高一入学不久,笔者在任课班级的学生周记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一进入高中,我就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向我袭来,有种令人窒息的感觉,一摞摞的书,一堆堆的作业,我觉得我要崩溃了……

这只是高一新生心理状态的缩影,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生,面临着初中知识结构向高中知识结构的过渡,面临着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转换,表现出对高一学习的恐慌无措,他们怀着急于走出困境的迫切心理,求助无门,进而诉诸笔端。

事隔几日,在讲授《离骚》时,探讨屈原在写作中的素材运用,另有一个学生发表的一番感叹也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屈原和三毛一样,就是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梦想,而力求在另一个世界寻找,以死亡升华灵魂。我们不必为屈原、三毛太过悲哀,他们无怨无悔。死亡,就是一种最彻底的解脱。

高一新生自我感觉对死亡的理解大彻大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这样的心态一旦定位,能不让人担心其在压力以及挫败下的耐受心理吗?所以,面对高一学生巨大的学习转型、心理转型压力,作为高一语文教师该如何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介入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及适应高中生活呢?

在寻求对策之前,首先应该深入了解高一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求对症下药。综合来看,笔者认为集中呈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课程转型的焦虑

初高中知识虽然有一定的连续性,但在课程深度、广度和难度上却有很大的差别。初中课程内容相对“浅、少、易”,教材比较形象生动,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但高一课程难度大,更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迁移,看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总结,要求学生具备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抽象思维,而不同于初中阶段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

如何做到将初高中知识系统归纳整理,并融会贯通地整合高一教学内容,实现由初中的零散知识向高中的科学体系的转化,是学科知识转型的难点。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学习衔接,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知识架构以及能力上也没有与时俱进,更别说突破和提高。

二、考试失利的自卑

高一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经过了中考的遴选,往往学习成绩较为优异,他们在内心还保持着自己在初中时的心理定位,是班级乃至学校的佼佼者,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对象。但如愿以偿进入高中后,尖子云集,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往日的优势。还有部分学生产生懈怠思想,始终不能专注于学习,以至于阶段考试成绩大受影响。学习上一旦丧失优越地位,便会怀疑自己,从而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甚至自卑、消沉,这种失衡焦虑在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成绩中上游学生身上容易出现。

三、集体生活的断层

高一学生来到新的环境后,需要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需要适应九门课程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还要融入一个全新的班级集体,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朋友圈子,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由陌生到熟悉又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和适应,这便产生了心理断层。没有了原来所信任的老师的关注,也缺失初中时代好友的陪伴,一旦受挫,难免会孤独无助。特别是住宿生,第一次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家长的关心和监督相对减少,更容易产生孤单感和焦虑感。

面对高一学生的这些心理转型问题,除了班主任,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理干预和引导中无疑具有很大的角色优势。除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外,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运用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与高一转型期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对其进行有效开导,及时矫正他们过激不当的思想,使学生顺利过渡和转型。那么,高一语文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呢?

一、文本介入,引导积极乐观的心理

遵循语文课的特点和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一些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高一语文,更是如此。笔者学校现在所采用的粤教版必修一课程也迎合了这一特点,开篇第一单元《认识自我》中就有这样一段导语:“我们还会面临许多选择和挑战,只有认识自我,才能在纷繁的生活中认清方向,理性地规划自己;也只有认识自我,才能客观地展示自己,让别人更好地了解你。今天,你进入了一个新集体,想让老师、同学了解你,你首先要认识自己。”之后,就以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作为首篇亮相的文章,还有展示梦想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以及白岩松的《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这三篇文章充满情感美和理趣美,为我们剖析了个体意识觉醒后的感悟和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目的就是引导高一转型期的学生要克服“自贬”的弱点,建立自信心,要热爱生命、欣赏生命、承受挫折,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成就自己的梦想。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磨练和挑战自身。

第二单元是传记,更具有励志作用。传记已成为当今社会影响大、流传广的一种文体,成了学生课余阅读的一类热门书籍,是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的重要渠道。本单元选择的纪传对象有孙中山、华罗庚、罗曼・罗兰、文天祥、爱因斯坦,这些文章展示了历史名人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总结了他们成败的经验教训,无疑可以让学生收获不菲的人生教益,得以怡情、励志。例如《罗曼・罗兰》一文就告诉我们环境对受教育者有深远的影响,要珍惜我们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刻苦学习,立志成才。而《华罗庚》及《我的回顾》(爱因斯坦)共同表明,生活中一定要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在这些伟人身上,汲取精神,对应高一学生的转型困境,应该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与这些传记一样激励学生的,是第三单元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史铁生有着不幸的人生经历,当他正值最“狂妄”的年龄时下肢瘫痪,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那一段时间里,他的精神几乎崩溃,甚至想到了死,但却因为一座废弃的园子逐渐远离死亡的陷阱。文章中处处显示作者对生命精细的观察以及热爱,才会以温馨的笔调描摹地坛细微的生命搏动。他的真实经历就足以对抗学生之前的“屈原投江自杀解脱之说”,勇于正视生命,才能缔造奇迹。对这样的文章深入挖掘必定会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自省。

因此,结合必修一课文的亮点,一定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应对困难、挫折,学会调适心理,然后多方分析原因,尽力去补救或改变,走出困境,而非怨天尤人。

二、作文周记,给学生思想沟通的渠道

高一入学近两个月,在学生的周记、读书笔记和作文中,笔者陆续看到学生表露出对高中生活的不适应,以至焦虑不安、自信心备受打击的情况。随着他们生理上的继续发育,他们的内心世界也随之丰富、复杂起来,尤其面临初高中的学习生活环境转型,高一学生的心理日益成熟多虑,开始不太轻易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活动表露出来。而语文课程的写作是书面化的语言文字的自我表达,在教学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周记、读书笔记、作文等,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遣词造句能力和谋篇布局技巧,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志趣爱好和精神境界,还可以让学生的焦虑烦躁心理在文字的传递中得到舒展和发泄。尤其是女生,大多内心世界非常敏感细腻,她们更喜欢把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不顺心之事真实地写进文字作业中,在不自觉地倾诉时,她们更渴求得到老师的指引、帮助或是疏导。

比如有个个性看似开朗的女生就曾在周记中写了这么一段话:“17岁的雨季,我处在初高中相衔接的关键阶段。为了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我彻底改变了学习方法和生活规律。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花季雨季,我都浸泡在繁重的学习中……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究竟在何方?”从文字可见,对高一生活的不适应已经成为她在新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障碍,若不能给予及时调整,必将影响其身心健康,影响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看后,笔者及时回复了鼓励性批语:没有风浪,便没有勇敢的弄潮儿;没有荆棘,便没有不屈的开拓者。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一定能尽快调整并适应。

有了这样无声的对话,在之后的课堂上笔者也特地留意了这个女生,并创造机会尽可能对她加以肯定和表扬,笔者想多少能对这个女生起到一点安抚作用,无形中也促进了师生的沟通与相互的信赖。

除了周记,对高一前期的作文笔者也有意地配合教材的内容,先后给学生出了四个话题,分别是“平凡的力量”“梦想”“让生活更精彩”以及“拥有与追寻”,并摘录了学生的优秀习作印发给全班学生相互学习借鉴。学生在对这些话题的探寻中,逐渐明确了生活的方向和动力,相互间也得到了鼓励和支持。比如有学生在阅读了关于梦想的一篇范文《心存桃夭》后,就在读书笔记中留下了这么一段话:杨同学给了我很好的启示。确实,我们都如同怀抱一杯温热香茗般怀有梦想,实现或是无法实现,它都在胸口隐隐发热,无论微笑还是流泪,周身都沾染着它挥发的清甜。当梦想在这时展露,我们会发现,心里因为有它而无比祥和。我们把梦想,建立在结实的心房中。在范文《生活,因你不凡》中,有段文字也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共鸣:人生在世,如溪水如果子,可能平凡得微不足道,可我们都有潜力,一种内在的、尚未开启的力量。若哪日,我们有了信念,内心真诚、执着,那道力量,便会划过我们的额际,如眼中那璀璨的光芒,点亮我们的人生。

同学之间文字的相互激励,或许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更容易实现同龄人之间情感的共鸣和勃发。这些文字的交流对学生的心理一定能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而这几篇命题作文的内在联系,笔者曾让学生自己组合成一段话,有个学生的回答正印证了笔者的良苦用心:梦想注入我们平凡的身躯后,就给予了我们不平凡的追梦的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向前寻找,即使最终也不曾获得最初的目标,但寻找的过程已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以此告诉高一学生,现在过渡时期产生的种种心理失衡,只要积极努力去应对,不断调整自身,你们一定能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取得预想的成果。

所以,除了班主任以外,高一语文教师可以凭借学科优势,更快进入到新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捕捉他们的心理诉求,掌握因材施教的第一手资料,以更敏锐的文字对话,消除学生的不安,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

三、推荐书目,以历史名人为典范

高一学生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并坚持为理想而奋斗。在众多书籍中,笔者尤为推崇人物传记。因为传记有着独特的魅力,它具备人生示范、教诲激励和温暖人心的功能,可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一学生,更具有模仿天性,鼓励他们阅读传记,可以激发他们的志气,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在初升高的转型期更具有借鉴意义。前文所述在教材中就有名人传记单元,华罗庚、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典型形象都引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给了他们很多的人生启发。

因此,以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最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高一学生“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他们的热情,使其树立坚定的信心。为此,笔者精心挑选了现今颇有影响力的几本励志传记,力求让高一新生更快地汲取精神食粮,勇敢乐观地面对转型期的疼痛。如俞敏洪《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罗永浩《我的奋斗》、曾子墨《墨迹》等。这些作品都具有时代气息,也都是学生耳熟能详并容易亲近的人物,阅读感知度更高。他们在书中或谈及学习的正确方法,如何从学习中寻求真理;或谈及要在计划中把握时间,从兴趣中攫取快乐;或谈及如何拥有良好的心态,在思考中认识自我并合理规划人生。

阅读之余,笔者要求学生定期做读书笔记,摘录感触最深的文段,并批注启示和收获,也会适当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口头交流和相互探讨,甚至拟定了“人生规划”这样的话题作文,要求学生运用以上书目内容写作。通过多种方式力求让学生精读细读,能够从名人的经历中获取自己在高一转型时期主动寻找方法、积极解决问题的勇气,而不是临阵脱逃、自我设限,从而能够从阅读中真正获得脚踏实地的力量,扎扎实实与考上理想大学的目标接轨。

除了以上重点谈及的学科做法,作为语文教师,当然也需要和其他所有任课教师一样,注重加强对高一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寻求和尽快掌握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同时,要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外,高一语文教师尤应积极运用学科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与高一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保持亲密接触,积极沟通,让学生信赖老师,愿意把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告诉老师。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排遣心理症结,也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最终让师生都能轻松顺利地度过高一的相互适应期,并为将来更为繁重的高二、高三的教与学工作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姚梅林.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刘惠军.当代学习动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5).

[4]林.高一新生不适应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调适措施[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3,(4).

[5]刘电芝,张荣华.学科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运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4).

上一篇:引领学生创新阅读 架构未来精神桥梁 下一篇:《诗经》中所见的爱情观念